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古今闲客
编辑|古今闲客
朱元璋堪称一世豪杰,从一介草民扶摇直上,成为一代君王,可见他实力不容小觑。
“太祖胸中涌自豪,长虹弯月运文韬。 襟怀草莽英雄气,欲与天公试比高。 ”
朱元璋一生有26个儿子,天性仁慈、友爱和善的朱标,文韬武略、博学多才的朱权,玉树临风、聪明多智的朱棡……
朱元璋这么多儿子中,有一位赤胆忠心、自在逍遥的闲客——朱柏,他一生无心于权利的争夺,只可惜生在帝王家,最终沦为权利的牺牲品。
二十八岁的朱柏举家火葬,唤醒了朱棣不愿认清局势的心,朱棣握紧了手中的兵器,为了无辜惨死的兄弟,这江山,朱棣定要搏上一搏!
文武双全少年郎,翩翩公子世无双
公元前1371年,胡顺妃生下朱柏,朱柏是朱元璋第十二个儿子,与他的十一哥——朱椿同年。
朱柏与朱椿的年纪相仿,又同出入学堂,关系自然亲近许多,受朱椿的影响,朱柏在文学方面颇有造诣。
但朱柏不像朱椿这般单纯的“文艺少年”,朱柏能文能武,即使在各方面算不上佼佼者,但都能学个七八分。
朱柏性格温和、聪明机巧,喜欢围在四兄——朱棣身边,朱棣对这个弟弟也很是喜爱,常教授他骑马射箭之术。
朱柏喜欢钻研,性格也在深思熟虑中变得沉稳,气质风度也儒雅不凡,对绘画、书法及诗词方面都有所造诣。
好几次,朱元璋在宴会上醉酒,随后诗意大发,和众人吟诗作对,朱柏总是跟在后面将朱元璋的诗在心中默默记下,回去写在纸上背诵。
时间久了,朱柏也得到一些朱元璋的真传,朱柏的作品无意间流到民间,被“明朝三大才子”之一的解缙看见,惊叹不已!
《明史》记载:(朱柏)性嗜学,读书每至夜分……喜谈兵,膂力过人,善弓矢刀槊,驰马若飞。
大概是说,朱柏痴迷于学习,读书能学到夜半时分,且喜欢谈论兵法,手臂的力量惊人,弓、矢、刀、槊都擅长,骑马也飞快。
可见朱柏是个全面精通的人才,而且他还面相清秀,丰神俊朗,是朱元璋儿子里不可多得翩翩俊公子。
《湘献王神道碑文》中这样记载:“王幼而美异,长而通明。”
朱柏一表人才是公认的,从小就神采奕奕、气宇不凡,长大后更是逸群之才、器宇轩昂。
朱柏的才华没有被一众兄弟淹没,在洪武十一年,年仅8岁的朱柏就被朱元璋册封为湘王,封地为荆州。
远去封地为藩王,从此故乡如明月
朱柏受封之后,并未立刻动身前往封地,而是在时隔8年后才动身,这其中有两点原因:
一是因为当时朱柏年纪太小,朱元璋担心他统领不好封地,在封地易受蛊惑,也会对封地造成损失。
二是因为朱柏出了名的孝顺,他常年侍奉在朱元璋身边,恪守宫中的规矩,对朱元璋毕恭毕敬,让朱元璋体会到承欢膝下的快乐,舍不得朱柏离开。
朱柏15岁时,与海国公吴祯的女儿成婚,大婚后没多久,他认为自己既然已经“成家”,便该“立业”了。
于是朱柏向朱元璋请求前往荆州,驻守荆州,保一方平安,此去一别,父子再相见不知又是何年?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罪惟录·列传卷四》中记载,朱柏在辞别时,还发生了一件特别感人肺腑的事情:
时王陛辞之国,上各赐玉带一命服之,上欲观其后銙,诸王皆回身,王独旋带以观,上问之,曰君父不可背也,上大喜。
大概是说,朱元璋有个习惯,每当他的皇子们要前往封地时,朱元璋都会赐给他们一条玉腰带,待到他们系上腰带,骑上马后,朱元璋观其背后腰带的饰品,知他们行有多远。
