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大概弘治以后的京城治安是五位一体,当然这个体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根据上百年的治理经验循序渐进增进来的:
兵马司——锦衣卫——巡捕营——保火甲——巡城御史
兵马司
京城治安最初就由兵马司单独负责。
兵马司的创设时间非常早,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后称吴国公,改集庆路为应天府,以应天为首府,为维护应天治安就设置了兵马指挥司。
12年后的1368年,朱元璋才正式建立明朝,改应天为南京,以为帝国京城,兵马司顺道成为维护京城的治安队伍。
兵马司的职责非常繁杂,相当于结合了现在的民警、交警、消防、城管、工商、卫生。
要御风火,察奸盗,验城门等关键出入的凭证。还要兼管市司,每三日校勘一次街市的斛斗秤尺,稽考牙侩等中介人员的名姓。时其物价,打击囤积居奇。检查街巷的卫生,当时没有下水道,都是春天开挖沟渠疏通。
这套制度继承于元朝,但朱元璋不承认,说是他从宋朝的巡使制度学来的。
元大都路的兵马都指挥司是忽必烈设置的,分北城和南城两司,秩正四品。
明初的兵马司也是南、北两司,但级别被降成了正六品,因为洪武二十三年兵马司改革,把京城按地理片区分成东、西、南、北、中五城,每城都设兵马司,每司设正六品指挥一人,正七品副指挥四人,杂职的吏目一人,京城治安开始由五城兵马司分片共管。
二环内
注意,明代的兵马司是继承的元代北京,但五城兵马司分片管制是在南京形成的,Judy登基后于永乐七年在北京设立兵马司时是照搬的南京,继承方式不一样。
再注意,没有五城兵马司这个机构,有的是东城兵马指挥司、南城兵马指挥司、西城兵马指挥司、北城兵马指挥司、中城兵马指挥司(嘉靖外公就是中城兵马司指挥),这是五个独立的平级机构。
电影《绣春刀》开场就是这个错的离谱的灯笼。
提到这部电影,忍不住就想吐几万字槽,虽然电影是故事,但你套了锦衣卫的背景,而锦衣卫是历史存在的客观事实,至少打底的东西不能胡编,起码的服化道不能用错的离谱来说了。
比如挑灯笼这两货的服装,巡街穿个铠甲也就算了,穿的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潮流的两档铠。穿也就算了,但谁家的铠甲上会铸金属的补子,还是三品武官的虎补——兵马司的顶头老大才正六品。
武三品虎补 明代图样,道具组别忽悠人
这两货还边走边此地无银的说他们是在巡城,而且是抽签的。
文章开头就写了,京城治安是兵马司、锦衣卫、巡捕营、保火甲、巡城御史五个单位负责,部门多就要分工协作,以免扯皮推诿。
朝廷规定兵马司巡捕是白天!夜晚是巡捕营的活,锦衣卫则是日夜都巡,并没有时间限制。
这个分配至少在万历时就已经固定下来了,电影讲的可是崇祯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