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什么汉末三国时期谁都能碾压周边蛮夷,到了晋朝就五胡乱华了?

为什么汉末三国时期谁都能碾压周边蛮夷,到了晋朝就五胡乱华了?

本期视频,和南京玄奘寺、南京夏日祭,以及某个明星考话剧院的话题都没有关系。

就是单纯的聊一聊历史。

对汉末三国时期历史有了解的人都会有这么个共识,那就是即使大汉混的再惨,哪怕是群雄并起后的那些地方割据政权,也仍然能对周边异族形成军事上的碾压。

但天下重新一统,三家归晋之后,却迎来了五胡乱华。

进而导致了神州陆沉,华夏文明迎来了第一次衣冠南渡。

这变化来的未免也太快了吧?

难道真的是因为名将都死光了没人能打仗了吗?

当然不是。

东晋再弱也有谢幼度,两宋再怂也有岳鹏举,南明再乱也有李宁宇。

所以强弱不在人,而在制度。

这个制度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为中央集权,二为上升通道。

集权这个咱就不多说了,主要说晋升通道。

汉朝时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其中最有名也是使用最普遍的一个科目是举孝廉。

就是地方官推荐一些当地“人品好”的人来当官。

当然这种制度一听就知道操作空间会非常大,一般都是门阀大族之间互相讨好用的,今天我说你孩子好,明天你说我孩子好,你好我好大家好。

所以当时有句俗语叫“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但即便如此,这种制度也给普通人留了条路。不会彻底把寒门读书人和没落世族排除在庙堂之外。

所以被举孝廉的既有像曹操、袁术这种顶级门阀的嫡子,也有像公孙瓒这种小户贵族的庶子。

而且汉代还有三种普通人晋升的通路,军功、外戚、宦官。

先说军功,虽然汉朝不像秦朝那样那么鼓励军功爵位制度,但也不是只看出身。

比如麒麟阁十一功臣的赵充国,普通士卒出身;云台二十八将的吴汉,亭长出身;

三国时期更不用说了,蜀汉的五虎上将除了马超,曹魏的五子良将除了张郃,东吴的江东十二虎臣除了黄盖,都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事,很多甚至就是从普通小卒做起的。

而这些武将不像两晋、两宋那样地位非常低下,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读书,甚至会

做文官。

然后是外戚,汉朝最牛的外戚自然是卫青和霍去病了。

卫青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弟弟,而且他俩还不是一个爹。

卫也不是跟爹姓,是跟妈姓。他俩的母亲只是一个侯府中的奴仆。

可以说出身低到不能再低了。

霍去病也一样,甚至比卫青还多了层buff。霍去病他妈是卫青和卫子夫的姐姐,叫卫少儿,跟着老娘一起在侯府中当仆人。然后和一个姓霍的衙役私通生的霍去病。后来这个老霍还始乱终弃,回老家另娶她人,然后生了霍光。姥姥和妈都是奴仆,自己还是私生子。这种出身如果活在两晋,会被人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但是在大汉,他就有机会一展胸中抱负,封狼居胥,成冠军侯。

还有宦官。不是说你要进宫,而是说你如果能攀上宦官的关系,那你也能飞黄腾达。

曹操咱就不说了,人家祖上本来就很牛,只不过他爹当时走了个捷径。

和曹操同时代的何进就很典型,虽然他也是外戚,是汉少帝刘辩的舅舅。但他妹妹之所以能进宫,还真是因为贿赂了宦官。而他的出身,也只是一个屠户,在当时非常低贱了。

但他仍然有机会“朝为羊舍郎,暮登天子堂。

综上所述,虽然以上种种情况都有非常大的弊端,有些甚至不太光彩,但无论如何,在有汉一朝,上升通路并不是封死的。无论你是个看过两本书的落魄小户,还是有把子力气的乡村壮汉,你都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阶级上升。

所以对于汉朝时的各个阶层而言,他们都有理由为国效力,毕竟学好文武艺,是真的能够货卖帝王家的。

但这一切,在魏晋时期起了变化。

公元220年,曹魏代汉的这年,陈群向魏文帝曹丕献上了“九品中正制”之法。

何为九品中正制呢?就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选官制度。

各州郡都选出一个“中正官”(大中正),来给所管辖州郡的人才评级,一共有九个等级。所以这个制度就叫九品中正制。

诶,这不还是察举吗?不太一样。

察举制中的举孝廉,一般都是州郡的长官推荐。所以有汉一代,尤其到了汉末,本郡被推举出来的官员与郡守是有“君臣之义”的。所以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不光是因为黄巾之乱后大家能自己募兵,也是因为当地的官员跟自己的地方长官更贴心。当时就有那种长官病死在任上,下属会去扶灵;长官被罢免发配的,下属会跟着远行的情况。