朱柏即将远去荆州时,朱元璋差人送上玉腰带,朱柏结果玉腰带,却将腰带反系,将腰带的饰品直接转到身前,
朱元璋疑惑,朱柏拱手对朱元璋说:“儿臣不能背对君父”,退着步子离开了,朱元璋看着朱柏的背影,心中甚感欣慰。
也难怪朱元璋如此看中朱柏,朱柏为人处世礼数周全,对朱元璋恭谨有加,堪称兄弟们的表率。
平定叛乱好儿郎,一生功绩无人挡
朱柏心中铭记朱元璋的教诲,即使远在封地,也不敢有丝毫懈怠,每日读书颂词、谈兵论卒。
朱柏的努力没有白费,为了巩固封地,朱柏数次亲征,平定频繁出现的叛乱。
洪武年间,有降军在常德发起叛乱,刚开始不过是小打小闹,朱柏将其围剿,奈何流兵太散,不好彻底消灭干净。
这些流兵又逃窜到荆州虎渡河一带,烧杀抢夺,祸害百姓,朱柏作为荆州的藩王,也是一方的父母官,自然不能坐视不理。
朱柏为了鼓舞士气,对手下的将士们说:“敌兵锐甚,必有以挫之。令渐沮衄,若纵使得入塞,遗祸将大。”
朱柏大概意思是说,敌人锐气正盛,我们必须要给他们当头一棒,让他们心生惧意,不敢再来犯,否则他日流兵到了塞外,必回酿成大祸。
军中将士面面相觑,认为朱柏言之有理,回去后开始调兵遣将、整顿兵马,为即将开展的大战做好充足的准备。
朱柏自幼拉弓射箭、骑马带兵样样精通,此次出战自然首当其冲,给敌军迎头一击,大削敌军的士气。
朱柏料到敌军定会往塞外撤退,于是早早安排人马在敌军入塞的必经之路上埋伏好,将敌军一举歼灭。
此次朱柏征战大捷,朱元璋在都成十分欣慰,对身边的大臣连连夸赞朱柏的英勇无畏,还特地下诏,召回朱柏回京嘉奖一番。
洪武三十年,朱元璋又派朱柏和朱桢前去征讨古州蛮,并由朱桢任主帅,朱柏在旁辅佐。
朱桢向朝廷索要三十万石军粮,却在作战时不出军营,没有亲临战场指导,导致此次讨伐颇为不顺。
朱元璋得知后,将朱桢调取修建铜鼓城,连累朱柏也没谴下战场,两人修完铜鼓城后,返回各自的封地。
自此,荆州没再出现叛乱,朱柏也度过了一段平静似水的日子,在这悠闲自得的岁月里,朱柏涉猎全书,还迷上了道家思想。
“无为无不为、顺其自然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相处,顺应自然。
朱柏在荆州日子顺畅,但没能有子女侍奉在身侧,朱柏的两个女儿都不幸夭折了,他一生才学无人传授。
在朱元璋子嗣争权夺利的时候,朱柏还能这么悠哉,这是凭借这三点:
首先是朱柏一身功勋,无人敢挑拨离间,其次时朱柏无子嗣,不被各皇子视为眼中钉,最后便是朱柏恪守君臣之道,不曾出现差错,让人挑不出理儿来。
无罪削藩真无辜,朱柏举家葬火海
洪武三十一年,朱柏得知朱元璋驾崩,心中万分悲痛,决心赶往都城为父奔丧,谁料继主、朱柏的侄子——朱允炆下达诏令:“诸王临国中,毋至京师”。
朱允炆拒绝各叔叔们进京奔丧,《湘献王神道碑文》记载 :“自太祖宾天,哭踊几绝因忽忽内伤,有弃人间意……王仰天叹曰:‘嗟乎……亲太祖皇帝子,南面而王,太祖宾天,疾不及视,葬不及会,抱兹沉痛,有何乐于世!’”
朱元璋去世后,朱柏仰天哭泣,似要将泪水流干了一样,几次哭到昏厥,醒来后产生轻生的想法。
朱柏泪流满面、捶胸顿足地说:“哎……我身为父皇的孩子,又被父皇亲封为藩王,父皇病重时,我不曾在他身边尽孝,如今父皇驾崩,我不能前去奔丧,活着也没什么意义。”
朱柏的的确确是个至善至孝的皇子,更是一个称职的臣子,不曾忤逆侄子朱允炆的意思,即使再伤心也没有进京奔丧。
如今天下主弱臣强,朱允炆的各个叔叔们手中都有兵权,少则几千、多则上万,朱允炆怎能高枕无忧?
