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杨国忠为何没能整倒安禄山,李隆基到底给安禄山神助攻了几次?

杨国忠为何没能整倒安禄山,李隆基到底给安禄山神助攻了几次?

关于大唐的由盛转衰,许多史书上的说法比较类似:一个年老昏聩的皇帝,沉溺在声色犬马的堕落生活中,错误地把自己和国家的命运交给了一对姓杨的兄妹,还有一个姓安的胖子,最终铸成了不可挽回的大错,几乎毁掉了整个帝国。

个人以为,这个说法,说准的地方只有一点,那就是最后的结果。

事实上,仔细分析就会发现,真实的情况应该是两个相当精明的人,瞒过老奸巨滑的皇帝大搞政治斗争,结果政治斗争水平稍逊一方的人被整急眼了,抄起家伙向输给的对手打去,最终引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叛乱,从而彻底摧垮了一个无比强盛的帝国。

不明说相信大家也猜得到,那个政治斗争的得胜者是杨国忠,那个被整急眼的,叫安禄山。而揭开两人全面斗争序幕的,我认为,应该是天宝十三年正月的那次觐见。

估计在杨国忠持续不断地奏言警示下,李隆基确实对安禄山大规模厉兵秣马的举动产生了怀疑,但暂时也没有拿掉安禄山的想法,于是在天宝十二年(753年)的年底,李隆基特意派出亲信太监辅璆琳前往平卢,探访实情。

不得不说,派太监去查谋反的案子实在是个不折不扣的昏招。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那位辅璆琳刚到平卢就被热情接待的安禄山重金收买了,回来之后便证明杨国忠所说的并不属实,而安禄山绝对是一个大大的忠臣云云。李隆基这才相信,不再对平卢方面的动向多加留意。

安禄山的信任危机靠钱轻易摆平了,但他并没能松一口气,因为他很快接到通知,皇帝要他在正月里前往长安觐见。

按照规定,逢年过节,各地地方长官应入朝觐见皇帝,同时汇报去年的工作,讲述新一年的打算。但由于边境地区局势十分复杂,事务繁多,因而节度使一般不必每年亲自回京面圣,只需派个人去报个平安,顺带给朝廷送去点土特产就行了。可是这一次,皇帝不但亲自下诏,还点名要安禄山亲自来,莫非其中有什么阴谋陷阱不成?

阴谋陷阱倒没有,但阳谋是有一个。

杨国忠早在皇帝陛下面前断言,安禄山因有异心,朝廷突然征召他,他必然不敢前来。

所以当天宝十三载正月初三,安禄山大摇大摆地出现在宫门外的时候,杨宰相顿时呆住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公然招兵买马的安禄山竟有在长安露面的胆量。

说到底还是杨国忠斗争经验不足啊,手头上又没能掌握可以证明安禄山谋反的确凿证据,仅凭路边社的几条小道消息,人家有什么不敢来的。

安禄山到了后,最尴尬的人是杨国忠,最不好意思的,则是李隆基。

因为安胖子见到他是纳头便拜,抬起头时,已是泪流满面:

“臣本是个胡人,不识字,承蒙陛下恩宠才得以擢升到如此高位,如今杨国忠对臣心怀嫉妒,看样子非要杀臣方才甘心!”

李隆基和安禄山之间到底是有感情的,听到安禄山这样说,李隆基马上拿出了大哥的派头,当场表示,只要有自己在一天,就不会有人动你。而为了抚慰安禄山受伤的心灵,皇帝陛下一纸诏书,晋升安禄山为尚书左仆射,还又赏赐了一大笔钱,作为安禄山的精神损失费。

这一回,杨国忠真的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在他的无私帮助下,安禄山不但更加得到李隆基的信任,而且还拿到了不少经费,变得更加难以对付了。

安禄山的原定计划确实是“伺帝一日晏驾则称兵”,然而在经历过这次朝见后,安禄山意识到杨国忠的存在很可能不会让自己的计划顺利进展下去,因而他决意修正自己的计划,做好随时行动的准备。

