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还原宁锦之战全过程:袁崇焕是功是过?首功之臣到底是谁?

还原宁锦之战全过程:袁崇焕是功是过?首功之臣到底是谁?

1627年(天启七年),皇太极亲率后金军攻锦州。时任平辽总兵的赵率教死战不降,锦州急不可下,后金军又攻宁远,辽东巡抚袁崇焕“坚守不出,凭城用炮”率众固守宁远,城得保全。皇太极又转攻锦州,遭明军还击,伤亡数千人,锦州终不可破,被迫撤军,史称“宁锦大捷”。

宁锦之战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捷,是明对后金战争中取得的唯一重大胜利。史载“打死奴贼数千,中伤数千,败回贼营,大放悲声。”此战阻止了皇太极的继续西进,“延国祚十年”。

但关于宁锦大捷的首功之臣,历来莫衷一是,多数人认为首功之臣非袁崇焕莫属,原因当然是袁是当时的辽东战场总指挥——辽东巡抚。不赞同的人援引《明史》中关于宁锦大捷的记载“桂、率教功为多”,认为首功之臣绝非袁崇焕。而且大捷后,天启帝论功行赏,袁崇焕只列功臣榜的86位,还被朝野上下指责“暮气难鼓”,袁崇焕有勾结后金胁迫议和的嫌疑。

今天我们就来还原一下整个宁锦之战的全过程,看一看袁崇焕是功是过?首功之臣到底是谁?

宁锦之战全过程

公元1627年正月,皇太极的二哥阿敏率军出征朝鲜。后金军在朝鲜势如破竹,仅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攻克朝鲜首都,朝鲜国王出逃,毛文龙部也遭到重大损失,被迫逃往海上。朝鲜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被迫与后金签订合约,对后金称弟纳贡。

四月,皇太极在未侵占朝鲜一寸土地的情况下,命阿敏班师回朝,并亲率三路大军直扑河西,后金军轻而易举取得了大凌河、右屯卫两城后,三路大军兵围锦州。

关于后金在朝鲜战场未尽全功就班师回朝的原因,历来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皇太极担心原来与他争位的二贝勒阿敏在朝鲜割据一方;另一种是皇太极受袁崇焕的“邀请”,打算以武议和。

关于袁崇焕倾向于与后金议和,早已不是什么新闻了,他曾多次与皇太极接触商议议和的事项。

1626年八月十一日,努尔哈赤病死,十月十日,袁崇焕在未得到天启帝首肯的情况下,私自派遣宗教人士李喇嘛、都司傅有爵、田成等一行三十四人前去吊丧,并贺皇太极新君即位。

此次会面双方到底具体谈了什么?史料中并没有一字涉及,但普遍的看法是袁崇焕前去议和,他也没有否认这一点,只是他的说辞比较委婉,商谈是为修筑防线争取时间,乃缓兵之计,麻痹对方。这种说法也就骗骗外人,实在难以让人信服。要知道孙承宗在河西修了三年城堡,并未实行过什么缓兵之计,你袁崇焕为何一上台就要实施缓兵之计呢?

据皇太极时期以满文撰写的官修史书《满文老档》记载,皇太极“命贝勒阿敏、济尔哈郎台吉、阿济格台吉、杜度台吉、岳托台吉及尔托台吉,率大军往征驻朝鲜明将毛文龙”。紧接在这条记录下面,当中没有夹杂任何其他事情,就是派遣方吉纳、温塔希两人送书信给袁崇焕,表示要谈和“誓诸天地,永归和好。袁大人,尔即以此言转奏尔皇帝”。

试想,袁崇焕如果没有和谈的心思,皇太极又怎会让一个主战派去做这个传声筒呢?

