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从仁宗盛世,到靖康之耻,北宋的167年历史中,发生了什么?

从仁宗盛世,到靖康之耻,北宋的167年历史中,发生了什么?

经历过仁宗盛世,也遭遇过靖康之耻?跌宕起伏的北宋,167年的历史,9位皇帝有哪些功绩?为何能涌现出范仲淹、晏殊、王安石等多位文人?

北宋的盛世

重文轻武

北宋宋太祖赵匡胤,在大多人印象中,都是骁勇善战,智勇双全,这只是赵匡胤的一面,另一面的赵匡胤,实则疑心深重。作为后周将领的他,却踩着后周“上位”,欺负孤儿寡母,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

多半是天妒英才,柴荣是众所周知的雄才伟略之君,将危机四伏的后周,建立成一个强国,就连后面整日把北宋按在地下摩擦的辽,都对其畏惧三分,但可惜的是柴荣早早驾崩了。当上皇帝后,赵匡胤依旧疑神疑鬼,他怕自己的大臣,和当初的他一样,举兵造反。每天担惊受怕,疑神疑鬼,导致他吃不好饭、睡不好觉。

赵匡胤“黄袍加身”

出于兵权对皇权的威胁,宋太祖通过设宴的方式,瓦解了将领的兵权,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杯酒释兵权”。顺利地瓦解了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看似避免了唐朝的藩镇危机,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军事能力,导致了后期的北宋,被周边的游牧民族虎视眈眈,动辄发动战争打一顿,战败了就得纳贡。

虽说经济、文化等发展得还可以,但:弱国无外交。只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军事,那么就很容易把自己的经济成果拱手让人。还重文轻武,北宋的军事实力大大削弱,抵御外敌的能力也越来越弱。没有抓住统一燕云十六州的机会,只能靠纳贡、钱财换来短暂的安宁,给北宋带来覆灭的隐患。北宋最终的灭亡,与宋太祖实施的重文轻武有很大关联。

宋太祖实施的重文轻武

宋太祖中年早逝后,弟弟赵光义继承皇位,是北宋的第2位皇帝。赵光义原名赵匡义,后其兄长当上皇帝后,为了避免与宋太祖的名讳相同,改名赵光义,继位后再改名。有传闻称:赵光义的皇位来得比较蹊跷,前一天还在与赵匡胤把酒言欢,后一天宋太祖就离奇死亡,与之喝酒的赵匡义,却登上皇位。

这不得不让人怀疑,这背后隐藏的小秘密了。讽刺的是,宋太祖曾经杯酒释兵权,瓦解了军权,加强中央集权,最后却死于酒桌上,也许冥冥之中自有安排?由于总有人质疑赵光义的皇位来历不正,所以他一心只想把北宋建设得更好。

宋太宗赵光义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宋太宗赵光义发明了开卷有益,命大臣李防编撰了《太平总类》。他不仅勤勉朝政,每天都要念书,还关注民生。北宋的都城位于黄河的南边,但冬天异常寒冷,富人家里暖洋洋的。穷人家里冷风呼啸,过冬全靠抖。作为古代的“慈善家”,一到冬天,赵光义就冒着大雪,给孤寡老人送上米面油。

不得不说:赵光义这波“营销”做得不错,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君主,他没有偏离民生,反而还主动给孤寡老人送关爱,也算是独一份了。雪中送炭也就此流传,从历史来看,赵光义在位时,北宋持续发展,稳步提升,他也算是一代贤君。但他在位期间,两次攻打辽都以失败告终,也算是“人生污点”了。

雪中送炭

但因为他的营销手段,虽说背负着有可能弑君的名头,但他还是安稳地当着皇帝的面,直至驾崩。第3位皇帝宋真宗赵恒。年幼的赵恒,一次趁人不注意,爬上了宋太祖赵匡胤的龙椅。宋太祖问他:想不想当皇帝?他说:顺从天意。

