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自唐朝设立专门的修史机构后,官修史书盛行,相对的私修史书便逐渐遭受打压。明清时期,私家修史更是遭到严重打压。而《明史》因内容详尽,成为人们研究大明王朝历史的最好参考书籍。
《明史》虽然材料翔实,但另一个特点是行文简洁,这便导致在《明史》言简意赅的特点之下,留下了诸多谜团。
其中最令人疑惑的便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的登基之路,其留下的谜团,历经六百年之久,直到如今仍无法解释。
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朱瞻基本身就有很大的玄学在其中,以至于许多人认为朱棣篡位的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
建文元年,朱瞻基出生。传闻,在他出生的那晚,朱棣梦见死去的老爹将一个大圭赐给自己,还附赠了一句话: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等朱棣从梦中醒来的时候,朱瞻基刚好降生。
在古代,大圭是皇帝手上拿着的玉板,与鼎一样是权力的象征。因此,朱棣便认为是朱元璋提示他,将皇位传给自己的孙子。既然老爹都建议了,朱棣自然也就开始下定决心发动靖难之变。
靖难之役后,大明来到了永乐时代。此时,朱棣看着面前的三个儿子陷入了纠结之中。老三是自己最疼爱的儿子,老二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救自己于危难之际,老大虽然胆小但守北京有方。储君之位,究竟该给谁呢?
朱棣看着自己旁边的皇长孙,还是于永乐二年将太子之位交给了朱高炽,而后于永乐七年册封朱瞻基为皇太孙。
自从朱瞻基成为皇太孙之后,有朱棣所在的地方,必有朱瞻基跟随在侧。无论是征讨蒙古艰苦的军旅生活,还是巡幸即将成为都城的北京,朱棣都将其带在身旁。
因为对朱瞻基寄予厚望,朱棣对朱瞻基的教育也不曾松懈,即使了征伐蒙古期间,他都能将学士传唤到塞北地区给朱瞻基讲学。
而朱瞻基也不负朱棣所望,越发有未来天子模样。或许也正是这样的原因,使得朱高炽监国二十多年,终于得以顺利继任皇帝之位。
但由于朱高炽本就身宽体胖,加之朱棣死后常年紧张的心松懈下来,使得朱高炽的生活放纵开来,最终登基仅十个月便去世。
朱瞻基在朱高炽登基之后,便被册立为储君,因此朱瞻基继承皇位并无不妥。但关于他继承皇位这一过程的叙述,却留下了六百多年都未曾解开的谜团。
朱瞻基登基之谜
关于朱瞻基登基过程,《明史》记载如下:
夏四月,以南京地屡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玺书召还。六月辛丑,还至良乡,受遗诏,入宫发丧。庚戌,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宣德元年。
即四月份的时候,南京地震频发。当时朱高炽嫌北京耗费巨大,同时想念南京,因此便让朱瞻基前往南京查看情况,并着手迁都南京一事。
然而,五月份的时候,朱高炽便病况愈下,因此下诏令朱瞻基回朝。等到了六月朱瞻基到达良乡,便收到了朱高炽的遗诏。
仅从大体上来看,似乎没有什么问题。但与朱高煦的行为连着看的话,便能发现其中的蹊跷。
在朱高炽下诏令朱瞻基回朝同一时间,《明史·朱高煦传》有这样一句话:
未几,仁宗崩,宣宗自南京奔丧。高煦谋伏兵邀于路,仓卒不果。
即朱瞻基收到回京诏书的时候,垂涎帝位已久的朱高煦也得到了消息,并且还动用了伏兵打算诛杀朱瞻基。
当时朱瞻基人在南京,而朱高煦受封于乐安,也即山东地区。
虽然朱高煦多次被朱棣敲打,且朱高炽成功继承了皇位,但他从来没有放弃过谋反,因而《明史》中记载他“高煦至乐安,怨望,异谋益急”。
由此可见,朱高炽身体不行了的消息从皇宫传出来的时候,也就会传到朱高煦耳中。而朱瞻基若是想要从南京回到北京,就会经过山东地区,因此朱高煦才会对他设伏。
当时,南京距离北京接近一千二百公里,乐安与北京的距离却只有六百多公里,如此长的距离,令朱高煦有足够长的时间设伏。
但他设伏的结果却是“仓促不果”。实际上,朱高煦等来了朱瞻基的轿座,但当他将其拦下之后,却发现朱瞻基根本不在里面,而后不久便传来了朱瞻基登基的消息。
问题是,官道作为修葺最好的路,势必要比小路平坦,所耗费的时间也更少,朱瞻基是如何凭空消失又迅速回到北京即位的?
而且,从具体时间上来看,也有很多疑点。
五月二十八日,朱瞻基接到父亲重病消息;六月三日,朱瞻基在良乡接受诏书。由此可见,从南京到良乡,几天的时间便表明朱瞻基是一刻也不敢耽搁,这种情况之下,更不可能走所谓的小路。
既是如此,为何朱瞻基躲过了朱高煦的谋杀呢?
“凭空消失”的猜测
关于这一谜团,还衍生了许多猜测。
猜测之一便是朱高炽早已死亡,为了落实朱高煦谋反的罪名,他在死前便与朱瞻基合作,故意上演了一出大戏。因此,当朱高煦动手的时候,才会没了朱瞻基的身影。
也就是说,朱瞻基根本就没有离京,只是在良乡转悠。
但这一理由有两大疑点。首先朱高煦从朱棣在世时便十分嚣张,夺权欲望更是朝臣皆知,根本就不需要用如此大的阵仗来证实。
其次,从朱瞻基登基对朱高煦的态度而言,并有所谓的问罪。即使是想用捧杀的方式让他造反,这一环节也显得多余。更何况朱高炽本就仁心,若不是他朱高煦也死好几回了。
猜测二为朱瞻基杀了朱高炽。因为一切都在他的计划之中,所以才能够完美避开朱高煦的埋伏点,也正是如此,朱瞻基才能以极快的速度登基为帝。
但朱瞻基早已是皇太子,仁宗一死自己就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又何必多此一举呢?
种种猜测,都因为历史的只言片语话,显得迷雾重重。
尾声
朱瞻基自朱棣篡位以来,便早已被视作未来继承人培养。从他的身份与地位来看,继承大统无可厚非。但《明史》中四五句话,却让他继位之路,变得扑朔迷离,直到如今都无法被解释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