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

历经六朝,从朱棣熬到朱见深,一生三次无限接近皇位,却最终全身而退,得以善终,这就是史书中评价为“庄重警觉”的明朝最牛皇叔朱瞻墡。

公元1406年4月,随着一声啼哭,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个儿子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朱高炽为这个儿子取名为朱瞻墡。

朱瞻墡的生母是张皇后,因此,他虽然是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个儿子,但按照嫡出排序,朱瞻墡是明仁宗的嫡三子,而嫡长子,就是日后的明宣宗朱瞻基。

出身的显贵,注定了朱瞻墡此生不会只是一个闲散王爷,事实上,在往后的几十年中,也深刻的验证了这一点,朱瞻墡围绕着皇权,几经沉浮。

朱瞻墡出生时,明成祖朱棣尚且在位,自此,朱瞻墡一路见证了皇位几番更迭,从朱棣到朱高炽,再到朱瞻基,以及朱祁镇,乃至到了他的侄孙辈的朱见深,朱瞻墡历经六朝,经历和参与了大明的数次重大事件。

之所以他会被称为“最牛皇叔”,是在朱瞻墡的一生中,曾经有三次,朝中上下传出要立他为皇储的言论,而面对这种极大的诱惑,朱瞻墡却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并没有做出逾越之事,这为大明朝堂的的稳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为自己换来上下一致赞誉,最终在七十二岁那年,得以善终。

相对于大哥朱瞻基的备受关注而言,显然朱瞻墡的小时候并不是很受重视。

众所周知,明成祖朱棣曾经在立皇储一事上纠结很久,对于是立朱高炽还是朱高煦,朱棣一直犹豫不决,但最终,却因为大学士解缙的一句“好皇孙”将此事确定下来。

解缙所说的好皇孙,正是朱高炽的嫡长子朱瞻基,朱瞻基自小聪慧异常,并颇得朱棣的喜爱,因此,在考虑到日后大明会有一个好皇帝的基础上,朱棣最终,册封朱瞻基的父亲,也就是朱高炽为太子。

可以说,朱高炽能成为大明的第四个皇帝,其子朱瞻基功不可没,但这一切,与朱瞻墡并无关系,他还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皇子,等待着封王就藩。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十八岁的朱瞻墡被封为襄王,由于其年龄不足,因此,在封王后,并没有立即就藩,而是暂时留在了北京。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登基,是为明仁宗,明仁宗是一位好皇帝,但遗憾的是,在在位不足一年便因病离世,皇位再一次空了出来。

此时,皇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监国,而一直蠢蠢欲动的汉王朱高煦,便想趁此机会,夺取皇位,而朱瞻基返回北京则需要时间,所以,北京的局面一时有些凶险。

关键时刻,张皇后一方面命在京城中素有赞誉的襄王朱瞻墡监国,另一方面极力封锁朱高炽的死讯,并让朱瞻基快马加鞭的赶回北京继承大统。

这次监国时间并不长,但在这关键时刻,张皇后能够让朱瞻墡监国,足以可见朱瞻墡在朝中上下必须是一致认同,尤其是在这种政权交替期间,如果所托非人,那就会引起时局动荡。

幸好,朱瞻墡圆满的完成了这次监国的任务,并见证了大哥朱瞻基登基,成为了明宣宗。

这是明朝历史上,第一次以宗藩监国,此前并未有此先例,当时在京城的藩王不在少数,但朱瞻墡能够在众多藩王中脱颖而出,被选为监国人选,除了他的身份之外,更重要的是他的“庄重警觉”。

明宣宗朱瞻基对自己的这位弟弟,也是十分信任和重视,在宣德元年,也就是朱瞻基继位不久,为平定汉王朱高煦的叛乱,朱瞻基决定御驾亲征,而大军开拔之后,留在京城总督诸官的重任,再一次落到了襄王朱瞻墡身上。

