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最后的宰相,打酱油的汪广洋与争名夺利的胡惟庸

大明最后的宰相,打酱油的汪广洋与争名夺利的胡惟庸

各位伙伴,我们今天继续讲明朝宰相风云,之所以这两个人一起讲,是因为他们两个基本同期为相,汪广洋两度为相,也与胡惟庸有莫大的关系,一起讲述也便于大家阅读理解。

打酱油的汪广洋

李善长致仕回家后,朱元璋并没有废除宰相职务的想法,只是单纯觉得是李善长专横跋扈的原因,换一个人应该就没问题了。

他思虑了很久,想起来以前一起共事的汪广洋,此人做事谨慎细致,过去在元帅府任职时,就被朱元璋表扬过,朱元璋认为这样的人,肯定不会擅权,比较适合宰相的位置。

于是汪广洋接替李善长,成为了明朝第三任宰相,官拜中书省右相。

汪广洋确实不专权了,但是因为做事过于谨慎,事事都要请示。

时间一久,搞得朱元璋就有些不耐烦了。

汪广洋的能力相比李善长又差了许多,资质相对平庸,所以很多事务处理得不甚妥当,朱元璋愈发不满。

汪广洋过往与李善长是一起共事的,原本是老相识,但是汪广洋在来京赴任的途中就已经听说,朱元璋与李善长矛盾很深了。

像他这样谨小慎微的人,自然进京后不会与李善长联络,采用避而远之的态度。

朱元璋那时候对李善长的态度属于刚柔相济的状态。

他一方面让他赋闲在家,一方面又怕过于冷落显得冷血,所以时不时会询问些政务的处理意见。

刚开始只是安抚的行为,后来由于汪广洋办事实在不力,朱元璋问政于李善长的次数越来越多。

这种一来二去的循环对比下,朱元璋愈发觉得汪广洋无法胜任宰相的职务,逐渐失去了耐心,又换了打算了。

李善长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借问政之机,推荐了胡惟庸,李善长这么做的原因,自然是便于远程掌控朝政,自己推荐的人,必然听命于自己。

朱元璋听从了李善长的建议,把胡惟庸也升为右相,朝中左相空缺,同时两个右相实属罕见,就这样,胡惟庸开始登场了。

争名夺利的胡惟庸

胡惟庸确实有些才能,能力上要高过汪广洋。

同时李善长原来的部下,也由于是胡惟庸是李善长推荐的,也非常支持帮忙,不像汪广洋来的时候,基本冷板凳的待遇。

在这种一上一下的对比下,汪广洋自然败下阵来。

对于朱元璋来说,也对胡惟庸很满意,因为胡惟庸刚好兼具李善长和汪广洋的长处,同时又没有两个人的缺点。

这种情况下,朱元璋觉得汪广洋真是没啥用处,于是就把他贬黜到地方做官去了,理由是毫无作为,汪广洋真是非常郁闷。

他觉得被李善长和胡惟庸算计了,所以一直怀恨在心,秘密搜罗李善长的罪证。

胡惟庸在汪广洋走后终于原形毕露,一来觉得再也没有障碍了,二来由于办事得力圣心正隆,不免洋洋得意开。

他是肆无忌惮地擅权敛财了,但是令胡惟庸没有想到的是,朱元璋可是雄才之主,杰出的帝王,即使是很信任的人,他也会派人暗中调查,从不会听信一面之词。

调查之下,朱元璋发现胡惟庸不但专横擅权,而且为人贪婪好利,相比李善长更有过之,朱元璋非常震怒。

同时,他还发现李善长虽致仕在家,但依然控制相权,更是让他加速了除掉宰相职务的进程。

正在这个时候,朱元璋收到了汪广洋对于李善长的折子,例举了李善长的十大罪状。

朱元璋突然发现了汪广洋的用处,既然汪广洋与李善长不合,正好调回来牵制李善长和胡惟庸,让他们有所忌惮,不敢过于放肆,同时也起到监视他们的作用。

朱元璋的小算盘打得挺好,但是汪广洋却让他失望了。

各位小伙伴,明朝宰相风云,敬请期待下一回,点赞支持一下我啊~

期待欢迎评论交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风云,宰相,明朝,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职务,自然,支持,观点评论,宰相,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风云,宰相,明朝,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职务,自然,支持,观点评论,宰相,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风云,宰相,明朝,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职务,自然,支持,观点评论,宰相,朱元璋,汪广洋,胡惟庸,李善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