万万没想到,多年后赵恒果然成了皇帝,也许真的冥冥之中有天意?即位后的赵恒,算是个治世明君,他励精图治,征战沙场,北宋在他的治理下,出现了大繁荣景象。边境关系上,北宋与辽签订了著名的“檀渊之盟”,互相友好往来,向辽纳贡。但看似平静之下,却暗藏杀机。

“檀渊之盟”

周边的小国,对于北宋这个有钱的“冤大头”,可是觊觎已久。一旦有机会,势必会蜂拥而上,“分食”北宋。前期的治世明君赵恒,却在执政后期,好大喜功,无心朝政,劳民伤财、过度奢侈,先前积攒下来的家底,都被掏空了,加剧了北宋的内外矛盾。

可以说,赵恒算是晚节不保,但是很多人在掌权之初,还记得自己的初心,却在一次次诱惑中,逐渐迷失了自我,就好比赵恒,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赵恒加剧北宋内外矛盾

北宋巅峰

赵恒治理下,北宋的一片繁荣,实际上暗藏着重文轻武、养精蓄锐,蓄势待发的危机。那么,宋仁宗赵祯,是如何带领北宋走上“巅峰”的?本名赵受益的赵祯,是赵恒的的第6子,由于赵恒宠爱美人刘氏,就把李宸妃所生的孩子,寄养在刘美人名下,并不是向“狸猫换太子”那般血腥。

赵恒驾崩后,赵祯最初继位时,由刘美人垂帘听政,直到刘美人去世后,赵祯才得以独掌朝政。作为北宋在位最长的皇帝,宋仁宗仁政治国,大兴科举制度,选拔人才。在位期间,北宋的政治、科技、经济、文化有着长足的发展,史上称之为“庆历、嘉佑之治”或“仁宗盛治”。

宋仁宗赵祯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就是在仁宗时代发行出来的。

他待人宽厚,虚心听取群臣意见,在仁宗年间,冒出许多政坛明星。

如晏殊、晏子道,晏殊文坛留名、官场得意,生活幸福,妥妥的“人生赢家”。

史书记载,宋仁宗想要提拔张贵妃的伯父,包拯认为张尧佐不堪重任,为官庸碌,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谏,就连唾沫都喷到仁宗脸上,幸好仁宗仁慈宽厚,没有计较,不然包拯的脑袋就分家了。但仁宗年间的土地兼并和“三冗”现象严重,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富弼等人开展“庆历新政”,虽然改革失败,也为后来者提供经验。

人生赢家晏殊

仁宗在位时,爆发第一次“宋夏战争”,签订“庆历和议”,用财物换取和平,但辽朝眼看着夏国也能签订合约,临时加码,北宋付出更多的钱财,才算来所谓的和平,算是一大污点。那么,仁宗去世后,继位的宋英宗表现如何?

宋英宗赵曙压根就不想当皇帝,年幼时由于仁宗没有子嗣,被接入宫中,由于爱好读书,孝顺,等到了仁宗的喜爱。但尴尬的事情发生了:仁宗有了亲生儿子,赵曙只能被送回家中,但仁宗的亲生儿子不久就去世了,于是赵曙这个“备胎”,再次被接入宫中,由于皇宫的勾心斗角,导致赵曙对皇宫生活十分反感。

宋英宗赵曙

仁宗病逝后,赵曙被要求接任,吓得撒腿就跑,甚至上演了大闹皇宫的闹剧,还边哭边跑,一大群宫女、大臣跟在后面追,好不容易抓住了,直接被强行换上龙袍,按在皇位上继承大统。作为追星族的宋英宗赵曙,继位后提拔了自己的“爱豆”苏轼,却被人劝谏:用人需理智。但他在位期间,朝堂上能人一抓一大把,可谓人才辈出。

后世流传的《资治通鉴》正是宋英宗赵曙,命司马光写的。苏轼、欧阳修也大展身手,但英宗体弱多病,仅仅在位4年,相比之下,贡献不大。在位期间的大事,是为其生父讨要名分,整个北宋边境还算安稳,没有重大战争。整个北宋,在宋英宗带领下,度过一段平平无奇的时光。但终归也是没有葬送北宋,延续了北宋。