同样,这次朱瞻墡也是圆满的完成了监国任务,在朱瞻基凯旋而归后,亲自为自己的皇弟主持了大婚典礼,将东城兵马指挥使靖安之女许配给朱瞻墡。

皇帝亲自主持婚礼,这是无上的荣誉,这也说明,朱瞻墡在宣德一朝,极为受宠。

而之前两次的监国历程,也让朱瞻墡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同时也在朝堂上下赢得了一致好评,但在深受皇恩的同时,也为朱瞻墡在日后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朱瞻墡正式就藩长沙,在到达藩地后,朱瞻墡本以为会远离朝堂,做一个逍遥王爷,但不曾想,还没安稳几年,自己再一次被推倒风口浪尖之上。

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三十八岁的朱瞻基病逝,而在当时,皇太子朱祁镇年仅九岁,按理说,朱祁镇登基为帝是理所应当,但因其年幼,朝堂中部分人认为,九岁的朱祁镇显然是无法胜任皇帝的日常工作,而与此同时,一个更大的危机,正在不断的逼近襄王朱瞻墡。

因为朱瞻墡之前在京城留下的好印象,所以在朝中,他有不少“拥趸”,在这种主少国疑的敏感时刻,有人提出,襄王朱瞻墡向来以“贤”著称,何不将他立为皇帝,况且,作为明仁宗的嫡子,朱瞻墡的身份也足以胜任,国家还是需要一个年富力强的人来主政的。

最终,在朝野的巨大压力之下,张太后不得不将辅政大臣召集到一起,指着朱祁镇说这就是新的皇帝,才将局面稳定下来。

此时的朱瞻墡,身在长沙,对于京城的风起云涌并不知晓,他不知道,他会离皇位如此之近。

“宣宗崩,英宗方九岁,宫中讹言将召立襄王矣,太后召诸大臣至乾清宫,指太子泣曰:“此新天子也。”君臣呼万岁,浮言乃息。”---《明史》

无论怎样,朱祁镇成了皇帝,对当年那个谣传,耿耿于怀很久,因此,也对自己的叔叔,也就是襄王朱瞻墡有一定的防范之心,毕竟当年朱祁镇可是差点被这个叔叔给替换掉,而朱瞻墡可真的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自古以来,落井下石的人从来不少,眼见襄王被猜忌,弹劾他的奏折便如约而至地送到的朱祁镇面前,其中,湖广三司的弹劾最狠。

在这封奏折里,提到襄王朱瞻墡在王府请来一个名叫萧道真的道士,让为为襄王扶鸾,所占的结果得出“天数玄玄,妙不可言”八个大字,而这几个字,直指襄王有做皇帝的心思。

这件事,最终因为张太后的存在,被不了了之,朱祁镇也以“特念其亲”为理由,没有再进行追究,实际上,襄王究竟有没有干这件事,或者说襄王有没有当皇帝的心思,都是未知,因此,我们可以将这件事理解为,朱祁镇对他这位叔叔的一个侧面敲打和警告。

如果这件事只是朱瞻墡藩王生涯的首次危机,那么第二个危机,将会比这个更为凶险。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由于大太监王振的怂恿,再加上朱祁镇想效仿先祖雄风,便亲率大军,要御驾亲征犯边的瓦剌,而亲征的结果,是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几十位大明重臣战死沙场,甚至明英宗朱祁镇本人,也被瓦剌人俘虏,这就是明朝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没有了皇帝,但国不可一日无君,因此,立谁为皇帝就成了迫切但又棘手的问题,当时的皇太子是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不过,朱见深年仅两岁,比当年朱祁镇登基时还小,况且情势危急,大明随时都有亡国的可能,这个时候,立一个孩子当皇帝,实在不合适。

最开始,有人提议立朱祁镇的弟弟,也就是郕王朱祁钰为帝,但很快遭到了反对,理由有二,其一是朱祁钰不是嫡出,其二是朱祁钰虽说年龄合适(当时朱祁钰22岁),但没有任何从政经验。

最重要的,朱祁镇的生母,也就是孙太后不乐意,为何?朱祁钰是当年朱瞻基一夜风流后的结果,本身孙太后就对此事耿耿于怀,如今若是让朱祁钰当了皇帝,那岂不是他的母亲吴贤妃地位就会水涨船高,和孙太后平起平坐?

