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曹丕为何用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门的西晋是什么结局?

曹丕为何用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门的西晋是什么结局?

襄樊战役结束后,曹操表孙权为骠骑将军、荆州牧。

孙权遣使入贡,向曹操称臣,并劝曹操取代汉朝自称大魏皇帝。

曹操将孙权来书遍示内外群臣,说:“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耶!”

曹操手下群臣乘机向曹操劝进。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谥曰武王。

在魏太子之争中险胜弟弟的曹丕要完成曹操的心愿,顺利取代汉室,其实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为啥呢?

曹丕的实际统治范围实则仅限于自己的藩国——冀州的十个郡。

曹丕可以直接命令的也只有魏国的直属官员,其他各地方官,包括许昌的朝臣,名义上也仍是汉室臣子。

对于他们曹丕只能依靠政治手腕间接施加影响。

曹操集团内部,随曹操起家的青州兵就表示不服,对青州兵有兴趣的可以移步这篇:曹操起家的核心武装是什么?在投降曹操的时候,青州军就明确表示:降曹不降汉,只忠于曹操,或者说也只有曹操才能降的住这帮老兵。

现在曹操死了,青州兵一点也不给曹丕面子,竟然自行决定解甲归田回老家,更嚣张的是,在反乡前,还在洛阳敲了一通鼓!(青州兵擅击鼓相引去)

在首都敲鼓这是极其严重的政治影响!

众人纷纷表示必须严厉镇压(众人以为宜禁止之,不从者讨之)

时任谏议大夫的贾逵说:现在是非常时期!千万不能这样,下令沿路全体退伍军人复原待遇,所过之处各地政府安排食宿!(方大丧在殡,嗣王未立,宜因而抚之。乃为作长檄,告所在给其廪食)

如果这时候蜀吴发动北上,曹丕其实非常困难,这才是隆中对所说的最佳前提,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惜由于孙权的短视,吴蜀已经彻底陷入互相仇视的地步,根本没有心思北上,反而给了曹丕稳定政局的时间和机会。

蜀国甚至还给曹丕送来一份大礼:六月,孟达前来投诚。

孟达,字子度,扶风郡郿人。

其实一开始刘璋派来示好刘备的使团,他是一把手,法正仅是副职。(初,刘璋遣扶风孟达副法正,各将兵二千人,使迎先主)

但刘备没有给孟达委以重任,相反,法正却一跃成了重臣。

孟达此后一直赋闲在江陵,刘备拿下益州后,才当了宜都太守。

汉中拿下后,刘备命令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孟达表现出色,干掉了房陵太守蒯祺,在他即将进攻上庸的时候,刘备开始防着孟达了,派自己的义子刘封去接管孟达的部队。(达将进攻上庸,先主阴恐达难独任,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与达会上庸)

刘备作为混了几十年的枭雄,很多人一掂量就知道他的品性、能力如何(失街亭的马谡,刘备也没怎么深交,但为啥他特意关照丞相: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备在担心什么呢?

他担心孟达不好控制了,所以派刘封前去统领孟达的部曲。(乃遣封自汉中乘沔水下统达军)

刘封到了以后,和孟达的关系处的非常不合适,甚至将孟达的仪仗队都给人家夺了!(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

两人内斗也就算了,对于关羽的求援也敢置之不理!

关羽在围襄樊的关键时刻,手中人手不够,令刘封孟达发兵相助,但二人根本无视关羽的命令(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

孟达所在的位置相当有利

既可以直接带兵去樊城助战,又能袭扰曹操从武关过来的援军,间接减轻荆州战场关羽的压力。

偏偏两人拥兵自重,无视大局!

后来刘备弄死刘封的直接原因就是你不救关羽(又不救羽;会羽覆败,先主恨之)

关羽战败后,孟达因畏惧被治罪,再加上跟刘封不和,于是率部曲四千余家投降曹魏。 (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

孟达叛变的这个时机选的非常好,曹丕篡汉,除了内部要得到士大夫的支持,更渴望开疆扩土,获得巨大的威望,孟达的不战而降满足了曹丕的心愿。

曹丕也给了孟达巨大的回报,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为新城郡,全部交由孟达管辖。

后三国时代第一投机分子孟达当之无愧啊(之后,他还想投机重回蜀国阵营,可惜,遇到狠人司马懿了)

蜀国这边送来大礼,南边的孙权是不是也该去敲打敲打?