北宋地图

1085年,赵顼立年仅9岁的赵煦为太子,同一年宋英宗去世,赵煦继位,但由于年龄较小,由高太后垂帘听政。在高太后执政时,年幼的赵顼并没有多少大展身手的机会。但赵顼本人比较有抱负,为人正直,不受身边的人挑拨,在位期间,发现政治制度繁杂,于是找到了王安石,想要通过改革改变现状。

“王安石变法”就此拉开序幕,却因为动了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导致朝堂混乱,只能无奈结束。赵顼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变法期间,最倒霉的大概就是苏轼了,苏轼作为新旧之争的牺牲品,在“文人天堂”的北宋,竟出现了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可见宋神宗期间,新旧之争有多激烈。

王安石变法

眼看着改革不行,赵顼发动了2次对西夏的战争,试图扭转一下纳贡的局面,谁承想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不但没能改变现状,还无功而返,继续纳贡。处处受挫的赵顼,改革没有成功,远征也无功而返,在双重打击下,很快就病逝。但不得不提的是,在他的治理下,北宋的经济达到巅峰时期。

本想着超越父亲,不像父亲浑浑噩噩地度过一辈子,但赵顼比起他的老父亲,贡献也没有大多少。第7位皇帝——赵煦。9岁的赵煦,就语出惊人、胆识过人。但并没有直接亲政,由高太后垂帘听政。在高太后垂帘听政期间,重新启用司马光,恢复旧法,直到去世后,赵煦亲政,重推新法。

赵顼发动了2次对西夏的战争

靖康之耻犹未雪

9岁的赵煦,辽国使者来朝觐见时,大臣们都怕吓到了小皇帝。小皇帝反问大臣:辽国使者是人吗?这一反问,直接把大臣都搞蒙了,只能愣愣地回答:是的。小皇帝听后,说到:是人为什么要怕?这大概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相比其他大臣的谨小慎微,赵煦才是真正的自有风范。

由于年幼时做不得主,亲政后的宋哲宗,启用大批新党人物,进一步加剧了新旧党之间的矛盾,内忧越来越严重。高太后垂帘听政时,苏轼被重新启用。但在宋哲宗赵煦亲政的第2年,却又被贬谪惠州,还连带着他的学生——秦观,也被贬了。虽然在位期间,算是北宋王朝存在感最低的,但周边环境有所改变。

赵煦亲政

在他的治理下,北宋经济有所恢复,对外发动了河湟战役以及2次平夏城之战,收复青唐地区,让西夏俯首称臣,每年向宋朝进贡,让北宋回光返照。那么,已经在宋哲宗手里回光返照的北宋,为何会“砸”在宋徽宗和宋钦宗手里?

由于宋哲宗英年早逝,没有子嗣,只能传位给弟弟赵佶。第8位皇帝——宋徽宗赵佶。赵佶虽终结了父亲和哥哥“短命”的宿命,但也终结了北宋。每每提及他,只会想到靖康之耻。宋徽宗继位后,启用新法,却因为重用了蔡京、杨戬等人,导致天下大乱、朝政混乱不堪。

靖康之耻

执政初期的昏庸,使得北宋进入最黑暗、最腐朽的时代,整个在位期间,不断有农民受不了压迫,奋起反抗,势必要推翻这个王朝,俗话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失去了民心,王朝必将走入深渊。

但在艺术上有较高成就的赵佶,是帝王中的书法家、画家,发明了瘦金体,还把书法、绘画结合在一起,可惜的是:他是皇帝,哪怕在书法、绘画上成就很高,也没法帮他守住北宋。除此之外,他还有另一个爱好——收藏。历朝历代中,但凡有点名的收藏品,基本都被赵佶收入囊中,最出名的《清明上河图》,赵佶就是第一任主人。

