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受到沿途唐军的顽强抵抗,最初叛军的战绩并不理想,被阻潼关数月不能进,安禄山正在气急败坏后悔造反之时,居然老安此生最大的“福星”昏君李隆基又给他送大礼,那就是听信要保命的奸相 杨国忠的 无原则撺掇,“无厘头”地下令哥舒翰大开城门出关作战,致使潼关失守,然后长安陷落,李隆基也成了大唐第一个逃亡皇帝,时年为 天宝十五年 ( 公元 756 年 )六月。
却说李隆基一行慌慌张张地逃经便桥之后,心中只有自己的杨国忠立马派人放火烧桥,以便叛军不能追上,争取于己有利的宝贵时间。
杨国忠最擅长的就是此种过桥抽板的阴招,除了贪玩误国人性还没尽失的李隆基倒是有正确判断,他说:“现在正值乱世,大家都在逃难求生,为何要断绝他们的生路呢?”反正死活不同意杨国忠的拙劣做法,良心未泯也,还立即让高力士带人把大火扑灭后再赶上大部队,算是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好事。
大家光顾着撒腿狂奔,后来跑得也累了,才知道饥肠辘辘,饿得眼花啊,逃亡可不是好玩儿。李隆基只好派宦官王洛卿先行打点皇帝一行的衣食住行,通知郡县官吏作好准备。然后到了吃饭的时候,正好逃到咸阳县望贤宫,以为这回可以饱餐一顿了(你还以为是处于富得流油的盛世啊),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先行打点的王洛卿居然与咸阳县令全都跑得没了踪影。当时一片兵荒马乱,即使是宦官去征召官吏与民众都没有人来,逃命要紧。
时值中午,李隆基还没有吃饭,杨国忠就亲自用钱买来胡饼献给皇帝充饥。看到贵为一国之君的李隆基沦落到这种地步,大家很是心酸,于是老百姓争献粗茶淡饭,并参杂有麦豆,那时已经饿得发昏的皇孙们争着用手抓吃,筷子也不用了,简直就是饿鬼投胎,很是失态,娇生惯养的他们也不嫌农家饭不好吃了,还觉得特别的香甜,从没体验过的香甜,不大一会儿就一点不剩地吃光了,原来还是有真实版的“皇帝喝农妇粥特别甜”的故事。
反正这帮小家伙都咂嘴说还没吃饱,争着要吃,人其实有时候要求也不高,也就是三餐一宿而已。这个倒是感动了在场的皇帝老儿,多好的同志,多好的人民,只是自己没把国家治理好,让他们流离失所,愧对父老乡亲啊,于是都按价给了他们金钱,并亲切慰劳了他们。
看到天子沦落到这种令人心酸的地步,众人都哭得很凄凉,涕泪横飞的样子,看到大家这么一哭,好像就是一种特殊的催泪弹,很有艺术气质的李隆基也没有皇帝威仪地哭了起来,不知是出于感动还是别的什么,比如此时的尴尬处境。
大家哭够以后,有一位名叫郭从谨的大爷,也不顾尊卑地数落起昏君来。老大爷说:“安禄山这狗东西狼子野心,阴谋犯上作乱已经多时,其间也有忠臣义士频频向朝廷告发他,而陛下你不仅不办了狼心狗肺的安禄山,却反过来把这些忠臣义士干掉,说是造谣惑众,从而使安禄山奸计得逞,以致于让陛下仓皇出逃,流落至此,都是陛下偏听偏信惹的祸啊。所以先朝帝王务求延访忠良之士以广视听,励精图治,就是为了这个道理。
老朽我(估计这位老大爷是个乡村塾师吧)还记得宋璟当宰相的时候,公正廉明,敢于犯颜直谏,所以天下得以平安无事。但是后来朝中大臣都忌讳直言进谏了,只是一味地阿谀奉承,变着法子取悦于陛下,生怕得罪了皇帝吃不了兜着走,闭塞言路的结果,于是陛下连宫门之外所发生的事都不知道,总以为天下太平。即使是如我等这些草民都知道会有今日之乱了,然而宫禁森严,我们即使想面陈陛下也是投诉无门,区区效忠之心都无法上达,呜呼哀哉。如果不是安禄山造反攻陷京师陛下被迫逃亡,我等草民又怎么能够在此见到陛下并当面诉说呢!”