不过,在正式起兵前,有一些必要工作还是要完成的。

安禄山回到住处不久,就立即上书一封,恳请朝廷允许他兼任闲厩、陇右群牧等都使,兼知总监事。

所谓闲厩、陇右群牧等都使,兼知总监事并不是一个职位,而是内外闲厩使等几个职务的统称,但这些职务都有一个共同点——管马。

安禄山主动要求管马当然不是为了向弼马温出身的造反先辈孙猴子致敬,他这么做是为了抢先把握住未来战争胜负的关键性资源:战马。

安禄山提出要做御马总监和全国牧马事业的总管,总领管理一切马匹,明眼人一看就能发现,这是要搞事情。

但即便如此,李隆基仍旧批准了对安禄山的相应任命。

这不是由于年老昏聩,而是出于一种年深日久的信任,以及一种油然而生的愧疚。

李隆基原本是打算让安禄山出任同平章事的,但杨国忠听说了此事,就把这事给搅黄了。因此,当安禄山提出这一要求时,李隆基力排众议,第一时间就同意了。

不出所料,安禄山如愿以偿后,立即就搞起了小动作。他先秘密吩咐亲信从全国的马匹中精选了数千匹骏马,送到范阳专门饲养起来,不久又夺取了楼烦监牧及总管张文俨马牧的实权,如此一来,范阳、平卢、河东三镇的军马调配完全处于安禄山的直接掌控下。

不过,安禄山此时还不打算立刻谋反,因为他很清楚,想要夺取天下,比战马等武器装备更重要的,是人心。

天宝十三年二月二十三日,安禄山趁热打铁再上一疏,为自己所部将士请功,并申请对有功者予以破格封赏。安禄山的理由听起来很合理、充分:将士们的敌手很多,有奚、契丹、九姓、同罗等部落,所以大伙儿立功很多,立功的人数也很多。因此,安禄山建议朝廷能够不拘泥于常规,给予破例提拔,并最好将拟好的委任状交由自己带回军中颁发。

这很明显是借花献佛,借朝廷之手为自己收买人心。然而李隆基又一次答应了。于是,随着皇帝陛下的大笔一挥,安禄山军中竟有多达五百余人晋升为了将军,两千多人被升格为中郎将!

需要的权力、想要的东西都稳稳地拿到手了,是时候回范阳了。

三月初一,安禄山正式向李隆基辞行。

然而就在此时,李隆基却做出了一件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情。

老皇上在送行现场,众目睽睽之下居然解起了腰上的玉带。

当然,年近七十的李隆基还没有老糊涂到不分场合方便的地步,他解腰带为的是脱龙袍,而脱龙袍为的是把它赏赐给安禄山,借此物此情此景牢牢笼络住安禄山的心。

但事情的发展表明,安禄山当时想的,以及后来做的,都和李隆基预料中的不一样。

根据史书的记载,安禄山接过李隆基御赐龙袍的那一刻是又惊又喜。惊的是,他完全没有想到李隆基会把这么有象征意义的衣服送给自己。喜的则是,他默认这是自己日后当皇帝的先兆。

安禄山热泪盈眶之下惶恐地接受了尚带皇帝体温的龙袍,李隆基则洋溢着满面欣赏的表情挥手向他作别。

别了,别了,再拖延下去,可能就走不了了。

为了避免皇帝再被杨国忠说动,派人把自己抓回去,安禄山在关中地区上演了一把生死时速。

先是甩开膀子一阵纵马狂奔,等到奔出了潼关,赶忙弃马上船(已提前安排好),在岸上纤夫的协力下以最快的速度逃离长安。仅一天的时间,他便到了距离长安数百里之外的地方。

这下,安禄山算是彻底安全了,但有一个人陷入了极为凶险的境地。他就是智慧与恶毒的化身、昔日李林甫的得力亲信——吉温。

一直以来,在杨国忠眼里,吉温都是“自己人”,两个人的友情可以追溯到杨国忠出任宰相前。可是杨国忠不知道的是,这位吉温除了是个有手段的酷吏和有头脑的高级参谋外,还是一个十分活跃的社会活动家,喜欢广交朋友,而他的朋友中有一个人叫安禄山。

早在与杨国忠交好前,吉温就已经和安禄山搭上了线,据说二人间的关系十分融洽,还拜了干兄弟,安禄山更是多次向李隆基举荐吉温任自己的副手。这也让杨国忠意识到吉温和安禄山的关系非同寻常,而经过派人调查,他很快掌握了一个真相:原来吉温是安禄山的亲信,一个由始至终,极为听话的亲信。