这万万是不行的,思来想去,孙太后就想到了他的小叔子,襄王朱瞻墡。

论年龄,朱瞻墡显然十分合适,论经验,朱瞻墡两次监国,并且在朝中素来颇受赞誉,论身份,他是朱高炽的嫡子,也是朱瞻基一母同袍的弟弟,这前后加起来,没有任何毛病。

但孙太后同意,不代表朱瞻墡本人同意,更不代表朝中的文武大臣同意,在朝中以于谦为首的大臣坚持下,最终郕王朱祁钰登基,是为景泰帝。

而朱瞻墡本人,对此也是并不同意,他连夜写了封奏折,在其中提到,应当立太子朱见深为帝,让郕王朱祁钰监国摄政,话里话外,就是自己毫无染指皇位的意思。

不过尴尬的是,当他的这封奏折送到京城的时候,朱祁钰已经登基好几天了,因此,朱瞻墡的表忠心,却让朱祁钰对其有些不满。

不过,朱祁钰并没有过多难为自己的皇叔,也可能是还没来得及难为他,但朱瞻墡却在惊惧之余,连连上疏请求赐他书籍和古琴,以示自己“一心向古”,不敢有妄图。

不过,在朱祁镇被放回北京,并被朱祁钰囚禁在紫禁城南苑时,朱瞻墡还是硬气了一把,向景泰帝朱祁钰上疏,恳请朱祁钰不能怠慢太上皇朱祁镇,虽说景泰帝没听他的,但这份奏疏,却在日后救了朱瞻墡一命。

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被囚禁八年之久的朱祁镇,在大臣石亨等人的帮助下,发动了“夺门之变”,成功地复辟,复辟之后,朱祁镇除了对景泰朝的大臣清算之外,又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叔叔朱瞻墡。

自己小时候,就谣传叔叔要替代自己,而在自己被俘虏后,这种说法再次出现,不仅如此,在景泰帝朱祁钰病危时,其子朱见济夭折,皇位继承人又出现空缺,而朝堂上下,又将朱瞻墡推倒台前,若不是“夺门之变”成功,怕是这皇位真的是朱瞻墡的了。

在以“迎立外藩”等罪名将于谦等人处死后,朱祁镇便要对朱瞻墡下手,不过,朱祁镇在宫中发现了几样东西,最终让他打消了这个主意。

其中一个,就是朱瞻墡先前的两封奏疏,奏疏里,朱瞻墡已经言辞凿凿的表明要立朱见深为皇太子,并还请求朱祁钰善待朱祁镇,而另外一个东西,就是襄王的金符,在太后宫中一直没有动用,所以,朱祁镇也明白了所谓的“迎立外藩”完全是子虚乌有之事。

在明白之余,朱祁镇对自己的这位皇叔,也十分感动,因此,在不久,便下诏将朱瞻墡召到北京,叔侄二人在北京见面后,宾主双方猜忌尽消,朱瞻墡在表达自己忠诚的心迹同时,朱祁镇也送给他三份大礼以示恩宠。

第一,是让户部每年拨给襄王府上等精盐三百吨,解决王府买不到精盐的苦恼;

第二,封朱瞻墡的庶长子朱见淑为襄世孙,并赐予郡王冠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允许襄王每年可出城游玩五次,且世子、郡王也可随性,这在当时对藩王看管极严的明朝来说,这可是莫大的恩宠。

在朱瞻墡离开北京时,他与朱祁镇叔侄二人还上演了一出送别的苦情大戏,朱祁镇亲自将其送到了午门,并握住朱瞻墡的手,十分不舍,而朱瞻墡为表忠心,在离开时一路走一路拜,一直到朱祁镇的身影消失为止。

