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究竟是谁?牵扯出一段明史之谜

朱棣“靖难”之役的最大功臣,究竟是谁?牵扯出一段明史之谜

公元1402年,朱棣通过四年时间,终于打败了自己的侄子建文帝,自己在南京登基,成为明朝历史上第三个皇帝。登基的同时,朱棣也大封靖难之役的功臣。像朱能,邱福还有张玉。但是谁都没有想到,这次大封群臣中,获得最大奖赏的人,竟然是曾经带领朝廷的军队攻打朱棣军队的李景隆。让我们看看李景隆的封赏: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曹国公,加食禄一千石,子孙世袭,赏白金四百两,钞四千贯。而对比朱棣手下第一大将朱能,虽然也是被封了柱国,但是却是右柱国,古代以左为贵。可见李景隆受封的档次之高,绝对是这次大封群臣之首。

靖难之役,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现在很多人在论述这段历史的时候,总是说建文帝太迂腐,不懂得世道的狡诈;燕王善战,又非常狡猾;还说建文帝对出征的大将说,莫要让我背负弑叔的名声,导致朝廷的大军畏手畏脚,最后终于被朱棣的大军所破。可是,这些原因,真的是朝廷六十万大军失败的原因吗?

很明显,在这次靖难之役中,大家都把精力放在了双方的主角上,而忽略了两个极其重要的配角—曹国公李景隆,和建文帝手下的首席谋士黄子澄。

论猪队友的可怕性

朱允炆在还没有登基之前,和他待着一起时间最长的,就是自己的伴读翰林修撰黄子澄。有一天,朱允炆闲坐在大殿的东角门,问黄子澄“现在诸王大都拥兵自重,经常违法乱纪,我应该怎么办?黄子澄回答道:“如果他们有异心,就出兵讨伐他们”。由此,朱允炆非常赏识自己的这位伴读。

每次看到这段对话,我都哭笑不得,这不是废话吗,都他喵的造反了,朝廷当然要出兵镇压了,难道还要放烟花庆祝吗?可是就这样的回答,还得到了朱允炆的欣赏,我严重认为如果不是朱允炆太年轻没见识,就是后来朱棣故意这样记录,用来丑化朱允炆的。

朱允炆即为之后,最为重要的事情,就是着手消藩。但是要怎么消藩,就成为问题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于是建文帝手下的卧龙凤雏开始开始密谋如何削藩。齐泰认为,擒贼先擒王,就应该一步到位先把最大的燕王给宰了,那么其他王也就不攻自破好对付了。黄子澄则认为,应该先从朱棣同母的周王朱橚先下手 , 以敲山震虎 。 毕竟是陪着自己这么多年的兄弟,我不相信你我相信谁?很快,建文帝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 , 先从周王朱橚开刀 ,。洪武三十一年六月 , 建文帝逮捕周王朱橚废为庶人 , 接着又派兵逮捕湘王朱柏,导致其自焚身亡 , 宣齐王朱榑至京师废为庶人 , 将代王朱桂幽禁于大同 。

看到这一系列的骚操作,小编我都惊呆了,这不是明摆着告诉燕王,你等着啊,马上就要对你下手了。这何止是打草惊蛇啊,这简直就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了。此时,恐怕燕王朱棣如果真的再没有啥动作,恐怕就真的是一个憨憨了。

就这样,燕王反了。面对燕王的大兵压下,反而是朱允炆慌张了。毕竟之前收拾的那几个诸侯王太过容易,真遇到一个公然玩命的,一下子却懵了。建文帝环顾大堂之上,忽然发现一个致命的问题。自己在”卧龙凤雏“的忽悠下,忙得整天怎么削藩,可是自己忽视了一点,在自己祖父不懈努力下,很多能征善战的老将被一扫而空,唯一还在世的老将只有长兴侯耿炳文了。而朱元璋能留下他的原因只有一个,此人善于防守,而不善于进攻。

没办法,朝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毕竟耿炳身经百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就派他吧。果然,善于防守的跟炳文同善于进攻的朱棣一碰撞,的确不是对手。就率领剩下的士兵推进了真定城。因为耿炳文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势在那里。当年自己死守长兴,就连张士诚都无可奈何,更何况你们这群人。果然,朱棣的军队连续攻城三天,除了城外无数的尸体,一无所获。跟炳文很清楚地知道,只要守住这个城池,就能活活拖死朱棣。毕竟是叛徒,是反贼,能嚣张多久,到时候天下都反对,朱棣的北军自然会因为粮草军械的问题而自动瓦解。