对于吉温的背叛,杨国忠感到十分惊讶,也非常愤怒,因此他决定要把吉温和安禄山一起整死。

在杨国忠的指使授意下,京兆尹李岘派人突然包围并搜查了安禄山位于长安的府第,一下子逮捕了李超、安岱等几个安禄山素来亲善的门客,送往御史台审讯。

杨国忠本想以这几个安禄山的门客作为突破口,搜集到足以证明安禄山蓄意谋反的过硬证据,或是能够扳倒吉温的黑材料。没承想,安禄山、吉温做事滴水不漏,这几个门客的的确确什么都不知道,突击审讯了多日,到头来还是一无所获,只好将他们一杀了之。

杨国忠派人搜查安禄山的住宅、处死安禄山的门客,其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激怒安禄山,从而瞧出敌手的破绽,一举搞定对方。

可门客被抓、被杀的消息传出去的时候,安禄山及他的党羽们看上去并不吃惊。

因为事发之后,经过对情况的详尽了解及仔细分析,吉温迅速做出了一个准确的判断——杨国忠目前手中尚无可以威胁到安禄山及自己的筹码,如今,他只是虚张声势,意图扰乱己方,趁机浑水摸鱼而已。

所以,吉温给出的对策大致可以叫做“敌不动,我不动”,照旧生活,该吃吃,该喝喝,做平日里做的事即可。

吉温是这样告诫安禄山的,事实上,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于是,像往常一样,吉温又接了一笔生意。

这笔生意具体数额不详,但想来应该不会少给,因为和他做生意的人,是前尚书左仆射韦安石之子、曾任河东太守兼本道采访使的韦陟。

这位兄弟在当时做官做得颇有声望,且很有才华,一直被视作下一代朝廷新人中最有希望出任宰相的人选。于是,这个说法就传到了杨国忠的耳朵里,于是像李林甫一样,出于对新势力的顾虑,杨国忠就找人黑了韦陟一下,让人去告发韦陟,说他涉嫌贪腐。

在杨国忠的操控下,韦陟本以为自己是必死无疑,然而有人告诉他,或许还有的救,因为御史中丞吉温这个人鬼点子很多,这种帮人脱罪的活儿接了不少,用过的都说好。

得知此事,韦陟如同拾到了救命稻草一般,通过积极活动,七转八转后,他终于找到了这位据说神通广大、有口皆碑的救星。

吉温接下了这个活儿,开始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幕后操纵此案的黑手竟然就是杨国忠后,他二话不说,直接派人到范阳去找了安禄山。

如果有安禄山出面为韦陟辩解,韦陟必然安然出狱。对于这一点,无论是吉温还是杨国忠,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不过,如今杨国忠已经不在乎这点了,他已经另有打算、另有追求。

天宝十三年(754年)十一月,杨国忠秘密向皇帝报告,指称御史中丞吉温收受贿赂、勾结边将,涉嫌干预正常司法程序,搞黑案。

最恨被底下人忽悠的李隆基顿时火冒三丈,他立刻表态,对吉温这样的行径绝对要零容忍,绝不姑息,不管是谁出头求情都不行,查出一个办一个。

皇帝大人亲自定了调,吉温等人的命运可以说在这一刻就定下了。

闰十一月,韦陟案调查结果最终出炉:韦陟受贿罪、吉温干预司法罪均证据确凿。

李隆基下令:贬韦陟为桂岭县尉,贬吉温为醴阳长史。

此结果一经公布,安禄山立刻出面替吉温鸣不平,并上书公开指斥杨国忠陷害忠良。但这一次,李隆基对安禄山的表态不置可否,安禄山的奏疏由此像泥牛入海般,杳无音讯。

安禄山倍感慌张,自他获得皇帝宠信后,破天荒的头一次遭到了皇帝的无视。

这让他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失去了皇帝的信任。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即将到来的必然是杨国忠狠辣非常的恶整,那样,即便起兵的准备并未十分充足,也不得不反了。