“这都是我不思进取的过错,愧对大家,现如今甚至连后悔都已来不及了。”李隆基毕竟曾是一代英主,所以一见到老大爷切中时弊的诉说,也大致知道了自己犯过什么大错,于是忙不迭地进行自我批评起来,还算是有点自知之明吧,比起那些死不悔改的皇帝不知好上多少倍。
然后李隆基拿出勇气安慰了一番郭从谨,让他走了。过了一会,负责皇上膳食的官员给李隆基送饭来了,知道大家都饿得头昏眼花肚子大唱空城计,于是李隆基发扬共产主义精神,先赏赐给随从的官员打牙祭,然后自己才小吃一点(估计也是没多少吃饭的心思了)。
吃过之后,李隆基未雨绸缪让士卒分散到各村落挨家挨户去寻找食物,约好未时全体集合继续向西蜀前进。
快半夜时,逃亡大军行到了金城县,县令和县民却全都逃走了,好在食品和器物还在,士卒才能吃得上饭。当时跟随李隆基一起逃亡的官吏也很多,内侍监袁思艺就借机逃走了。
沿途驿站没有灯火,一片黑暗,走得上气不接下气的官员兵士互相枕藉而睡,也顾不上什么上下尊卑身份贵贱的了,到了这个时候,大家最想要的就是食物和睡眠了。
王思礼从潼关飞马赶到后,李隆基才知潼关失守哥舒翰被俘,于是立马任命王思礼为河西、陇右节度使,让他十万火急地赴任,收罗散兵游勇,以便向东讨伐叛军。
当年七月十四日,皇帝的逃亡大部队终于抵达了马嵬驿,随即发生了轰动千古的“马嵬之变”。
当时,因为随从的将士十分饥饿疲劳,跟了这么个只会玩架子鼓、玩女人的昏君连吃口饭都困难,心中自然怨恨得牙齿打架,随时随地也想反了的样子,到了这步田地,除了和皇帝特别好的高力士,谁还会对李隆基怀有感恩之心?人当然是最现实的动物。
反正受苦的人们都有异心,还真是暗流涌动啊,所以说人都要为自己的错误隆重“买单”,连皇帝也不例外,这是自然铁律,谁也赖不掉。
其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认为造成天下大乱兵祸连绵的罪魁祸首就是奸佞中的极品杨国忠,于是想杀掉他来解众人之狂怒,算是替罪羊也不错,反正杨国忠必须要当这个“出气筒”,除了他之外没有更加合适的人选。
一阵密谋之后,于是就让东宫宦官李辅国转告太子李亨,让皇帝接班人拿主意,因为如果干得好的话,可以利用“安史之乱”大做文章,一不小心可能还把皇帝接班人名号正式转正了,也就是自己接班做正式皇帝。
其实很多历史研究者都认为“马嵬之变”是一次有预谋的兵变,“主导黑手”就是太子李亨,他觊觎父亲的皇位已经多时,如果不趁战乱发难的话,就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接班,而且自己能不能正常接班还是一个未知数。马嵬之变表面上是大家自发起来要杀杨家兄妹解恨,其实是太子党政治集团在后面推波助澜,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干掉拥有实权的宰相杨国忠,进而逼皇帝逊位,并不是单纯杀杨家人出气那么简单,除非在爱情至上主义者眼里才以为杨贵妃为情冤死那么简单。因为杨国忠一死,太子李亨得讯之后就和父亲分道扬镳不再随驾赴蜀,而是统帅所部赴朔方,至平凉,再转灵武,还在灵武自行称帝,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
