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的作为如果说是霸主之行,倒不如说是个大家长,齐国终其任期内皆为中原诸侯列国的保护者,卫国都城为狄人所破,齐桓公帮助卫国在楚丘复国;刑国为中山国所破,齐桓公帮助刑国在夷仪复国;燕国被山戎部族围攻,齐桓公又亲率大军远征山戎,帮助燕国收复失地。更为重要的是,燕国为感激齐桓公,燕国国君燕庄公亲送齐桓公,直到齐国国境之中,齐桓公竟是以“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无礼于燕”为由,把燕庄公所到达的齐国土地割让给了燕国。
齐桓公的这种尊王攘夷之道,彻底的征服了周天子和诸侯列国,皆以齐桓公为仁义之君,齐国为仁义之国,这即是公开承认齐桓公的霸主之位,齐桓公依靠自己的军事和外交策略推动自我达到比肩圣人的层级。在与燕国达成同盟关系时,齐燕两国本属同等级别的诸侯国,但齐桓公就能居高临下命燕庄公修召公之政,可见齐桓公的威信已在。召公可是当年与周公、姜太公同等级别的圣人,而召公更是燕国的初代国君,齐桓公此举显然已是将自己放在了比肩召公的位置,所谓代周天子行政,莫非如此。
齐国、燕国和鲁国是西周“三公”的封国,也是周人震慑淮夷地区和稳固东部阵营的重要封国,而在齐桓公时代在齐国率军援救燕国之时,姜太公的齐国显然在国力上就透露出超凡的发展潜力,而召公的燕国和周公的鲁国实际上已经落后于齐国。齐桓公在亲率大军远征山戎的时候,曾经派人到鲁国与鲁人结盟,希望两国携手共同援救燕国,而鲁人则以“师行数千里,人蛮夷之地必不返”的借口,表面上承诺齐国共同出兵,最后却并没有派遣一兵一卒。这就让齐桓公感到非常恼怒,后来从燕国归来就想要“移兵于鲁”。
齐桓公的谋臣管仲认为时机未到,反对齐桓公出兵攻打鲁国,理由则是“君之所得山戎之宝器者,中国之所鲜也,不可以不进周公之庙乎!”齐桓公的雄霸之处,不仅其能杀伐决断,其更能博采众长,管仲之谏言跟“尊王攘夷”的说法不谋而合,况且鲁国不出兵帮助齐国对外征战,并不是犯了什么大错误。因此齐桓公便把从山戎夺取的宝物献给了鲁国的周公之庙。这即是说,齐国攻打山戎部族,部分国土送给了燕国不说,还把夺取的宝物献给了周天子和周公之庙,齐国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
所谓有所失就有所得,齐桓公的这些策略都是具有相当政治远谋的举措,此后鲁国也便因齐桓公的“以怨报德”,而对齐国俯首陈臣,齐国率领大军攻打莒国的时候,鲁国就非常主动的派遣大军协助齐国,史书中说是“令丁男悉发,五尺童子皆至”。西周三公自受封诸侯而后,数百年间三国之间的关系或许从来没有这么好过。而齐桓公以一人之力,将三公之后裔彻底感召为齐国的附庸之国,跟周公、姜太公、召公比较起来,齐桓公显然是更具开创性的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