为证实自己的猜想,确认下自己对皇帝的影响力还有多少,安禄山决定进行一次试探。

天宝十四年(755年)二月二十二日,安禄山指派副将何千年入京上奏,请求用三十二名蕃将取代原来的三十二位汉将的职务。

这是一道精心设计的题目。

在军队系统中实现以蕃代汉,是李林甫当年提出的新举措,后来在施行中,一向是陆陆续续地进行个别人员的调动,像安禄山这会儿提出的大规模替换,还从未出现过。更重要的是,那些蕃将无一例外的是安禄山的亲信,如果按安禄山的意思办,他在军中的控制力无疑会大大加强,同时,朝廷对这部分军队的影响力将多有削弱。

所以,对这样的请求,真正怀疑安禄山的人是绝对不会同意的。

可就在当天,安禄山得到了回复:同意。

皇帝不但同意了安禄山提出的换人请求,还已经下令命人开始制作委任状了。

很明显,皇帝对于安禄山依旧是信任的。李隆基似乎并没有察觉到安禄山这一请求的背后其实包藏祸心。

但是有一个人发现了其中的玄妙。

这个人就是新任宰相韦见素,他与杨国忠约好,准备一道面圣,提及此事。

可第二天,一见韦见素提及此事,皇帝立马变了脸,杨国忠就产生了犹豫,以至于直到李隆基起身离开,杨国忠只是待在那里,不敢说上一句话。

安禄山的要求到底还是被批准执行了。可是杨国忠和韦见素却不打算就此轻易放弃抗争,所以几天之后,两个人再次求见到了皇帝。

“臣等有防范安禄山谋反的计策了。”

“讲来!”

“如今,请陛下提拔他为平章事,把他召入京师辅政,而后任命节度副使贾循为范阳节度使,吕知诲为平卢节度使,杨光翙为河东节度使,那么,他的势力自然就瓦解了。”

不得不说杨国忠和韦见素的这个主意出得比较巧妙,而且还有一定的实操性。如果安禄山奉诏前来,他便会就此被留在长安,时间久了,他在北方三个军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就会被三个新任的节度使慢慢取代,人走茶凉之下,想要搞什么军事大动作,自然也难以搞成。而如果安禄山接到诏命拒绝执行,就基本可以确认安禄山有意谋反,不过一旦任命贾循等三人为新节度使的诏书传达出去,就算安禄山抗命立即谋反,受到其裹胁参与的地区和兵力也会大幅度缩水,甚至于仅限在范阳一地。

李隆基当然很快就领悟到了这一计策的绝妙之处,所以,他同意执行这一建议,并立刻传令下去,即刻起草诏书。

很快,诏书拟好了,并被呈送到了皇帝的案头。如果这时李隆基说一句话把诏书发了,估计整个国家的命运以及许多人的未来都将发生巨大的改变。但是,他没有。

关键时刻,他叫来的不是传达诏令的使臣,而是一个亲信太监,这个太监就是曾被安禄山以重金收买的辅璆琳。

皇帝找来辅璆琳,让他带着奇珍异果赶往范阳,名义上为犒赏劳苦功高、公忠体国的安禄山,实际上则是对安禄山及当地实地情况再进行一次深入的摸底侦查。

辅璆琳接受了皇帝的嘱托,并信誓旦旦地保证完成任务。事情的后续发展表明,他的确说到做到了,但仅限于送水果这一件事。

辅璆琳到了范阳后,安禄山照例拿出大笔钱财狠砸辅璆琳,辅公公被财宝砸得眉开眼笑,皇帝陛下的谆谆教诲自然自动被抛到了九霄云外。

所以,辅璆琳回来后,再次向李隆基担保,安禄山没有任何问题,朝中那些关于他的负面新闻,那都是心怀嫉妒的一小撮大臣在离间您们的君臣关系。

李隆基闻言点点头。他再次相信了辅璆琳的汇报,而挽救国运的良机也由此再一次错过了。

其实,李隆基的晚年曾有过数次消弭安史之乱,拯救这个国家的机会。这一次,是第二次,而在后面他还会有两次机会。

听完了辅璆琳的报告,李隆基找来了杨国忠和韦见素表达了自己的最新看法:

“安禄山这个人,朕对他推心置腹,诚心对待,谅他对朕也必无二心。东北方向上的契丹人和奚人还需要他来对付。所以,今天由朕亲自出面作担保,保证安禄山不会有异志,你们就别再为此担心了!”