而九品中正制负责推荐人才的中正官,是中央官员。只能由现任二品以上京官担任。也就是说理论上朝廷把官员的选拔权收归中央了。

看起来像是好事,但这里有个弊端。如果是郡守选官,除了一些关系户外,他也会选一些真正有能力的人,因为要帮着自己做事嘛。但京官选人,就没有这种考虑了。

所以慢慢的,九品中正制这种看似是优化察举制的选官制度,逐渐变成了彻底断绝普通人上升通路的沟壑。

九品中正制具体考核什么呢?人品、才干、家世,最后给你写段评语。

人品、才干之类的指标都是主观的,家世才是客观的。所以家世就逐渐成了第一指标。

就像今天单位招聘,你的能力、品行我咋知道,是不是985毕业的才是我更看重的。

但大学可是你凭本事考的,好大学起码也能约等于你在高中阶段拥有比较强的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

但家世这个东西你可选不了啊,你凭自己的努力也改变不了。

更何况魏晋时期的二品京官,本身也都是世家大族,他们更不可能额外照顾小门小户。

所以魏晋时期就形成了阶级固化,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你是小门小户,你永远没可能当大官。

你是大族子弟,你哪怕是个傻子你也能活得很滋润。

比如大书法家王羲之有个儿子叫王徽huī之,他就莫名其妙得到一个官职,他自己都不知道是干啥的。有一天有人问他,大哥你干啥的,他说不知道可能是养马的吧。那你管多少匹马?不知道。最近死了多少匹马?未知生焉知死。

这大哥生早了,晚个千八百年也是考科举的好手,虽然看起来像个智障,但回答的话句句都出自论语。

所以说在当时世家大族们牢牢把持着上位者的位置,而除了大族,其他人管你有没有才华,是没可能实现阶级上升的。

比如卫青、霍去病就永远不可能出现在晋朝。别说你们父母辈是低贱的奴仆,哪怕是小官吏,也很难在九品中正制中被评为上品。为官一世也永远要遭受大族子弟们的嘲讽和白眼,更不可能有机会一展胸中报复了。

那有人说,接着当外戚或者倒插门不行吗?在那个年代世家大族是绝对不会和寒门通婚的。

比如梁祝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他俩为什么不能结婚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故事的背景是东晋,祝英台的原型是谢道韫,出自陈郡谢氏,谢安的侄女。在当时的环境根本不可能嫁给小门小户的人。

这都不是会不会沦为笑柄的事,如果大族女子下嫁给了小户人家,那这家大族的子弟日后参与九品中正制选拔的时候,可是会因为这个减分的。

因为你们家里有人,玷污了你们家族的纯洁度。

你想冒名顶替都不行,世家大族可都是有家谱的。家谱这种东西就是在魏晋时期开始盛行的。

这,就是晋朝大环境的真实写照。

比这夸张的还有。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世族和寒门这两个阶级有可能一心为国效力吗?

对寒门来讲,我再努力有什么用,我又变不成世族?

对世族来讲,谁当皇帝和我有什么关系,反正谁来了我们家族的利益都不会变?

就像我们看三国,是不是会纳闷为什么蜀汉阵营的益州派和东吴阵营的江东派总是有那么多人吵着投降,因为这些世家大族把宗族利益看的高过国家利益。

和孙权斗了一辈子的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到了晋朝,尤其是东晋,仍然是顶级门阀。

人家出生就在罗马了,还奋斗什么呢?

夏日祭的话题刷的最多的一句文案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辛弃疾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佛bì狸lí指的是南北朝时期北魏的皇帝拓跋焘,鲜卑人。大概意思是拿异族人当神一样拜。

虽然辛弃疾在这里是拿北魏比金国,但为什么北魏会有这样的事呢?

魏晋南北朝嘛,谁当皇帝都一样嘛。

所以,一旦出现阶级固化,那么世族和寒门这两个阶层都会失去奋斗的理由,出现一些怪现象也就不奇怪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时期,霍去病,汉朝,制度,周边,三国,九品中正制,卫青和,晋朝,外戚,观点评论,大族,小户,霍去病,九品,卫青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时期,霍去病,汉朝,制度,周边,三国,九品中正制,卫青和,晋朝,外戚,观点评论,大族,小户,霍去病,九品,卫青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时期,霍去病,汉朝,制度,周边,三国,九品中正制,卫青和,晋朝,外戚,观点评论,大族,小户,霍去病,九品,卫青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