然而当时明朝中央政府对议和的态度是,谁要敢提议和,谁就掉脑袋。

所以,就算是袁崇焕倾向于议和,也不能由他开口,唯一的办法就是给明朝施加压力,迫使中央同意议和并下旨议和,但如何迫使中央同意议和呢?唯有以战争进行恫吓。所以,才有皇太极受袁崇焕的“邀请”,打算以武议和的说法。

后来袁崇焕的所为好像也印证了此说。后金主力进攻朝鲜,无疑是明朝扯后腿的最佳时机,然而在朝鲜和毛文龙受到攻击的时候,全国上下强烈要求袁崇焕发兵援救,然而袁崇焕既没有派兵援救,也没有乘虚攻击女真的后方,只是坐镇宁远城不断修筑城堡。事后,袁崇焕的消极态度也引起了骂声一片,朝鲜伤心抱怨,朝廷愤怒批评,损失惨重的毛文龙更是破口大骂。

如果这是袁崇焕与皇太极商议的结果或者是双方形成了默契——你攻朝鲜,然后攻打锦州以武议和,我不扯后腿。袁崇焕的作为就解释通了。

言归正传,五月十一日,后金掠完锦州周边之后,会师锦州城下,将锦州团团包围。赵率教和监军太监纪用共同驻守锦州,由于锦州城刚刚修建完工,皇太极出兵突然,城防工作准备很不充分,士兵和民工加在一起只有三万人。所以赵率教派人缒城而下,到后金营中讲和,以便拖延时间,部署城防,等待援军。

后方山海关也闻讯进入战备状态,大将满桂从山海关前移进驻前屯,孙相寿从一片石移驻山海关,黑云龙移驻一片石,层层前压,随时准备策应前方。袁崇焕以及监军太监刘应坤率祖大寿等居中镇守宁远。

十二日,皇太极写了一封劝降信,让使者带入城中,然而信使一去不复返,于是当天中午,皇太极便下达了攻城的命令。

战事进行得十分激烈,后金兵轮番上阵,从西、北两个方向发起疯狂进攻。城上的明军也毫不手软,赵率教、朱梅、左辅等人身披甲胄,亲自到城墙上督战。

一时间矢如雨下,砖如雹落,后金损失修重。战斗从中午打到晚上,明军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锦州城岿然不倒。

皇太极攻打锦州受挫后,他一方面派人回沈阳搬兵,另一方面调整了策略,以军事进攻为辅,加大了招降的力度。他派出使者到城下喊话,或用箭将劝降书射到城中,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劝降。

但任凭皇太极好话说尽,赵率教的答复只有一句:“城可攻,不可说也。”恼羞成怒的皇太极下令发起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是除了增加伤亡以外,一无所获。

锦州危在旦夕之时,袁崇焕率祖大寿等驻守宁远,他以后金围点打援为由拒不救援锦州。

与此同时,大将满桂不顾袁崇焕不得救援的严令,率军从后方前屯出发,和总兵尤世禄一同增援锦州,十六日行至笊篱山与后金护粮的偏师遭遇,并被包围。《清太宗实录)记载“大贝勒莽古尔泰,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岳托、萨哈廉、豪格率偏师,往卫塔山运粮。”这支部队由六位贝勒率领,是一支战斗力很强的骑兵。

这里要隆重介绍一下满桂。

满桂,行伍出身,宣府(今河北宣化)人。从军很早,虽然屡次拿到斩首赏金,却没能获得一官半职。年近三十,才当上总旗。又过十年才升为潮河川守备。

天启二年,满桂得到孙承宗的赏识,出任山海关副总兵。天启三年,受孙承宗的委托,出关修复宁远城,使宁远成为辽东的一个重镇。史载,满桂性格粗鲁,但为人忠勇,不好声色,能与士卒同甘共苦。

满桂虽然曾与袁崇焕有同袍之谊(与袁崇焕同修宁远城),救命之恩(袁崇焕副将徐涟激发兵变,包围袁崇焕的公署,被满桂解围),但袁崇焕一直看不上满桂,袁崇焕曾上书天启帝,说满桂谩骂同僚,恐怕会耽误大事,还要求把他调到别的兵镇。