这下杨国忠完了,他本已准备在完成对安禄山的拆台后趁势追击,或将被骗到朝廷的安禄山用奏章直接淹死、骂残,或是直接把安禄山逼反,就在范阳地区迅速集结大军,就地予以消灭。但现在李隆基的担保刚好给安禄山撑起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安禄山权位不失,他杨国忠反倒是转瞬之间失去了所有进攻的手段,只能坐在原地,等待着对方的反击。

安禄山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机会。这一年的四月,安禄山向朝廷奏捷,称击破了奚和契丹。

安禄山此举的本意是显示自己的价值,坚定皇帝让他留任的决心与信心,当然,也不排除向政敌杨国忠示威挑衅的意思。但他无论如何却想不到,这一举措即将给自己带来一个天大的麻烦。

而这一麻烦的制造者,是一个叫做裴士淹的人。

接到安禄山的捷报,最高兴的人自然是李隆基。因为这从事实上证明了,皇帝陛下的眼光的确依旧精准,要应对契丹和奚人,边境上非有安禄山坐镇不可。为了庆贺这次具有重大意义的战斗,经李隆基提议,朝廷讨论决定,派遣给事中裴士淹为特使,前往河北道慰问安禄山及此次作战有功的将士。

来到范阳的当天,裴士淹就意识到,这里有问题。

以往,每逢朝廷使节来到范阳,安禄山都会表现出亲人般的热情,颠颠地出城亲自迎接,安排人手组织老百姓夹道欢迎什么的都是常事。可这一次,迎接裴士淹的,既没有一脸笑容的安节度使,也没有持花欢呼的范阳居民,有的只是安禄山派来的一个部将,而且安排的会见地点还是城中戒备森严的军事总部。

经裴士淹私下了解,这一转变是从去年(即天宝十三年)安节度使从长安回来后,才做出的调整,而且自那以后,安节度使的身体似乎一直不大好,朝廷的使者即便来了,也很可能因为安禄山有病在身,不能及时与他见面。

果然,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了裴士淹身上,直到被凉了快一个月后,裴士淹才见到了安禄山。可是,裴士淹依旧觉得很不舒服。因为在整个会面过程中,他发现安禄山始终是一副漫不经心的样子,而在他的眉宇与言辞之间,还不时地流露出一丝傲慢,这个安禄山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恭恭敬敬、客客气气的安胖子的样子,甚至在礼法上表现得根本不像一个臣子的样子。

这个胡人胖子莫不是真的要造反吧!

裴士淹心中不由得一惊。

于是在同安禄山见面后,他匆匆结束了在河北的行程,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了长安,并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及相关判断详细上报给了上面。

看了裴士淹的报告,杨国忠大喜过望。他马上求见皇帝,提议迅速对心怀不轨的安禄山采取措施。

可是此时的李隆基依旧对于安禄山深信不疑,然而,皇帝陛下的这个想法很快便发生了转变。因为他得知自己派出调查的辅璆琳收了安禄山的黑钱,且不止一笔,每笔都数额巨大。

被人合起伙来忽悠了这么长时间,相信无论是谁都难以心态平和,更何况是一向自诩英明的李隆基。

据说皇帝陛下当即怒发冲冠:辅璆琳,你真是活腻味了啊!

辅璆琳的人生就到此为止了,皇帝大人随便找了个罪名便把辅璆琳给收拾了。

受贿欺君的辅璆琳被杀掉了,李隆基对于行贿的安禄山的动机也开始产生了怀疑,稍作思考后,他决定对安禄山进行一次试探。

在安禄山的几个儿子中有一个叫做安庆宗的,之前曾同宗室的荣义郡主订下了亲事,但一直还没有举办仪式,因此还住在长安。这一年的六月,李隆基亲自过问此事,并体贴地表示要帮助这对新人尽快完婚,真正促成这段姻缘。

当然,为保证每个环节不出纰漏,不给一对新人留下遗憾,双方的家长务必费心操办,即便参与不了全程,你自己亲儿子的婚礼,你这当爹的至少也得出席下,做个见证吧。

于是,李隆基亲自手书诏令一道,要安禄山前来长安观礼。

安禄山的回复是这样的:有病,去不了!

安禄山到底不是傻子,他敏锐地感觉到辅璆琳的突然被杀与自己有关,而如果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来了。所以,宣称有病在身无疑是最明智的选择,而且说得病情越严重越好。毕竟,总不能在老爹病重的时候还忙着结婚吧,而如果进展顺利,说不定还能以让儿子尽孝探病的名义,骗得朝廷将人送还范阳。

这一次,李隆基没有上当。所以,安禄山称病不来,李隆基也没多做回应,那意思大家就这么耗着也行,倒要看看你还有什么花招!

