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至极的五代十国
回答标题上的问题之前,先隆重介绍一下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生活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脱胎于李唐王朝的大分裂时代,由安史之乱后大唐君臣始终不得解决的藩镇割据问题演变而成。臣杀君,弟杀兄,子杀父等等,简直是儒家文化眼中的人间地狱,这个时代谁拳头硬听谁的,谁能带自己发达听谁的,那些“虚假无用”的礼义廉耻、仁义道德,全部靠边站,不要妨碍大家在这乱世生存。兵变在五代十国是一茬接着一茬,永远不会根除断绝的,今年这里兵变,明年那里兵变,后年农民起义。生活在这个时代,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是绝对安全的,也没有任何人能安安稳稳过着日子。指不定哪天来个灾祸人就没了,好点就是日子更加艰难。
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这是五代十国的真实写照,皇帝已不让人感觉很遥远,仿佛就在自己身边,可能过些日子自己就当上皇帝了。敬畏皇权?不存在的。正因如此,赵匡胤为了自己赵宋江山的稳定,为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戏码重演在自己儿子身上,赵匡胤便培养与自己年纪相差不大的弟弟赵光义作为自己的接班人,但不立为太子般的皇太弟,而是选择半隐瞒下来,由此诞生“隐皇储”的规则。五代十国,立太子,皇帝会不开心,被立为太子的人也不会开心。《资治通鉴》:若建太子,则肤遂为闲人!《资治通鉴》:(从荣)曰:“执政欲以吾为太子,是欲夺我兵柄,幽之东宫耳。”从荣不快于执政,私谓所亲曰:“吾一旦南面,必族之!”
皇帝和太子不乐意是理由充分、很正常的事,皇帝担心自己权柄分散、提早退休,太子担心自己成为众矢之的、被皇帝和朝臣紧紧盯着。因此,在这种乱世,立了太子便形成除皇帝外的第二个权力中心,还得分出一部分重中之重的兵权,朝局将会愈发混乱,稳定不下来。但又不能不有一个合理稳定的继承人制度。要知道五代十国,那些君主治国、打仗一肩挑,御驾亲征是常有的事,一是没人才,二是担心夺兵权叛变。因而隐皇储制出现,被确立为潜规则接班人制。
隐皇储制
隐皇储即不立皇储,但又要让朝臣和当事人大概知道皇帝钟意哪位做接班人:立其为亲王和京兆尹。亲王,即位列群臣之上;京兆尹,主管京城大大小小的事的。这种方法风靡一时,南宋《渭南文集》:后唐秦王从荣以长子为河南尹,又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故当时遂以尹京为储贰之位。赵匡胤给赵光义的配置就是这,京兆尹+晋王。在这位置,有压力,却不大;有权力,还不小。而且还在赵匡胤的默许下,赵光义培植着自己的势力,手都伸到禁军里面,还扶持自己的小股卫队,赵匡胤也没说什么。太宗尹京邑,知高琼材勇,召置帐下。太宗在藩邸,召见王汉忠,奇其材力,置左右。
赵光义干的是很犯忌讳的事,但赵匡胤没有阻止,反而鼓励。赵匡胤曾明文禁止,不允许那些将军大臣招揽军中强者为自己卫队,可见其对赵光义的钟意。并且,任何人想动赵光义,得过赵匡胤这关,而赵匡胤又是绝对不允许他们动自己立下的继承人的。赵光义之所以被默许干很多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天下未定的,割据军阀存在各处,天下人心未稳定下来。若是随意打压赵光义,或是禁止赵光义揽握兵权军队,这大宋江山是不可能稳固的。
赵匡胤的刻意纵容
尤其是赵光义伸到禁军的手,宋朝最强的军队就是禁军了,而禁军将领在赵匡胤的培育下十分忠心自己,随便说句话就能让禁军将领去跳水表忠心。(赵匡胤)谓左右曰:“人皆言忘身为国,然死者人所难,言之易耳。”(李)进卿对曰:“如臣者,令死即死耳。”遂跃入池中。要知道李进卿还不会游泳,差点淹死没救回来。所以让赵光义早点网罗人才、进入禁军是正确的,不然待到赵匡胤突然驾崩,赵光义很可能调动不了忠心赵匡胤的禁军,或者没有合适的人才放到禁军为将掌控禁军。
最后,关于“烛影斧声”,实在荒谬,赵光义杀赵匡胤,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那些忠心耿耿的禁军,其次是曾为军中猛将的赵匡胤,最后是自己的良心——赵匡胤没有哪里对不起赵光义啊,还铺好路让他当大宋皇帝。其实最最主要的,还是赵光义完全没理由杀赵匡胤,皇位未来本就是他的,哥哥赵匡胤不过是还在为他打天下,根本没表露出任何废掉赵光义的意思。
宋朝为什么超越五代十国,承继大唐正统屹立不倒,关键还是在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的齐心协力,皇位平稳过渡,然后对这个乱世进行彻底的改造,人心稳定,皇权重归神圣。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