满朝大臣都知道满桂能胜任,但担心满袁二人在一起会坏事,就把满桂召了回来。督师王之臣力挺满桂,但无奈天启帝已经同意,所以只得把满桂安排到山海关任总兵。

袁崇焕看不上满桂的原因据说是因为满桂是坚决的主战派,与袁崇焕的理念相左。这可能也是满桂不顾严令出战后金以及不入宁远城选择在城外野战的原因。

我们接着再说笊篱山野战。

满桂是明军中第一勇士,与后金军在笊篱山不期而遇后,他率先冲向敌军,双方展开激烈的野战,对于这场战斗的结果,《三朝辽事实录》记载为:明军“奋勇力战,虏死甚众"。《明史》记为“大战相当”。清人编写的明史不可能说“大清战败”,因此,记载“大战相当”,应该是满桂略占上风。满桂虽然最终击退敌人,但部队也有伤亡,于是他带兵开往宁远。

二十八日,皇太极率领八旗大军越过锦州进攻宁远,满桂带领明军在宁远城东二里结营,背靠城墙,排列枪炮,严阵以待。后金兵看到明军队伍整齐,士气高昂,犹豫不敢进攻,队伍退到山上进行观望。

四大贝勒中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人主张撤退,皇太极执意要战,这是他第一次以大汗的身份带兵出征,如果不能取胜,威信将会受到很大的伤害,不利于其地位的巩固。

因此他力排众议,坚决攻打宁远。双方在宁远城外展开一场生死大战。对于这场碧血横飞的战役,《明史》只有寥寥数语:“桂率副将尤世禄等出城迎,颇有杀伤,桂亦身被重创。”其实受伤的不仅仅是明军,在这场激烈的厮杀中,后金的伤亡也很惨重,八贝勒中济尔哈朗受重伤,大贝勒代善的三子萨哈廉、四子瓦克达都受重伤,游击觉罗拜山、备御巴希等阵亡。

皇太极见占不到什么便宜,只好下令暂时收兵。

这时,守卫锦州的赵率教见城外敌人主力离去,人马松懈,突然打开城门,率军杀向敌营,一阵砍杀之后,迅速收兵回城,以此支援后方的宁远。皇太极感到腹背受敌的危险,于是从宁远撤军,再次转攻锦州。

六月初四,后金军再次对锦州发起疯狂进攻,明军还是用“大炮、弓箭、砖头”这老三样进行伺候,给予后金沉重的打击。

后金兵伤亡惨重,又没吃没喝,在炎热的太阳下暴晒,士气十分低落。然而输红了眼的皇太极为找回面子,不顾士兵死活,不肯撤兵,强令士兵攻城。

战斗从早晨进行到傍晚,皇太极除了收获尸体,其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只好下令退兵。

袁崇焕是首功吗?

纵观整个宁锦之战的全过程,袁崇焕除了龟缩在宁远城内,进行所谓的“调兵遣将”以外,没有任何出场的机会,所以把首功归到袁崇焕头上,有失公允。

可能有人会说,袁是总指挥,需要的是运筹帷幄、调兵遣将而不是冲锋陷阵,善战者无赫赫之功,手下的功劳都有他的一份。

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

一、是袁崇焕安排赵率教守锦州的吗?

赵率教原本是镇守山海关的总兵官,因为袁崇焕与满桂不和,在王之臣的安排下,两者才掉了个个,满桂守山海关,赵率教来到关外协助袁崇焕。

后来袁崇焕修建锦州、大凌河、中左所三城,赵率教才被打发到锦州负责工程建设。在宁锦之战前,赵率教已经官升左都督,正准备调离在交接过程中。皇太极包围锦州时,赵率教是恰逢其会,与袁崇焕的调兵部署没有任何关系。

二、袁崇焕派兵救援锦州了吗?