花招当然有,而且今年特别多。

仅仅过了一个月,安禄山那边就改口了,表示愿意来长安。不过,鉴于病情较重,安禄山本人依旧是来不了的,可是,他却能够派出可以信赖的蕃将来。据安禄山奏称,这批入京蕃将一共有二十二人,他们不但带来了自己不便面圣的歉意,还顺道带来了送给皇帝陛下的礼物——三千匹优质战马。

届时,这三千匹马将每匹安排两个马夫护理,并在三百辆车(每车乘坐三人)的护送下直抵京师。

安禄山要给朝廷送战马的消息一传来,最先感觉到情况不太对劲的,是河南尹达奚珣。这位仁兄的心算能力应该不差,消息听完,结论也跟着出来了:与其说这些人是送战马的,倒不如说这是一支近万人的军队,安禄山派这么多人来长安,其中难免有诈。

于是,他赶忙上书奏请皇帝一定要拒绝这支分分钟可能化身为可怕的骑兵部队的送马团过来。

达奚珣的话提醒了李隆基,皇帝陛下立刻从善如流,表示朝廷现在用不上战马,即便要送,也可以等到来年冬天再说,届时,会有朝廷配备马夫来照料马匹,就不用麻烦范阳的军队了。

除此之外,李隆基还让前去宣旨的中使冯神威另带去了一句话:

“朕最近特意为爱卿新开了一处温泉池,今年十月朕就在华清宫等爱卿来了。”

当从冯神威的口中亲耳听到皇帝陛下这带有暖意的话,安禄山的脸上却不再有昔日感激涕零的模样,他只是冷冷地问了一句:“天子安稳否?”

在得到肯定答复后,安禄山若有所思,不再言语,直到过了一会儿,才突然发言道:

“马不让献也无所谓了!十月的时候,我将会神采奕奕地抵达京师!”

不必再互相试探了,也不需要再继续等待。就来真刀真枪地较量一下吧,李隆基。我倒要看看你到底还能否让我心悦诚服地朝你叩拜!

冯神威几乎是带着哭腔跑回长安的,他知道,自己险些就不能活着回到长安了,这时,即便是冯神威这种层次的人也看得很清楚了:安禄山这是就要起兵造反的节奏。

而在皇帝陛下面前,冯神威终于抑制不住地哭出了声来:

“臣差一点就再也见不到陛下了啊(臣几不得见大家)!”

冯神威的哭诉让李隆基不再心存侥幸,看来,那个憨态可掬的安胖子确实是反意已决,再也没有一丝商量回旋的余地。

既然如此,那就来过上两招吧!

在安史之乱正式爆发前,按照很多史书的说法,李隆基对安禄山是执迷不悟的,朝廷对谋反是毫无作为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隐蔽的战线上,李隆基和杨国忠早就着手进行了大量的备战工作,而且,还可谓卓有成效。这其中,一个比较突出的成绩就是,他们成功地策反了一个极为关键的人物,此人便是时任太原副留守的杨光翙。

杨光翙本为河东节度副使,是安禄山在河东军区的副手,跟随安禄山多年,但安禄山万没有想到的是,此人竟然被朝廷策反了,而策反杨光翙的正是杨国忠本人。

一道防火墙就这样筑起了。事后的发展表明,这道防火墙的确给安禄山造成了一定的麻烦,然而,安禄山反意已决,即便横亘在他眼前的是万里长城也无妨了。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初九,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集结了其所部能调动的所有兵马,以及同罗、奚、契丹、室韦部众,共计十五万大军,号称二十万人,正式于范阳起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计划,陛下,李隆基,杨国忠,山神,朝廷,皇帝,斗争,天宝,观点评论,安禄山,范阳,李隆基,杨国忠,吉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计划,陛下,李隆基,杨国忠,山神,朝廷,皇帝,斗争,天宝,观点评论,安禄山,范阳,李隆基,杨国忠,吉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计划,陛下,李隆基,杨国忠,山神,朝廷,皇帝,斗争,天宝,观点评论,安禄山,范阳,李隆基,杨国忠,吉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