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皇太子朱标的身体一直都没那么康健,加上那几年朱元璋高举屠刀、大规模无节制地杀人,自己眼巴巴望看着一批批人倒在屠刀之才而无能为力,内心十分压抑。
关中之行他本就抱恙在身,但他不敢透露自己的身体状况,怕惹老爷子不高兴。这次舟车劳顿,他已感疲惫不堪,直到撑到一病不起,才让人告知朱元璋。
朱元璋听说太子病倒,十分着急,见到病中的朱标,更是五内俱焚,严令太医要精心诊治。他还每天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到病榻探视,细问太子饮食等,还握住太子的手安慰和鼓励一番:
“孩子,你一定要有信心,配合治疗,父皇的事业还要你来发扬光大,咱老朱家的江山,还要靠你来维护!”
“父皇,孩儿恐怕要辜负您老人家的厚望了,请恕孩子不孝!”朱标强打精神,泪眼婆娑。
朱元璋强忍老泪,安慰儿子。
但,人终究还是拗不过命运,即便生在帝王家,病魔还是夺走了朱元璋最疼受的儿子,那可是他花费大量心血培养的太子啊。
朱标38岁那年病亡,朱元璋哭成泪人,几乎哭晕在灵柩前。按说上天待他不薄,让他成就伟业,从一介布衣到九五之尊;但上天又刻薄,人生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朱皇帝都经历过了。
朱标死后,远在云南的沐英听到消息当场昏厥,沐英是朱元璋最疼爱的养子,跟朱标的关系非常亲厚,甚至胜过一奶同胞。早在10年前马皇后去世时,沐英就痛哭到咳血,这次听到太子病逝的消息,更是经受不住打击,一命呜呼。
朱元璋虽然没气绝身亡,却也是大受打击,多日都无法正常上班,但他是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很快就挺过来了。因为他知道,太子去世对他、对整个大明损失很大,但不能乱了局面,当务之急就是要重新确立接班人人选。
按兄终弟及原则,应由老二朱樉继太子位,但朱樉很不成器,江山交他大明就完了,老三晋王朱棡也好不到哪去。老四朱棣倒有几分像朱元璋,文韬武略,能力出众。但朱元璋又考虑过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他太爱朱标了,爱屋及乌。
朱元璋想过把立太子问题拿到朝堂上讨论,但鉴于他晚年的表现,大臣们都学精了,都闭口不谈,以免惹祸上身。
无奈,朱元璋只得自己提出燕王朱棣,朝堂上一片死寂,因为大家清楚朱老四跟他爹一样,一个朱元璋已人人自危了,不想再来一个暴君。
而当朱元璋提到朱允炆时,几乎整个朝堂都响起“皇上圣明”之声。
朱元璋知道大臣们的意见,但他没有表态。他心里很清楚,朱老四沉稳果敢,比宽厚文弱的朱允炆更适合当皇帝。这事算有谱了,但偏偏就在这个节骨眼上,朱棣走了一步臭棋。
这天,朱元璋无意叹了口气,李贤妃问:“皇上莫非是为立太子之事烦恼?”
历来后宫不得干政,但毫无政Z头脑的李贤妃还是推荐了朱棣,说他正派有能力,能堪大任。朱元璋得知燕王找过李贤妃,怒不可遏,一条白绫就让这个绝色美人上了路。
朱棣被彻底否定,朱元璋就是这样做派,我可以给你高官厚,但绝不容许你来争抢一分。
至此,朱元璋终于决定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于1393年9月下旨。那时朱允炆未满17岁,很像他老爹,一派书生气质,那些大臣都认为他会是一个仁爱的好皇帝,举双手赞成。
朱允炆确实是一个好青年,他十分孝顺,他爹朱标患上毒疮恶疾,为减轻父亲的痛苦,竟不止一次用嘴吮吸疮口,将脓血吸出。他爹病危,他24小时不离病榻,他爹病逝后,他悲伤得几天不饮不食,虚弱得都站不稳。
朱元璋痛失爱子,也心疼孙子,他强忍悲痛劝朱允炆:“孙儿啊,你的孝心爷爷都看在眼里,你也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爷爷担心啊,不然你父亲在那边也不会安心的。”
确立了接班人,朱元璋该松一口气才是,但他还是很忧虑。
当初他对朱标的善良和书生气很担忧,虽然朱标在年龄上有优势,经过历练或可以驾驭亲王和大臣的。但刚换上一个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万一自己哪天醒不过来了,小皇孙怎么对付得了那些手握兵权、专横跋扈的勋戚将帅呢?再说近几年皇帝被杀、江山易主的事层出不穷。
如此怎能不令朱元璋寝食难安。如此政务繁忙、心情忧虑之下,朱元璋病倒了,要么腹泻,要么腹胀得像刚出生时那样圆鼓鼓的,群医束手无策,不敢下猛药,怕医死了被灭族。
后来病急乱投医,找了一个爱吹嘘的兼道佛两家的“高人”周颠仙,但他死活不肯医,无奈让人带去一瓶自炼“仙丹”后即销声匿迹,担心皇帝吃了一命呜呼找他算账。
谁知那个三无产品竟歪打正着,朱元璋服下后,不到半日功夫就上通下泻,浑身轻松。等要找那个要赏赐时却早不见了踪影。朱皇帝身体既已康复,就又要继续为皇太孙扫清皇权路上的障碍了,毕竟放心不下啊。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