很多人可能会说,不救援锦州是对的,防止皇太极围点打援。可惜袁崇焕是派了援军的,呵呵。大家可能会质问小编了,你前文不是提到满桂是不顾袁崇焕的严令救援的吗?其实袁崇焕是被逼无奈!

锦州被围时,大后方的山海关总兵满桂率军一万来支援锦州“适内臣孙茂霖、总兵满桂统关兵一万到,亦非当夷者。”

然而袁崇焕“以宁远兵不可动”为由,扣下了满桂的八千援军,另派了宁远的二千人和满桂剩下的二千人一起出击,“今于万中选二千,关外选二千,共四千为奇兵,令满桂、尤世禄督兵抄道而东,阑出敌后击之。”(《熹宗实录》)

也就是说,袁崇焕实际上不光没有派援兵去锦州,还把山海关的援兵扣了六千下来。

袁崇焕仅“派”满桂率四千人去与八旗兵野战,其心可诛。

三、袁崇焕有没有亲自参加战斗?

先来看《明史》是怎么说的:

“大清已于二十八日分兵趋宁远。崇焕与中官应坤、副使毕自肃督将士登陴守,列营濠内,用炮距击。而桂、世禄大战城外,士多死,桂身被数矢。大军亦旋引去,益兵攻锦州。”

《明史》说袁崇焕亲自带人在城头开炮,满桂、尤世禄在城外战斗。

我们来看看《满文老档》是如何记载的:

“又明满总兵官之兵及密云兵,出宁远城东二里外,列阵於南,设伏於北,沿城环列枪炮以待。……汗与诸贝勒亲率兵,令精骑在前,驽骑在後,疾驰进击,击败之,追杀至宁远城壕,击毙於壕内,弃甲胄刀鎗而逃遁坠壕、被创坠壕,及无伤坠壕者无算,尽殪之,军乃还。”

后金只看到了“满(桂)总兵官之兵”及“密云兵”(应为尤世禄手下),惟独少了宁远袁崇焕手下祖大寿的兵。

其次满桂杂“城东二里外”扎营,这个距离城上开炮的话打的是谁?

最后,皇太极击败满桂“追杀至宁远城壕”就回去了,根本没有给袁崇焕“用炮距击”的机会。

四、宁锦大捷是因为宁锦防线吗?

首先,宁锦防线不是袁崇焕修的,主要是孙承宗修的。况且满桂在宁远城外进行野战取胜,宁远城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锦州是袁崇焕修的,但是锦州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后金骑兵越过锦州南下,进攻宁远,锦州反而成了后方,证明了锦州是标准的马其诺防线,是大漏勺。后来的松锦大战中,后金正是利用包围锦州进行围点打援,歼灭了明军的主力,埋下了明朝灭亡的祸根。所以,单纯靠防线是守不来胜利的,更何况是大捷呢?

宁锦大捷的首功之臣

而反观赵率教和满桂。

一个身临险境却英勇无畏,不仅击退了敌人的疯狂进攻,还抓住战机主动出击,配合支援友军,不仅有良好的军事指挥才能还体现了可贵的大局观念。

一个先后两次与敌人进行野战,在人数并不占优的情况下重创敌军。而且身先士卒,作战勇猛,身被重创,也是第一个敢与后金军野战的明末将领。

所以,宁锦大捷的首功之臣不一定是赵率教,也可以是满桂,但绝不是袁崇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宁锦之战,说法,袁崇焕,皇太极,赵率教,后金,锦州,大捷,毛文龙,全过程,观点评论,宁远,袁崇焕,赵率,皇太极,锦州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宁锦之战,说法,袁崇焕,皇太极,赵率教,后金,锦州,大捷,毛文龙,全过程,观点评论,宁远,袁崇焕,赵率,皇太极,锦州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宁锦之战,说法,袁崇焕,皇太极,赵率教,后金,锦州,大捷,毛文龙,全过程,观点评论,宁远,袁崇焕,赵率,皇太极,锦州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