当然这可能只是猜测,我们还是老老实实地按历史牛书《资治通鉴》叙述吧。反正一听到要办了位高权重的杨国忠,并不是特别有决断力的太子也是可以预见的犹豫不决,这个当然有点棘手,哥舒翰的部下要干掉杨国忠才被迫出关送死的,难啊,所以太子也没有表态。
可能是杨国忠恶贯满盈真的该死吧,居然因为一个偶然的突发事件让将士们无意中找到了杀杨国忠的充足理由,简直就是天要收拾杨国忠这个大恶人,做了那么多坏事也算是活到头了,报应也。
这事说来还是有点邪门,可能也只能理解为天要灭了杨国忠这个无恶不作的恶人,天一直在看人间的表演也。因为正在群情激昂的此时,居然有二十余名吐蕃使节拦住杨国忠的马头,向他反映没有吃的,快要饿晕了的样子,让他设法弄点吃的填填肚子,杨国忠也是有点饿,人是铁、饭是钢,一天不吃饿得慌,反正他还没有来得及回答这班饿鬼的问题,早已想弄点事来浑水摸鱼的将士们,不失时机地大喊道:“杨国忠与胡人串通谋反啦!”
话音未落,就有人迫不及待地用箭射击当朝宰相,反正这大魔头不死大家都没好日子过,那就干吧,立马射中了杨国忠坐骑的马鞍。经此一大惊吓,杨国忠急忙拍马逃跑,天怒人怨惹不起,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当逃至马嵬驿西门内,又被愤怒的士兵追上乱刀砍断他的马腿,杨国忠立马摔了一个狗吃屎,动作快的还手起刀落砍下了他的狗头,那个爽啊!并解恨般地把他大卸八块肢解了他的尸体,恨不得生啖才解气的样子,每人一块用脚踹,并不断地向他的尸体吐口水,那种恨劲好像被杨国忠挖了祖坟一样,还把其正在滴血的罪恶头颅挂在矛上高高插于西门外示众,比意大利民众愤怒曝大独裁者墨索里尼之尸体倒吊在广场上还有创意,大快人心也。
杀完了杨国忠,杀红了眼的大伙又对曾不可一世的杨家大开杀戒,士兵们进而杀了他的儿子曾中过明经的户部侍郎杨暄,以及他的姐妹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杨国忠的娇妻裴柔与她的小儿子杨晞、虢国夫人与其子裴徽虽然乘乱侥幸逃走,不过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刚刚逃到陈仓就被县令薛景仙带人抓获一并办了,总之杨家人基本上没有好下场,报应啊。
当时,御史大夫魏方进见到将士们无法无天地疯狂杀人,于是有点义愤填膺地对大伙喝道:“反了反了,你们忒是太胆大妄为了吧,竟敢谋害当朝宰相!”结果惹了众怒的魏方进又被失去了理智的士兵们剁成了肉酱,惹什么别惹众怒也,那是一种最摧枯拉朽的破坏力量,切记。
韦见素听到外面乱哄哄的,杀声震天,于是就跑出驿门察看究竟,还没有看清楚发生了什么事,就被乱兵用鞭子劈头盖脸雨点般地抽得头破血流,后来有人喊道:“不要伤了韦相公。”这才使韦见素捡回了一条老命,情况不是一般的乱也。
然后好像有一双无形的巨手指挥一样,士兵们又包围了驿站,李隆基听见外面人潮汹涌沸反盈天,于是就问发生了什么事,左右侍从只好“具实”回答说是杨国忠与胡人谋反,已经被将士们给办了。李隆基走出驿门,好言好语慰劳一下军士,说有什么事明天再说,你们先撤走吧,让我清静一会儿,即使是这样的低要求军士也不答应,反正就是不走,就一直僵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