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中,都许多的皇帝都为人类后续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比如千古仁君宋仁宗赵祯,汉文帝刘恒,历史中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开创贞观之治的李世民等等多位皇帝都为后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世民这个名字想必我们都不陌生,他继位唐朝后,当时不仅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好,更出现了文化繁荣的景象。
李世民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是李渊的第二个儿子,通过当时长安城宫城北门玄武门兵变杀死太子李建成与齐王,后来李世民就被李渊立为皇太子,不久后李世民继位改换年号为贞观。
李世民继位后对百姓施以仁政,随后又率兵平定周边番邦,使得唐朝威名远播,后来李世民又经过二十年励精图治,唐朝当时社会安定,这也就是被称为唐朝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曾下令开设“弘文馆”,招揽天下各路人才,后来当时的社会更是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
在李世民在位时期,忠臣魏征向李世民先后进谏两百多次,其中甚至有以死相谏,最严重的情况李世民都下不来台,那魏征让李世民这么难堪却依旧毫发无损,这是为何?
首先是魏征的身份,魏征当时在朝堂任职的身份就是“谏官”,这个职位的任务就是专门指正皇帝身上的错误,倘若发现皇帝犯了错却没有及时指正,那么错的就是谏官。
据说当时李世民非常害怕魏征,曾经李世民玩鸟的时候看到魏征来了就悄悄装进袖子里。
有一次李世民从全国各地招募府兵,朝中有人劝李世民即便男子没满十八岁,如果长相魁梧身体健康也可以招募,李世民看后就同意了这件事,但是这件事被魏征知道立马进攻劝谏李世民。
李世民就问魏征为啥不能招募十八岁以下的人呢,只要身体健康完全符合要求呀。魏征听后马上回答说道:倘若第一次征兵就将十八岁以下的男子招来,那么下一次征兵的话又当去招谁呢?
魏征多次劝谏李世民不能只看眼前的利益,后来李世民也想通了,倘若百姓再无可征之人,那么离朝廷覆灭想必也不远了,后来李世民就下令免征十八岁以下的人。
唐朝在几年后发展飞速,就有人劝李世民去泰山为大唐祈福,而朝廷中的人都纷纷赞同,唯独魏征劝李世民曾经发生的天灾现在百姓都没有缓过来呢,倘若这个时候去泰山祈福,那么一定会劳民伤财,这样根本就是让百姓更加不好生活,并不会为大唐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于是李世民思索一番后也放弃了这件事情。
李世民过了一段时间后想修一座宫殿,但是被魏征知道后又被劝谏放弃了这件事情。
李世民后来被魏征说得非常生气,于是回了后宫对长孙皇后说一定要想办法杀了魏征,结果长孙皇后却说能有这样一位忠心耿耿的人是大唐的福气呀,于是李世民就想通了再也没提过这件事情。
魏征一生一共劝谏李世民两百多次,这仅仅是其中的几件事情,后来由于魏征一心为国,李世民更加重视魏征,也会经常将魏征叫到宫里询问自己最近的得失。
为什么当时朝堂除了魏征没人敢直言进谏这么多次呢,朝堂中更不缺少还没建立唐朝时就跟随李世民忠心耿耿的人,难道只是魏征不怕死吗?
但是仔细想想“伴君如伴虎”不论哪朝哪代,能成为朝堂中的重臣哪个是简单的人物,再说了魏征曾是前太子李建成的人,曾经甚至建议李建成早点将李世民杀掉。
恰恰是因为魏征是李建成的手下,刚开始李世民将魏征收编只是为了稳定天下百姓的心,后来随着魏征多次不畏皇权向李世民进谏,李世民越来越欣赏他。
再加上每次魏征进谏都是为了大唐的发展,李世民也想开创一个大唐盛世,两人的想法不谋而合,虽然魏征每次进谏都有些太直白,但仔细想来都是为了自己,为了大唐,那李世民更加没必要杀害这样一个忠臣了。
后来魏征去世后,李世民十分伤心当时朝堂罢朝五天,后来魏征的丧礼结束后李世民看到了他写的遗书,大致意思就是:不论什么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有好也有坏,倘若朝中用了贤臣,那么朝中就会安定,百姓更会安居乐业,可是一旦用了奸佞小人,那么朝廷就会动荡不安,百姓更会跟着受苦,我们对人也是有喜欢跟讨厌的人,如果我们喜欢这个人,那么看到的更多就是他的优点,倘若这个人是你讨厌的,那从他身上看到的更多是缺点,倘若喜欢这个人能看到他的缺点,讨厌他却也能看到他的优点,将不称职的人尽快的去掉,更加要重用有贤能的人,这样大唐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李世民看后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死后,自己又失去了一面镜子。
正是因为魏征一心为大唐,即便有时会顶撞李世民却依旧是为了江山社稷,李世民想通这件事以后,自然不会杀掉魏征,而我们更应该学习一下“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种精神,也希望彼此都可以成为更好的人。
如果您觉得文章有意思或者有您独到的见解,欢迎留言咱们一起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