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李善长都76岁了为何要参与胡惟庸谋反?若是冤案朱元璋为何要栽赃

李善长都76岁了为何要参与胡惟庸谋反?若是冤案朱元璋为何要栽赃

要论大明第一功臣究竟是谁,很多人会说是徐达,然而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国功臣却是李善长,朱元璋曾经这样评价李善长:“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一句话说明了李善长的能耐。

事实上李善长比起萧何的确是分毫不差,当朱元璋攻占应天,其他的将士都在争抢金银珠宝的时候,唯有李善长将应天府的赋税、人口等珍贵典籍悉数保存,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将来朱元璋立足的资本。而朱元璋在外征战之时,还是李善长将后勤管理的井井有条,所以朱元璋从来不用为后方担心。

李善长的出现,无疑解决了他的燃眉之急,他向朱元璋提出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朱元璋后来的所做的一切,基本都是围绕这九字方针。

李善长,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他是朱元璋在明朝建国后封的"开国六公爵"之首,开国第一功臣,赐爵韩国公。而人们津津乐道的刘伯温,也就是刘基,也才仅仅封了一个伯爵。按照古代"公侯伯子男"的爵位排序,刘伯温整整比李善长低了两个等级。

李善长早年追随朱元璋,跟着他南征北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前来投靠朱元璋的人才和将领,都是由李善长来负责考察他们的能力,并替朱元璋向他们表达诚意,让他们安心,甚至,他还要在将领们出现矛盾时进行调停。

人总不会是十全十美的,李善长也一样。作为大明开国功臣,李善长豪无疑问是名副其实的。但是,他也有性格缺陷。《明史》说:

“外宽和,内多忮刻”

李善长是当时的“开国六公之首”,而刘伯温当时仅仅被封为一个“诚意伯”,这背后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差地别。然而李善长对此还是并未满足,因为刘伯温当时深受朱元璋宠幸,他怕刘伯温将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和原来淮西帮的将领组成了明朝初期的“淮西勋贵”,而刘伯温等人就是当时的“浙东党”。

别人家的爹是用来被儿子坑的,可李善长没被儿子坑,而是被弟弟坑了。李祺和临安公主都是好孩子,夫妻俩也很和睦,朱元璋经常会给李祺派点赈灾之类的任务,小伙儿总能交出满意的答卷。朱元璋对李善长很够意思,只要他不贪恋权势,富贵终生是没有问题的。

1385年,有人在明太祖面前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父子,是胡惟庸的党羽,而且证据确凿。这一次,明太祖再次下诏书免李善长一家之死,只将他们安置在崇明。照说,劫后余生的李善长应该对朱元璋千恩万谢。不知道为什么李善长并没有表示感谢。作为皇帝的朱元璋郁闷极了,因而怀恨在心。

朱元璋给了李善长留了很大的余地,念及他的功劳网开一面,李善长却毫不领情,仗着自己过去的劳苦功高,对朱元璋的善意没有表示任何的感恩,这让朱元璋对李善长怀恨在心,同时也为后来诛杀李善长埋下了心病。

就是这样一位看起来再安全不过的功臣,拥有三重保护(位极人臣、皇亲国戚、免死金牌)的李善长,在不久后发生的胡惟庸案里,因一句话----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先是托人说服,善长不从;再自己亲自说服,善长依旧不允;胡又拉李善长的弟弟来劝说善长,善长无奈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被李善长的下人说了出来,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

“受灾”最严重的是李存义一家,包括李存义,以及他的两个儿子,七十余口人全被处死。李存义跟他哥一样,早就追随朱元璋立下大功,并官拜太仆寺丞。他有个儿子娶了胡惟庸的侄女,因为这层关系,李善长竭力提拔胡惟庸,也让李家跟胡惟庸扯上了斩不断的瓜葛。

然而,也许因为李善长一家的死难太过惨烈,给人刺激太深,或者更因为受儒家熏陶的知识分子良知未泯,忍不住要主持公道,哪怕是面对君主的淫威,因此在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即有人上书诉其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朱元璋,胡惟庸,李存,李善长,儿子,将领,刘伯温,冤案,功臣,观点评论,李存义,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刘伯温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朱元璋,胡惟庸,李存,李善长,儿子,将领,刘伯温,冤案,功臣,观点评论,李存义,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刘伯温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朱元璋,胡惟庸,李存,李善长,儿子,将领,刘伯温,冤案,功臣,观点评论,李存义,朱元璋,胡惟庸,李善长,刘伯温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