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人很嚣张啊,小编只吃过驴肉。夏朝人吃了最后两条龙,这事是以史料形式出现的远古传说。此事录在司马迁《史记》。
常闻夏朝人养龙传说,正经史书如《史记》和《左传》都有类似记载,传的有鼻子有眼。夏朝人到底有没有吃龙?或者说他们到底养了什么东西,后被世人传为养龙?
夏朝人吃龙的故事
①"孔甲畜龙"典故
天降龙二,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豢龙氏……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使求,惧而迁去。——司马迁·史记·夏本纪
《史记》载,夏后氏孔甲,一日见野外天降二龙,一雌一雄。此乃天帝恩赐,大吉之兆,可是孔甲不会养龙("食"为饲养)。有人名刘累,此人曾从豢龙氏那里学过驯龙术,于是便为孔甲养龙。孔甲赐其"御龙氏"。
谁料这刘累比纸上谈兵的赵括强不了多少,雌龙被他鼓捣死了……刘累抖个机灵,就做成龙肉端给孔甲吃了。孔甲不知是龙肉,直呼好吃,好吃,让他继续做起来,不要停。刘累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另一条也杀了……
很快,孔甲发现没有龙肉吃了,两条龙也没了,就派人找刘累。刘累机灵的很,心知大祸临头,早就悄悄溜之大吉了……
以上是《史记》所载,另见于《左传》、《路史》、《吕氏春秋》等古籍,大同小异。
②夏朝养龙传说
当舜之时,人来效献龙,求能食之。高阳之后,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路史·后纪
故帝舜氏世有蓄龙,及有夏,孔甲……——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说舜帝时天下臣服,四方进贡各种奇珍异兽,其中就有龙。有人叫董父,好龙,通晓龙习性,懂龙驯养之术。舜帝就让他养龙,并赐"豢龙氏"。所以上文说舜帝世代有龙养。
后来到孔甲时代,因顺服天帝,获赐雌雄二龙。后面故事就是刘累把二龙弄没了……
孔甲为夏朝十四任君主。舜帝常有龙养,来到孔甲时代,一无龙可养(天帝赐龙),二孔甲不懂养龙。可见孔甲时期龙已经很稀有了。
天帝所赐雌雄二龙已被吃掉了,所以就有了说法"最后两条龙被夏朝人吃了"。
孔甲到底养的是什么东西?
龙形象无非三类,自然动物、图腾文化、其他象征。夏朝人把龙养在家,还能吃掉,看来那是还没强大到飞升的龙。
神化的龙只是图腾,动物化的龙存在吗?远古太久远,有很多传说,有很多文物资料,司马迁也搞不清,大概就依葫芦画瓢录在史记。
类似演绎文化又如神龟,但龟现实存在,神龙呢?假如孔甲真的养过"龙",原型是什么?
①夏朝文物的龙图案
临汾陶寺遗址文物彩绘龙纹陶盘和鼍鼓。
经考古家确定,该遗址年代约在公元前2300年。孔甲生卒年代不详,据推为前1700年前后夏朝君主。可以确定的是,这两件文物所处时期恰好在舜帝和孔甲之间……
彩绘龙纹陶盘丨古代祭祀礼器,上有龙形图案。龙体型硕大,嘴修长,大而方,口生锯齿獠牙,酷似鳄鱼嘴巴。尽管艺术形象会再经加工,但皮肤更像鳄鱼而非我们熟悉的龙。
鼍鼓丨乐器,也属礼器,此鼓以鳄鱼皮为外蒙皮,鼓的支架为鳄鱼的骨板。
②甲骨文字形
尽管文字要把实物抽象化,但是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龙字依然保留几个特点:大嘴,长尾,有爪,修长身型都和鳄鱼很像。
细节:鳄鱼趴地休息时会习惯性张嘴巴,还有头部凸起疙瘩,这些在甲骨文上都有体现。尤其部分写法字形往一边弯曲,还有宽度和长度比例,这形象和鳄鱼体态太像了。
③周易描述
《周易》曾经对龙形象有过一番刻画:龙生血盆大口,生活于水域。
"血盆大口"能用来形容龙嘴吗?龙是神物,是图腾,与君王为伍!龙多有能耐,海陆空三栖,为什么强调"生活于水域"?但是,这两点和鳄鱼完全符合。
两件文物、周易描述、甲骨文字形,龙的形象都指向鳄鱼。远古时期北方曾生活着鳄鱼,古人用鳄鱼皮蒙鼓,技术娴熟,可见一斑。
所以,夏朝人养龙之说,大概率养的是鳄鱼。所谓"夏朝人吃了最后两条龙",若果有其事,孔甲和刘累养的也是鳄鱼。
小编结语
龙,鳞虫之长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古人把动物分"五虫",龙为"鳞虫"之首。很明显,水域霸主就是鳄鱼,如果我们概念里的龙不存在,那么鳄鱼算得上"鳞虫"之首。
野外水域中的鳄鱼,这个生着硕大脑袋、满嘴獠牙的庞然大物一定会让古人望而生畏,古人认为鳄鱼为"鳞虫之长"说的过去。
唯一可与鳄鱼匹敌的"鳞虫"只有蟒蛇,很可惜,它有专属古称"长虫",而且蟒蛇只是喜近水泽,而不像《周易》说的"生活于水域"。
很多古籍文献表明,龙最原始的样子或是鳄鱼,但鳄鱼注定无法保住自己"龙"形象。
龙是三栖神物,鳄鱼那体型在天上飞不尴尬吗?所以要拉长,变成蛇身;鳄鱼性凶猛,如何和仁厚君王捆绑?加上鹿角和人须;形象不够亲近民间,整个牛头和驴嘴……
龙形象一直演变,形象如此繁多,又有无数衍生文化,原因只有一个:时代需求。
变,但有规律。元素或来自图腾,或祈福,或人们身边的动物。图腾这东西首先关乎心理和情感,不然如何成为古代统治手段?好听点,加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大家觉得,夏朝人养龙,到底所养为何物?如何看待刘累这个奇葩?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