之前,镇南将军曹休还打过了长江,烧了芜湖营数千家。(孙权遣将屯历阳,休到,击破之,又别遣兵渡江,烧贼芜湖营数千家)

六月,孟达投诚不久,曹丕就开始阅兵南征(六月辛亥,治兵于东郊。庚午,遂南征)

孙权听说曹丕来了,相当紧张,西边的刘备正咬牙切齿要报仇,他无论如何不能开辟新的战场。

孙权送上了厚礼,言辞极其卑微(孙权遣使奉献)

曹丕很满意,下令撤军。

在对外方面收获了足够的胜利果实后,曹丕开始着手代汉的进程。

要代汉,这需要士大夫集团的帮助,而要换取他们的支持,就必须做出各种各样的妥协。

其中最大的一条就是满足士族集团提出的官僚选拔方案:九品中正制!

曹操220年正月走人,二月,陈群就端出来了一个议案,大名鼎鼎的九品中正制正式登台亮相。

九品中正制在历史上名气极大,前面接上了两汉的“察举制”,后面续上了我们熟悉的“科举制”,成为了中间一个极其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法。

要理解九品中正制有两个要点:

1、九品

就是对人才分出了九个档次,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这九个档次,对应九品。

一品,也就是“上上品”,那是虚的,轻易不给人的。

实际上真正管用的,是中间的二到六品,下品的那三个档次是根本没有入仕资格的。

2、中正

就是评价人才的官职,最开始是各郡设中正官,由各郡的中正官来推举本郡的人才。

那么这些中正官依据什么来判定标准呢?

两方面

1)家世,也就是你的出身,往上追溯你的父辈、祖辈、先祖都当过什么大官,有没有封过侯,像汝南袁氏这样的四世三公自然就很容易当官了。

2)行状,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基本上就是四字短语,比如“德才兼备”等等。

然后根据“家世”和“行状”这两方面来定品。(九品中正制和刚刚过去的“察举制”比起来,区别在于“家世”这个因素真正开始制度化了)

中央的吏部要根据中正官的定品来做决断,同时授予官职。

这里看得出中正官的权力极大,举个例子

太原人孙楚和王济是好友,后来王济成为了并州大中正,去访问郡中正辖区内的定品情状,轮到给孙楚定品时,王济说这人不是你可以评价的,由我亲自来,然后给出了“天才英博,亮拔不群”的评价。

要想当官,必须要和中正官搞好关系。

中正官最开始是由各郡长官推举产生的,到了曹芳时,司马懿做了重大改动,加了个州中正官制度。

这就是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的品评,各郡的中正官变成了小中正官。

各州的大中正官由司徒推荐,小中正官由州中的大中正官推举,司徒确认任命。

这样一来,中正官这个核心位置就由司徒掌控,而司徒这个位置一般又把控在几个顶级家族比如太原王氏、颍川陈氏、琅琊王氏等手里,换句话说,朝廷的人事权,他们几个顶级家族就掌握了。

九品中正制发展到后面,家世的权重越来越大,尤其是到了两晋时,就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高门”了。

过去还有一些寒门子弟通过刻苦读书,获得贵人赏识,踏入官场,到了魏晋,没有强大的家族底蕴,哪怕你再文武双全、再学富五斗都没戏。

底层的优秀人才没有出头之日,政权都被门阀所统治,门阀也会出品一些人才,但是大部分都是素位尸餐的废物。

在西晋那场亡国之战中,顶级门阀,出身琅琊王氏的玄学清谈领袖王衍,手握十几万大军,结果被石勒三万军队团灭,导致朝廷再也无力挽回败局,北方的汉人开始沦落为异族的“两脚羊”(也就是充当军粮),华夏大地如同人间地狱般,人生而不为人(西晋这段历史可能会简写,八王之乱后的大部分历史情节会快速跳过,实在不忍动笔)

