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为何偏爱朱瞻基?朱瞻基出生那天,朱棣因一个梦对他刮目相看

朱棣为何偏爱朱瞻基?朱瞻基出生那天,朱棣因一个梦对他刮目相看

朱棣为何偏爱朱瞻基,要从一个故事说起。

朱瞻基出生的那一年,一种说法是洪武三十一年,一种说法是建文元年,不管那一年,都是朱棣人生中大转折的一年。那时候,朱棣还是北平的燕王,心中虽有帝王之志,但藩王的现实处境却异常的艰难,一把无形的刀已经架向了他的脖颈。

就在这个时候,一天夜里,朱棣在寝榻上做了一个非同寻常的梦。朱棣梦到父皇朱元璋将一块象征皇权的大圭递交到他的手里,嘱咐他紧握大权为天下苍生谋福利,而且还说:“传世子孙,永世其昌”。

朱棣醒来后,认为此梦乃吉兆。就在此时,燕王府传来婴儿呱呱坠地的啼哭声,这个婴儿就是他的嫡长孙朱瞻基。

朱棣在梦中听闻父皇朱元璋说“传世子孙”,醒来嫡长孙朱瞻基就降生来到人间。在朱棣看来,这是天意的暗示,他这个孙子是上天赐予他的礼物,预示着他将迎来“龙兴”之势。

有许多人认为,朱棣后来发动“靖难之役”,下定决心其实是很难的。正是朱瞻基的降生以及那个吉祥的梦境,从某种程度上坚定了朱棣从侄儿手中夺取“大圭”的帝王雄心。

祖孙间有这样一段神奇的渊源,朱棣当然会格外看重、宠爱朱瞻基。

当然,朱瞻基受到朱棣的格外宠爱,光凭降生时的吉兆,那是远远不够的,关键他还要具备超凡的资质。

在这方面,朱瞻基极其幸运出色,近乎就是上天照着朱棣想要的样子,造就出来的大明未来天子。

《明史·本纪第九·宣宗》——既弥月,成祖见之曰:“儿英气溢面,符吾梦矣。”比长,嗜书,智识杰出。

透过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朱瞻基刚满月的时候就面带英气,朱棣看到他,不由地说出了这样的话,跟我梦中看到的一样。

这说明朱瞻基自幼就相貌不凡,又或者说,朱瞻基刚满月,朱棣就认为这孙子有帝王相,是大明之福。

朱瞻基在北平燕王府,大概长到了四五岁。朱棣经过四年的“靖难之役”,在南京登基称帝后,徐皇后也就是朱瞻基的祖母,便把他带到了南京。

也就是说,朱瞻基自四五岁开始就长在皇祖父、皇祖母身边。

朱棣为什么要早早地将朱瞻基养在身边呢?

除了宠爱这个孙子,恐怕还涉及朱棣的帝王传承心理。

朱棣这一脉,原本是藩王,不光是他,包括他的三个儿子,都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教育,现在既然有了朱瞻基这个好苗子,他当然希望尽量早、尽量好地让他接受系统的帝王教育,这样的话,他这一脉大明天子,到了第三代,永世其昌的大气象就能完全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朱棣偏爱朱瞻基,是因为朱瞻基生逢其时,天时地利人和都踩到了鼓点上,他天然地肩负着历史使命,无形中被寄予巨大希望。

永乐二年五月,朱棣最后下决心,册封长子朱高炽为太子。朱高炽之所以能战胜野心勃勃、威武类父的二弟朱高煦,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朱瞻基已成为公认的“好圣孙”。

这一年,朱瞻基不过五六岁,“好圣孙”这个说法,也算是古今少有了。

作为心中已经认定的隔代皇位继承人,朱棣对朱瞻基的偏爱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倾注了大量心血,而心血倾注得越多,他对朱瞻基的偏爱也就越深,这是一个别人无法阻挡的良性循环。

永乐五年,朱瞻基不满十岁,朱棣即要求他出阁就学,系统接受皇家宫廷教育。

朱棣为朱瞻基所选的老师档次非常高,领衔人物是永乐朝的首席大臣——太子少师姚广孝,授课内容不仅包括经史礼义,还有“帝王大训可以经论天下者”,即治理天下的帝王语录。

从朱瞻基后来具有深厚的艺术造诣来看,朱棣当时很可能还派了高水平的宫廷艺术家,来培养朱瞻基的审美情操。

永乐六年,朱瞻基刚满十岁,朱棣又任命朝中一批文武重臣来兼任朱瞻基的辅导官。朱棣告诉这些人,你们的职责不仅是辅导东宫太子,也要辅导太子的儿子,平时多给他讲本朝太祖和先朝帝王创业、守成的故事,培养他的治国才能。

这些辅导官,包括太子太师淇国公丘福、吏部尚书蹇义、兵部尚书金忠等人,个个都是永乐朝分量极重的人物。

有种说法,清朝康熙也很偏爱乾隆,但比起朱棣偏爱朱瞻基,还是差得远。

永乐八年,朱棣离开北京远征蒙古,这一时期,太子朱高炽监国南京不断受到朱棣的打击,但朱瞻基却丝毫没受影响。朱棣特意叫他留守北京,并且派重臣夏元吉辅佐他。这个安排,实际上就是任命朱瞻基作为北京的临时行政长官,算算年龄,此时的朱瞻基不过是个十二岁的孩子,可见朱棣对他的栽培力度有多大。