宋徽宗赵佶

也许在我国的文艺史上,赵佶留下了浓重的一笔,但在治理国家上,赵佶是一窍不通,甚至还劳民伤财,追求高品质生活,逼得百姓起义,比如熟知的方腊起义和梁山起义。原本已经“回光返照”的宋朝,却在赵佶的治理下,国力下降,将北宋推向灭亡的边缘。

更何况,有句话叫: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赵佶能够审时度势,相比北宋不一定会灭亡在他手里。赵佶也不至于被“钉”在灭国之君的耻辱柱上。那么,赵佶是如何作死的呢?赵佶曾与金合谋灭辽,无异于与虎谋皮。原本金朝、辽朝都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方腊起义

赵佶非得作死找金朝,一起消灭辽朝。也不想一想,顺利拿下辽朝,那北宋哪能就此天下太平。原先还有辽朝一起压制金军,但金军拿下辽朝后,矛头直指北宋。为了不背负“灭国之君”的名头,赵佶紧急传位太子赵桓。作为灭国皇帝的赵桓,没有一点眼力见。父子二人、一个怕背锅,一个刚愎自用,怎么可能保住北宋?

宣和7年,金军攻至汴京城下,赵佶当起“缩头乌龟”,不敢面对现实。而没有眼力见的赵桓,在此危急时刻,却罢免了一堆做实事的大臣,留下的都是只会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俗话说:亲贤臣,远小人。但亡国之君赵桓,一点也没有这个觉悟,死到临头还在搞事情,这进一步加速了北宋的灭亡。

亡国之君赵桓

其中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李纲,也没有逃过赵桓的乱政。在1126年,李纲亲自登城督战,击退金兵,金国元帅眼看难以强攻开封,便决定诈降。面对金国的诈降,头脑清楚地李纲并没有上当,奈何剩下的全是“猪队友”,正因如此,李刚遭受百官孤立,赵桓也罢免了他。

李纲是文官出身,却能以一己之力,几乎救下整个开封和北宋,在一定程度上,如果李刚没有被罢免,也许北宋不会轻易灭亡。李纲被罢免后,所有的开封将士和百姓都怒了,迫于舆论压力,李纲再被重用。完颜宗望眼瞅着打不过,答应割让河北三镇给北宋,在2月撤兵。

完颜宗望撤兵

显然,如果北宋上下众志成城,那么金国也不可能轻而易举拿下北宋。但本该被升职的李纲,却被各怀鬼胎的百官,排挤出朝廷,外调河东、河北,被贬值就算了,当个官还处处受限制。赵桓不仅刚愎自用,还疑神疑鬼,与宋太祖赵匡胤有得一拼,导致整个北宋面临内忧外患。

李纲被贬不久,金兵再次南下。1127年,徽宗、钦宗被金人俘虏,皇后不堪受辱自尽,其余后宫嫔妃下场凄惨,北宋灭亡。被抓前夕,刚愎自用的赵桓,才终于想起了李纲,但此时的李纲,远在长江流域,鞭长莫及。整个北宋历经167年,有过辉煌、失败,也曾有过盛世。

靖康之耻

但究其根源,不仅是钦宗的错误,而是长期不断积累下来的矛盾,以及重文轻武,军事实力不断下降,才导致了灭亡的结果。但最后2位皇帝,无疑是亡国的“罪魁祸首”。那么,对于北宋,你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宋太祖,盛世,赵匡胤,历史,皇位,皇帝,赵光义,靖康之耻,赵祯,赵恒,观点评论,赵佶,赵煦,李纲,赵恒,北宋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宋太祖,盛世,赵匡胤,历史,皇位,皇帝,赵光义,靖康之耻,赵祯,赵恒,观点评论,赵佶,赵煦,李纲,赵恒,北宋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宋太祖,盛世,赵匡胤,历史,皇位,皇帝,赵光义,靖康之耻,赵祯,赵恒,观点评论,赵佶,赵煦,李纲,赵恒,北宋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