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何说:西晋的八王之乱是必然?

为何说:西晋的八王之乱是必然?

西晋的大混乱早有预兆,可“当局者迷”,时人并没有将一切过错追本溯源,而是将一切过错怪罪到引爆矛盾的贾后与太子身上。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魏改晋,开启了三家合晋的历史进程,但谁也想不到百姓期待已久的和平统一,在西晋王朝开始的那一刻就已经崩塌。

建立在“散沙”上的王朝

1、篡魏乱人心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东晋史书《汉晋春秋》记载曹髦在位时,司马昭咄咄逼人,曹髦以此表述司马昭僭越。

可奇怪就奇怪在这里,路人皆知司马昭要废曹自立,可曹家的天下竟然没有一个忠臣挺身而出,司马家似乎比曹家更得人心。

这不是权势造成的,而是通过一笔交易,一笔名为九品中正的交易。

“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此时的九品中正十分理想,“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可一切到了司马懿手里却发生了变化。

司马懿认为郡守推荐的郡中正不能彻底为中央所用,而在州一级设立州中正,且州中正由中央官员出任。当时,天下未定,不少中央官员都来自征战过程中,被征辟的世家大族子弟。

司马懿此举,看似是为了更好地选拔人才,可出自世家大族的州中正已经说明,司马懿为世家大族大开方便之门之实。

世家大族进入官场,配合着自身势力,轻易就能掌控地方势力,这对代表着中央皇权的曹氏宗亲无疑是巨大打击。

当时宗族子弟曹爽之弟曹羲,就敏锐地觉察到异样,强势表达反对,不过司马家的态度表露了出去,世家大族纷纷应和,表露自己愿为曹氏天下献一份力量的心,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曹氏天子必须答应。

大势所趋,曹氏宗亲也不得不退避,司马家就这么与世家大族暗通款曲,进而有了顺遂的高平陵之变。

可司马懿万万没有想到此举竟成遗祸,害及子孙,正应了“得位不正,后必有殃”。

2、日渐生隙

司马家和世家大族的蜜月期基本就到三国一统前后结束。

司马炎刚登基时,对待世家大族还是很优渥的,甚至已经有了日后“上品无寒门”的趋势:

“(晋武)帝以贵公子当品,乡里莫敢与为辈,求之州内,于是十二郡中正佥共举默。”

但三国一统后,代表地方势力的世家大族和代表中央势力的皇权,矛盾几乎不可调和。世家大族已经习惯势力充斥官场控制地方,进而影响中央的感觉,而皇权处处掣肘的现实,也提醒着皇帝制衡世家大族。

于是,晋朝一改东汉制度,大肆分封同姓王侯,企图借宗族亲眷的力量压制地方世家大族。结果就是地方大族是被压制了,但是中央削弱自身,强大地方的局面促成了八王之乱生长的土壤。

从九品中正到分封诸王,看似司马家步步为营,可在时代的局限性中,司马家一步步走向混乱也是必然的。

强枝弱干

1、蠢蠢欲动

司马炎在位后期,骄奢之心渐起,荒废朝政,疏忽了对朝堂的控制。

外无强敌,内有牵制,如此局面免不了政治争斗,晋朝的政治生态也是如此,甚至在司马炎没有逝世时,政治斗争的苗头已经显露。

公元290年,司马炎病重,可此时大量功臣逝去,司马炎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辅政大臣,朝政荒废不说,也给了别有用心之人可乘之机。

“及帝疾笃,未有顾命,佐命功臣,皆已没矣,朝臣惶惑,计无所从。而骏尽斥群公,亲侍左右。”

这里的“骏”指的是国丈杨骏,杨骏作为一个国丈,关心女婿似乎合乎情理,但杨骏的关心,近乎谄媚。“尽斥群公,亲侍左右”,狐假虎威冲大臣们发了一顿脾气,又亲自侍奉在司马炎身边,这一切当然不白做,“改易公卿,树其心腹”。

杨骏此举颇有效仿汉时的意味,企图外戚掌权,尴尬的是,剧本不是这样书写的,病重的司马炎突然好了,看到杨骏的手脚斥责了他一顿。

不过,司马炎再度病重后,杨骏串通大臣,还是完成了窃夺权利。

2、效仿前人

另一边被分封的诸王,有人“恪尽职守”,对地方豪族大肆打压,封地内矛盾不休,有人却效仿前人,与敌方大族串通一气,看似制衡,实则沆瀣一气。

这也不怪这些宗亲王不尽责,而是天下大乱,看似群雄并起,逐鹿中原,实际则是地方豪强趁机崛起。国内连年征战,吏治颓废,战乱之际维护治安的不是政府,而是地方豪族联结起的宗亲势力。

其势力根基之稳固,别说“皇权不下县”,大军亲临都不一定能压住豪族。

石崇斗富之事就可看出地方豪族势力之强,司马炎的舅舅王恺加上司马炎本人都不及石崇富裕,可想而知,地方豪族有多强。

司马炎好不容易统一了天下,不可能让天下重归大乱,因此选择了委婉的方式。

可皇权尚不能起效,何况“王权”?

于是,“一团和气”成为了标准答案。但这个答案下,隐藏的是世家大族和宗亲王的野心:相互扶持,司马懿能做到的,后代儿孙为什么不可以?

两个倒霉蛋

1、狠人贾南风和“好圣孙”

司马炎死后,司马衷即位,史称晋惠帝。很多人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你一定听过他的名言:“何不食肉糜?”