永乐九年,十三岁的朱瞻基被正式册立为皇太孙。册立仪式在华盖殿隆重举行,朱瞻基身着皇太子服饰,佩戴的玉圭与亲王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自朱棣开创永乐朝以来,朱瞻基这次册立大典最为隆重。此前,朱棣一共办过两次大典,一次是自己登基,一次是册封太子。自己那次,因为有篡位之嫌,朱棣没敢大张旗鼓;册封太子那次,因为对朱高炽不甚满意,朱棣不愿大操大办;唯独册封皇太孙这次,仪式极为隆重,场面极为祥和,这一切,无形中又成了朱瞻基的加分项。

朱棣偏爱朱瞻基,极力栽培他,还有一点值得一说,朱棣心目中的继承人应该是文武双全的,大明盛世应该既有文治也有武功,但他的三个儿子,无论选谁,都有缺陷。而朱瞻基自幼英气溢面,智识杰出,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朱棣内心的遗憾,并给了他很大的信念,去为大明塑造一位文武双全的盛世明主。

永乐十年,朱棣颁下一道很特别的圣旨,命令兵部从全国各地选拔17至20岁的青年,标准是勇武健壮、略有才艺的民间子弟,将他们召集至京师组成“幼军”,作为皇太孙的随从,实际上就是他的私人卫队。

近两万人的“幼军”建成后,朱瞻基同“幼军”一起接受军事训练,并同一些将领时常指挥这支军队进行军事演习,当时的说法叫“演武”。

在朱棣看来,这既是用心良苦地培养朱瞻基的军事能力,也是用这种方式提升朱瞻基的政治地位。

用“幼军”历练两年后,永乐十二年年初,朱棣再次亲征漠北。

这次他决意带上皇太孙朱瞻基。

出发前,朱棣对侍臣说,朕的长孙聪明英锐,智勇过人,现今朕要去扫清漠北的敌人,带他同行,就是想让他懂得用兵之法,亲身经历一下打仗布阵的情况,见识一下将士们出兵征战的艰辛。每天军营之中一有闲空,你们就要给皇太孙讲经说史,文事武备哪一样都不可偏废。

胡广、杨荣等人遵照朱棣的旨意,经常给朱瞻基讲经说史,朱瞻基对那些治乱兴亡的历史颇感兴趣,有疑问就向胡广等人求救。

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明军的前哨部队开始与蒙古瓦剌军队相遇,这时候,朱瞻基学习的重点就转向了军事。

为了保证朱瞻基的绝对安全,朱棣命令他与重兵守护的军中皇旗同行,“专以铁骑五百护卫”。

永乐十二年六月的一天,朱棣率领的明军在忽兰忽失温与蒙古瓦剌军展开了一场恶战。两军开战时,朱瞻基同军中皇旗在一起,没有直接参战;但当明军击退敌军后,他就有些按捺不住了,这时候,他身边的侍卫宦官李谦依仗自己的勇武和五百铁骑的护卫,未向朱棣请示就擅自带着朱瞻基纵马驰向九龙口,追击一股敌人去了。

刚开始,朱棣并不知情。

当获悉朱瞻基孤军深入,追杀敌兵后,朱棣心急如焚,立即派出大队人马前去接应。

果然,朱瞻基不久遭到瓦剌骑兵合围,所幸危急时刻,朱棣派来的接应大军杀将进来,将朱瞻基救了回来。

有一个细节很能反映朱瞻基在朱棣那里意味着什么。

侍卫宦官李谦认为皇太孙此次身陷险境,自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等朱棣问罪,就战栗自杀了。

朱瞻基不愧是智识杰出,经此一劫后,他变得极为沉着冷静。一天,明军与瓦剌骑兵又在忽兰忽失温展开一场大战,明军惨胜后,朱棣要乘胜追击。

这时候,朱瞻基站出来说,皇爷爷您督战辛劳,敌人已经被您的天威吓破胆,现在已经败逃,连个喘息的地方都找不到,他们还敢回马再来吗?请皇爷爷不必穷追了,及时班师为好。

朱棣听了,居然以十六岁朱瞻基的建议为号令,真的班师了。

当时,朝野上下就有一种说法,皇太孙在军中得到的,是太子不敢想的。

另外还有一点,也能说明朱棣对朱瞻基的特别偏爱,当他与叔叔朱高煦起冲突的时候,按理说侄子不尊叔叔,是不符合礼制的,但朱棣从未站出来责备朱瞻基。

朱棣驾崩后,朱高炽像个过渡,朱瞻基在位十年。

从总体上看,他还算对得起朱棣当初的偏爱,弄出点盛世的样子。

但他也有问题,让人诟病的地方。

一来,他赋予太监大权,为大明王朝后来的太监专权埋下了隐患。

二来,他玩物过度,少了一些盛世明君的厚重感。

然而,后来的他,恰恰也映衬出了当初朱棣对他的偏爱,朱棣塑造了他,却没有压抑他的性情。

这一点究竟是好,还是坏?

很难讲清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说法,朱瞻基,帝王,永乐,辅导,包括,太子,朱棣,梦对,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太子,朱棣,皇太孙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说法,朱瞻基,帝王,永乐,辅导,包括,太子,朱棣,梦对,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太子,朱棣,皇太孙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说法,朱瞻基,帝王,永乐,辅导,包括,太子,朱棣,梦对,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太子,朱棣,皇太孙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