其实这个时候的战局,很想两千多年前的长平之战。赵国因为临时换了赵括,撤下了老将廉颇,最后终于导致功亏一篑。而在朝廷得知耿炳文战败撤到真定城之后,又犯了两千前赵王一样的错误,中途换将。而这个中途换将的馊主意,你猜得没错,又是黄子澄。而这个换了的将,就是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

李景隆是军事白痴?你要信这个,你才是白痴

在很多历史文献中,或者一些关于靖难之役的文章,都将李景隆描绘为一个军事白痴。为啥说他是军事白痴呢?比如说,李景隆率领五十万朝廷大军攻打燕王朱棣的老巢北平。在顺承门已经被攻破之后,进让一群城里的妇女用板砖和瓦片,就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还有就是有一次,已经攻破城门了,都督瞿能命令全军入城。在此时,却突然被李景隆命令停止进攻,最后导致功败垂成。

对于这段历史,《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都认为是李景隆”忌功“。你说北平城内的妇女用板砖把朝廷的军队打退了,行,算我信了,我可以理解为北方妇女比较彪悍。你说李景隆忌惮自己的部下杀敌立功。古今哪有带兵打仗的害怕自己的部下抢功劳,因为部下打赢了,那也是统帅自己的功劳啊。《明史》这样解释,还真的是欺负人是傻子啊。

就算,按照史书的记载,李景隆像当年朱元璋评价他那样,是一个”纨绔少年耳“,不会打仗”。他也忌惮自己的部下强功劳,打不过燕军。那么为啥在离开德州的时候,会将德州储存的百余万石粮食不烧毁,完好无损地留给敌军?就算在是什么军事白痴的话,也不至于“傻”成这样吧?甚至到了战争后期,李景隆几乎是看到自己军中谁能打仗,他就排挤谁,比如大将杨本。无论杨本立了多大的功劳,李景隆都不上报。最后导致杨本率本部兵马孤军出战,最后终于寡不敌众被俘。由此来看,李景隆其实心里非常清楚,究竟谁能打,谁不能打,要不然也不会针对得那么强。

还是年轻啊

根据《太宗实录》记载,当朝廷决定换了耿炳文,让李景隆当主将的时候,朱棣高兴的一晚上没有睡觉。《明史》的解释是朱棣知道这个李景隆不会打仗,所以开心。

其实,这个只是一个障眼法。很多人不知道一个历史真相,那就是朱棣早年,始终都和一个人待在一起,而他打仗的本事,几乎都来自这个人。这个人就是李景隆的父亲曹国公李文忠。李文忠是朱棣的表哥,虽然是同辈,但是李文忠要比朱棣大很多。也因为如此,朱棣和李景隆虽然是叔侄关系,但是由于年纪相仿,更像是兄弟。他们自幼就一起吃饭,一起睡觉,建立起了非常深厚的关系。由此来看,李景隆在率军对抗朱棣燕军的时候放水,其实可能性非常大。

对于李景隆的二心,当时朝廷的人都看出来了,就连推荐人黄子澄也痛哭地说“景隆出师观望,怀二心,不诛杀,何以谢宗社,励将士”。在朱棣快到达南京城下的时候,方孝孺约好了几个当朝大臣,抓住李景隆就说“坏陛下事者,此贼也”,说罢就群殴李景隆,要不是朱允炆拦着,很有可能在朝堂就被人打死。而建文帝放过李景隆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他和朱棣特殊的关系,然他劝说朱棣和自己裂疆而治。然而,这个时候的李景隆却不再掩饰自己的真面目,立即打开城门,制造了明朝历史中著名的“金川门之变”。

哎!恐怕这和时候,朱棣只能说,大侄子,你还是太年轻啊,“背调”很重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进攻,李景隆,历史,朝廷,黄子澄,明史,朱允炆,靖难之役,功臣,朱棣,观点评论,建文帝,李景隆,黄子澄,朱允炆,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进攻,李景隆,历史,朝廷,黄子澄,明史,朱允炆,靖难之役,功臣,朱棣,观点评论,建文帝,李景隆,黄子澄,朱允炆,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进攻,李景隆,历史,朝廷,黄子澄,明史,朱允炆,靖难之役,功臣,朱棣,观点评论,建文帝,李景隆,黄子澄,朱允炆,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