他是史上有名的弱智皇帝,这样的皇帝在太平年代尚且会因为昏庸致使朝廷混乱,更何况他面对的是老祖宗们留下的烂摊子。

他刚登基,不说外患,杨骏为辅政大臣,“录朝政,百官总己”。杨骏的女儿是司马炎第二任皇后,他与司马衷只有远房血缘关系,所以对大权一点也没客气,朝政上下,大小事宜,都是他的一言堂。

外有诸侯,内有杨骏,晋惠帝又智力缺陷,怎么看晋朝都要赴秦朝的后尘,来个二世而亡,可天不绝晋于惠帝,惠帝还有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贾南风,太宰贾充之女,晋惠帝的皇后。贾南风“种妒而少子,丑而短黑”,司马炎是一百八十个不顺眼,可惠帝的母亲元皇后杨艳却始终坚持为自己的儿子娶这个丑妒妇,还拉着外臣一起请求,司马炎只能无奈答应。

元皇后识能不错,也有大局观,唯一的缺点就是识人太差,她生前为了保自己愚笨儿子的太子位,把自己的堂妹纳入宫中,后来堂妹成为了第二任皇后,按理说堂小姨应该保太子,可偏偏元皇后的叔伯杨骏并不安生。

贾南风也是元皇后看重的儿媳,虽然丑点也善妒,可手腕一等一的强硬,贾南风只大太子两岁,可却像是太子的妈一样,“妒忌多权诈,太子畏而惑之,嫔御罕有进幸者”。

另外,贾南风还心狠手辣,这一方面不止是权谋上,她还具体到了实际,“尝手杀数人”,对象就是怀孕的小妾,方式也是殊为残暴,“戟掷孕妾,子随刃堕地”。

这么个凶后,元皇后大概是看错了人,可贾南风仅用一件事就向元皇后证明了自己。

司马炎不傻,他在世的时候始终觉得司马衷脑子不大灵光,有废太子的心,但是司马衷命好,被身边人保护得很好,司马炎找不到理由废太子,后来听了大臣的建议“尽召东宫大小官属,为设宴会,而密封疑事,使太子决之,停信待反”。

开卷考试,考的就不是答案,而是水准。属官可以帮忙答,但是一眼让人看出来是属官作答,这个太子废定了;要是看不出来,那太子虽然不是大贤,司马炎也算是给朝臣一个交待。

贾南风听说了以后,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关节。派人找到外官询问计策,最后用符合惠帝水平的大白话回复了司马炎的考核,让司马衷成功过关,保下了太子之位。既能管儿子又能保太子位,这个儿媳,元皇后娶的划算。

至于为什么说元皇后“识能不识人”,杨骏是一个例子,而贾南风就是另外一个例子,贾南风固然有才可也是一个野心家。这点在她和太子司马遹的争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司马遹,惠帝长子,并不是贾南风所出,但有武帝称赞“此儿当兴我家”而稳坐太子之位。

2、“母子”反目

不过,惠帝刚登基时,朝廷还不是两人的秀场,杨骏才是所有人共同的boss。

杨骏屡有僭越之心,惠帝无所谓,但贾南风却十分不舒服人,她分析了朝局,一下子抓住了关键。

她希望借用已经可以和中央分庭抗礼的王爷来解决外戚势力。这是驱虎吞狼的险招,可贾南风却在虚虚实实间,成功扫清所有阻碍,成为一场角逐中最后的胜利者。

结束一切事宜后,贾南风进而效仿吕后,专权朝廷。

贾南风无子,又善妒,大权在握以后,第一个要清除的就是太子司马遹。

贾南风手段阴狠,用计骗得司马遹入宫,将他灌醉后,又引他写下反书,以此废除其太子之位。

如此下作手段必然为天下人所不容,不久朝中就又有复立太子之议。

贾南风却先一步毒杀太子,彻底引发了诸王的不满。赵王司马伦入京废后,却又走向了专权的老路。司马家其他宗亲王眼见朝政更替如此之易,也动了心思,纷纷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争夺京师,史称“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后,中原王朝内乱严重,外族趁机入侵,五胡乱华开始了华夏最黑暗的一段历史。

3、“倒霉蛋”

八王之乱的直接原因就是贾南风毒杀太子,可贾南风不毒杀太子就没有八王之乱了吗?

这是典型的因果倒置,八王首先要有作乱的能力才能使得王朝大乱,很显然这份能力不是贾南风亦或者是被废除的太子提供的,而是祖宗为了时局设立的,不说他们无心解决,即便有心解决,地方豪强和诸王已经深度绑定,积弊已深,非大破能改。

八王之乱,贾南风负首要责任,可根本之因不在于她,无论是贾南风,还是惨死的司马遹都不过是引发时代问题的倒霉蛋。

参考文献

1、《汉晋春秋》、《三国志》

2、《太平御览》、《宋书》、《晋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地方,大族,司马炎,司马懿,势力,中央,八王之乱,世家,杨骏,司马家,观点评论,大族,司马炎,贾南风,杨骏,太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地方,大族,司马炎,司马懿,势力,中央,八王之乱,世家,杨骏,司马家,观点评论,大族,司马炎,贾南风,杨骏,太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地方,大族,司马炎,司马懿,势力,中央,八王之乱,世家,杨骏,司马家,观点评论,大族,司马炎,贾南风,杨骏,太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