自此,朱瞻墡成为了藩王中,极为特殊的一个存在,他深受皇恩,并多次被朱祁镇召见,到了其晚年,因其年老体衰,才不得不“以老辞”回绝了朱祁镇召见。

天顺八年,朱祁镇驾崩,其子朱见深登基,是为明宪宗,明宪宗对于朱瞻墡,同样是十分敬重,在成化年间,朱见深还将襄阳的良田,赏赐给襄王府。

成华十四年(公元1478年),襄王朱瞻墡病逝,享年73岁,在其死后,朱见深为自己这位叔祖停朝三日,并赐其谥号为“宪”,在明朝之后的皇帝中,对襄王府,一直是恩宠有加,直至大明灭亡。

朱瞻墡的一生,可以说历经了颇多的风风雨雨,而其本人,也围绕着皇权,几经沉浮,曾经多次无限接近皇位,但即便是在这么大的诱惑面前,朱瞻墡却能做到不敢逾越半分,时时刻刻的谨记自己的位置,并明白该做的事情,才会在历经六朝之后,不仅深受皇恩,还能得了善终。

朱瞻墡是个什么样的人?通过他的一生,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首先,小心谨慎。

作为嫡子,在明朝几次涉及到皇位的政治事件中,朱瞻墡是有机会更进一步的,甚至他若是登高一呼,就会招来大量的拥趸,形成自己的党派。

但无论是在监国期间,还是就藩之后,朱瞻墡并没有这样做,反而一直十分谨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心里门儿清,完全不借势胡作非为。

这种没有非分之想的做法,也让他赢得了包括皇帝、大臣在内的一致好评,这也是他能善终的原因之一。

其次,守礼法,远嫌疑。

众所周知,在古代封建社会,但凡是牵涉到皇权,差不多都会出现流血事件,毕竟那个位置的吸引力,不是一般人能顶得住的。

而朱瞻墡却在这种诱惑面前,把礼法放在第一位,如在朱祁镇被俘虏后,国无长君,朱瞻墡却还是上疏,建议立朱见深为皇太子,朱祁钰摄政,他的这种建议,是完全符合礼法的。

明朝的皇位交替,历来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为原则,本着这个原则,朱瞻墡所提出的建议,也让他洗清了嫌疑,保住了富贵。

最后,笃于孝敬。

朱瞻墡的生母,是张皇后,张皇后共生有三子,长子朱瞻基,次子朱瞻埈,三子朱瞻墡。

朱瞻基自幼就生活在光环之中,而朱瞻埈向来身体羸弱,一直就是病恹恹的,因此,包括朱瞻基在南京监国,以及御驾亲征,大部分时候,留守在北京主事的,都是襄王朱瞻墡。

因此,除了料理政事之外,照顾母亲的重任,自然也就落到了朱瞻墡身上,据史料记载,朱瞻墡对母亲照顾的极为孝顺,而张皇后,也对自己这个幼子“钟爱有加”。

综上所述,襄王朱瞻墡,是一个求生欲望极强,更是一个明白大是大非的人。

小结:

由于朱棣是藩王起家,因此,明朝对于藩王管控极为严格,也对藩王极为敏感,而曾经多次无限接近皇位的朱瞻墡,却能在这种环境中全身而退,并没有因为猜忌而结局凄惨,他不仅亲眼见证了大明朝六代帝王的更替,还深受皇恩,这是一种大智慧,这种智慧,也让他成为了“明朝最牛皇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明朝,朱祁镇,朱瞻,襄王,皇位,皇帝,京城,明仁宗,朱棣,观点评论,朱瞻基,朱祁钰,朱瞻墡,朱祁镇,襄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明朝,朱祁镇,朱瞻,襄王,皇位,皇帝,京城,明仁宗,朱棣,观点评论,朱瞻基,朱祁钰,朱瞻墡,朱祁镇,襄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明朝,朱祁镇,朱瞻,襄王,皇位,皇帝,京城,明仁宗,朱棣,观点评论,朱瞻基,朱祁钰,朱瞻墡,朱祁镇,襄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