始作俑者的陈群,作为此时颍川的掌门人(颍川另一大家:荀家因为带头人荀彧的离心离德,家族的声势已经不复从前)提出这个方案无非就是想彻底巩固世家大族的根本利益。

曹丕自然很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通过这项提案,出让给士大夫足够的权益,他们自然会全力支持自己登上皇位,

可等自己登上皇位之后呢?士族的力量也会变得空前壮大,这无疑会削弱皇权。

曹丕知道这是一笔危险的买卖,盘算了许久,皇位的诱惑还是战胜了忧虑,曹丕迅速签字盖章,士大夫集团也非常配合的发布“天命不于常,帝王不一姓”,劝曹丕称帝。

延康元年(220)10月,曹丕来到曲蠡,此地在许县东南。他一边说不敢当皇帝,一边又奖赏、表彰那些上书劝他称帝的人。

曹丕的态度看似矛盾,但处在这场旋涡中的献帝却很明白,曹丕都亲自逼上门来了,献帝知道该做出最后的选择。

献帝在许县召集群臣公卿讨论,认为众望已归曹魏,愿意以禅位的方式把皇位让给曹丕。(经过许县、邺城的两场政变,忠于汉室的臣子已经被曹家屠戮一空,再也没人敢出头)

献帝下诏:

朕在位三十有二载,遭天下荡覆,幸赖祖宗之灵,危而复存。然仰瞻天文,俯察民心,炎精之数既终,行运在乎曹氏。是以前王既树神武之绩,今王又光曜明德以应其期,是历数昭明,信可知矣。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故唐尧不私於厥子,而名播於无穷。朕羡而慕焉,今其追踵尧典,禅位于魏王。

献帝来到高庙,祭祀之后派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皇帝的玉玺前往曲蠡,要求禅位。但曹丕表示推辞,认为自己是个薄德的人,难以承继大位。献帝再次派人前来提出请求,曹丕再次推辞。

前后去了三次,被曹丕推辞了三次。

群臣也纷纷上书,劝说曹丕接受献帝的禅让,劝进表累计递进去了19次,被曹丕驳回了19次。(曹丕如此低调和谦卑,主要想看看外面如何议论以及群臣的反应。)

士大夫急了,写劝进表可是个苦活,既要有文采、又得找依据,还不能重样!

大家都绞尽了脑汁,使用了最华美的辞藻,篇幅一篇比一篇长。

演戏也要有个度,你不累,我们可累了。

最后还是贾诩出主意,建议由献帝下令筑一座受禅台,准备好相应典仪,到时候逼魏王就范。

这一次曹丕没有再拒绝。

延康元年(220)10月,受禅仪式举行。汉献帝刘协、魏王曹丕以及文武公卿400多人齐集,另外还有匈奴、鲜卑、氐等外族的使节。

仪式上,曹丕登台拜谢汉献帝,之后接受臣民及使节的朝贺。曹丕下诏追尊祖父曹嵩为太皇帝,追尊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同时,改国号为魏,更年号为黄初,以洛阳为正式国都。

绵延400余年的大汉王朝终于结束了,历史很有规律,曹魏取代了刘汉,之后司马氏的晋又取代了曹魏,但是最终灭亡晋朝的还是一个姓刘的。

应该说,曹丕对献帝还是比较尊重,举几个例子:

分河内郡山阳县1万户奉邑给汉献帝刘协

规定献帝在封地内可以使用汉朝的正朔,也就是不必采用黄初的年号以及相应的历法,所以建安作为年号并没有完全消失,献帝在山阳又用了十四年。

上书言事可以不称“臣”。

称帝之后的曹丕吸取汉室灭亡的教训,对于威胁皇权的六股势力他又是如何做出应对的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曹丕,孙权为,高门,孟达,刘备,何用,向曹操,寒门,上品,下品,观点评论,曹丕,刘封,孟达,刘备,曹操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曹丕,孙权为,高门,孟达,刘备,何用,向曹操,寒门,上品,下品,观点评论,曹丕,刘封,孟达,刘备,曹操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曹丕,孙权为,高门,孟达,刘备,何用,向曹操,寒门,上品,下品,观点评论,曹丕,刘封,孟达,刘备,曹操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