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社会时期,皇位的继承一直是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大多的皇帝都多子嗣,甚至多手足兄弟,而皇位只有一个,唯一的继承者必然要在谋略或手段,或势力上突出。
皇位的争夺也少有平稳安宁的,多是腥风血雨,手足相残后胜出者荣登九五之尊的位置。
当然也并不是说手足至亲都相残决出最后一个活着的人才能上位,明面上的起兵造反可能被处死,暗里的斗争照样层出不穷,输了大有可能去到一个偏远的地方为王。
但这对于有野心当皇帝的人来说,在经济不富庶的地方当一个闲情王爷,平日里无所事事就已经是极大的折磨了。
在清朝以前,王室宗亲一般都会分领地,或清贫或富庶的地方做藩王。在明朝时的一个政策——不准王爷进京,就更明显能体现自古以来统治者所希望的作用了:巩固自身统治。
相同的目的,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清朝的政策则是:不准王爷出京。
哪个更高明呢?
限制进出京的原因
我们上面提到了明朝和清朝,一个是限制王爷的进京,另外一个是限制出京,而为什么要限制呢?
最直观的原因是:维护当权者的统治地位。
王室宗亲身上都流淌着一样的血液,也就代表着谁坐上皇位都是有一定合理性的,而这对皇位的继承者来说就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不只是上位前的争夺,好不容易从众多的同血脉宗亲中取得头筹,登上皇位后也不能就此安心,因为那些落选皇位的藩王或王爷如若一旦起兵谋事,造反成功,也属于宫内斗环节。
所以作为一个皇帝,还要考虑的一件事就是预防藩王作乱,时不时地打压一下他们的权力,或者用什么威慑一下表现自己的实力。
但是对于皇上的权力来说,前者显然是不需要考虑时间成本的,只要一纸圣旨到,削藩势力就完成了一大半。当然如果太过分的话,就会造成像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一般的后果。
燕王朱棣就是不满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挥兵直入南京,发动靖难之役,实力运气加持,最终成功即位,成为了后世的明成祖朱棣。
“七国之乱”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时汉景帝即位听从晁错的建议去削弱各诸侯王势力,结果七国联合,以“清君侧”的名义叛乱,费了很大劲劳心伤财最终才平息。
所以即使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自身统治这个目的再重要,也要求在位者仔细分析各方势力,及所做事情的利弊关系,再去达成自己的目的。
而限制进出京,作为一种手段,也是各有侧重点地去从不同方面去加强集权。
明朝不准王爷进京的利弊
明朝藩王“非有诏不得入朝”,实际上就是“分封就藩制”的实行。
明朝朱元璋时期,他在重新建立藩制的时候,考虑到了宋朝时臣强而君弱的局面,他把这归结为王氏宗亲势力不够强大。
他把加强中央集权的重点放在了君臣上,但是他也明白,王爷势力的增长同样会对他的统治造成影响。
所以他同时还宣布:王爷在没有得到召见的情况下,不准进入京城,否则一律视为谋反。
政令的颁布,往往是放大了带来的有益面。明朝在藩王出镇的层面上确实有一定功效,对朝臣起到了威慑作用,但它的反面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讲到的靖难之役。
朱棣用实际行动证明,“分封就藩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大缺陷,甚至隐匿着可以颠覆一个王朝的火星,只静待一个时机。
而朱棣自己显然也明白这个制度的缺陷,在他即位后,再次严令禁止“王爷非有召入京”的现象。而那些藩王实际上过着奢靡的远离朝政的生活。
清朝不准王爷出京的利弊
清朝宗室实行的是“无圣命不准离京”。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封爵固京制”。
相比于明朝的“分封就藩制”沿袭前朝的制度,清朝吸收前朝的教训,可谓是开了一个先河。不仅免去了各王爷的封地甚至是封号,还对王爵的继承有所干预。
明文规定一人继承爵位,而其余的人通过考试去谋得小爵位。在某种程度上说,它确实缓解了藩王众多占用过多资源的压力
按照这种制度,那些王爷们实际上都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做事,继承爵位的人数也不多,能“成事”的概率也大大降低。
且他们住在天子脚下,拿月俸,若是皇帝不满意或起疑心,大可以分配一个没有实权的职位,这样无兵权,无政权,也难掀起大风浪。
但“封爵固京制”也有其弊端在,王爷都在京城里集中,带兵历练之事便时有松懈,没有了藩王维护各边界安定,小乱斗地方势力猖獗时有发生。
领土范围内的各偏远地区开发也成了大问题。
而最严重的显然是军队问题,据说清朝时曾有一支令敌人闻风丧胆,国家引以为傲军队——满洲八旗。受“封爵固京制”的影响成了一只纪律松散,战斗力低下的闲兵散勇。
后来在与太平天国军队的对抗中,八旗军也确实只表现出了差劲的实力,中央军队实力不行,依靠湘军,淮军等地方军才能勉强不输得那么难看。
所以清朝的“封爵固京制”最大的弊端就是亲王涉政,军队实力差劲,对战时军事方面恐难胜利。
小结
我们可以看出,不管是明朝的“分封就藩制”还是清朝的“封爵固京制”,都有它们的弊端在,但是对于统治者的积极意义也是存在的。
如果要讲谁更高明的话,单单拎出来讲,各方的利弊纵横,肯定是讲不清的。孰优孰劣,还得是在实际情况中有所偏重。
相同的统治目的,不同政策的实行,就是一个要从细节上去考究的问题,所以谁更高明每个人结合历史都会有自己的看法,融合历史去分析,做到这一点就很不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