朱允炆是幼主继位,恐天下手握重权的叔叔们,倘若各大藩王涌入京城,集结兵力简直轻而易举,到那时候,天下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
朱柏还没从悲伤中缓过来,亲侄子就已经盯上他手上的兵权,谋划如何名正言顺地“削藩”。
大臣黄子澄向朱允炆献策,削藩要“曲线救国”,先从弱的藩王开始下手,最后再一举拿下最强的藩王——朱棣。
那么,又有哪些较弱的藩王呢?黄子澄结合各个藩王兵力,整理出五个藩王名单:
周王朱橚(朱元璋第五子)、齐王朱榑(朱元璋第七子)、代王朱桂(朱元璋第十三子)和岷王朱楩(朱元璋第十八子)、湘王朱柏。
其实朱柏能力并不差,只是这些年来,他只在乎百姓修养生息,不曾四处招兵买马,也就是说,他没有要谋反的心思。
可就算如此,朱允炆天性多疑,不肯放过任何一个可能产生威胁的人,即使是像朱柏这样赤胆忠心的叔叔。
可是堂而皇之地“削藩”,必遭天下人唾弃,因为这天下,都曾是各个藩王东征西讨打下来的。
朱允炆鸡蛋里面挑骨头,开始找各个藩王的错处,他以私自离开封地将十八皇叔——朱橚重罚,以谋反将七皇叔——朱榑贬为庶人……
轮到削弱朱柏时,朱允炆犯难了,找到记录朱柏的卷宗,查看他的履历,一桩桩、一件件都妥帖周到,不曾犯下大错。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此时有人检举朱柏,疑似他在封地铸造假币,朱允炆大喜,总算找到由头治罪朱柏,于是不加查验就要将其逮捕。
前去捉拿朱柏的士兵乔装打扮,将兵器装在木材堆儿里,伪装成商贩,进入朱柏的封地,等士兵到达封地后,并不是简单的捉拿朱柏问话,而是直接将朱柏的藩王府为了起来。
朱柏又羞又怒,他一生清白正直,从未有过谋反之心,如今朝廷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冤枉他有谋反之心,简直滑天下之大稽。
朱柏仰天叹息道:“今又将辱于奴婢之人乎?苟求生活吾不能也!”
原本朱柏就因为没能为朱元璋奔丧而心中悔恨,认为自己有失孝道,如今又被冤枉有谋反之心,此生受此等污蔑,他失去了活下去的意愿。
最后朱柏与妻妾含泪告别,一把火烧了湘王府,在府门,朱柏痛饮一场,转身骑上白马,背上弓箭跳进火海。
朱柏火葬的消息传遍大江南北,朱允炆还将“戾”字赐为朱柏的谥号,坐实他谋反的罪名。
朱棣闻朱柏死迅,怒把江山换主人
朱柏年仅28岁,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命丧封地,只留下一具烧焦的骸骨,和他一生高傲的风骨。
朱柏的死,是朱棣崛起的“催化剂”,前几个藩王被打压,朱棣只是疑惑朱允炆是否在秘密进行削藩,毕竟朱允炆都事出有因。
当朱允炆动了朱柏后,朱棣立即确定,朱允炆在实施“削藩”,因为朱柏恪守本分在兄弟中是出了名的,如今他都因争权夺利而丧命,哪个藩王能常伴君王左右呢?
于是朱棣开始“不论民心,只信天道”,这场叔侄之间的“权利争夺战”——靖康之役拉开了序幕。
四年的战火连天、民不聊生,换来了大明易主的结局,朱棣从朱允炆手中夺得江山,将朱柏的谥号由“湘戾王”改为“湘献王”。
朱棣为这个从小在背后追着喊自己“四哥”的弟弟,重新修建墓陵,以慰朱柏的在天之灵。
可以说,朱柏是朱棣决定争夺皇位的“导火索”,如果朱棣不相信朱柏的人品,当初没有选择起兵,如今也不会登上皇位。
结语
朱柏一生清风傲骨,不屑与一把龙椅,可惜世道残酷,让正直的人无路可走,最总被卷入权利的漩涡。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朱元璋的子孙都继承朱元璋的雄图伟略,都非宵小之辈,却也在“不患寡、患不均”的问题上大打出手。
朱柏与朱棣手足情深,朱棣迟来的崛起,让朱柏成了“削藩”的牺牲品,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