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历史中,存在着一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神奇人物——刘伯温。这位元末明初的著名谋士和军事家,被誉为诸葛亮以后最聪明的人,其智谋和远见犹如天文地理,能洞察过去和未来五百年,因此,大家都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天下刘伯温。”
1368年,在朱元璋的统帅下,诸位功臣如李善长、徐达等辅佐明朝创立。明朝的创始皇帝朱元璋,对他们的贡献了然于心,于是在登基之后,他以宴会的方式,向众功臣表达感激之情。那个盛大的宴席,李善长、徐达坐在朱元璋的左右两边,这份安排明显地显示出他们在朱元璋心中的重要地位。
当食物和酒已经准备就绪,宴席准备开始时,皇帝朱元璋却因众人谦逊不敢动筷而生气。李善长以他的敏捷反应向朱元璋解释了原因,然后朱元璋亲自向众人敬酒,开始了宴会。
在宴会上,朱元璋以独特的方式,将鱼的各个部位分给了功臣们,用此表达对他们的肯定和赞赏。每次分给某人后,朱元璋的左右助手高启,都会解释这代表的寓意,让人称赞其聪明。
然而,当所有的鱼肉都被分完,只剩下鱼骨时,刘伯温的碗还空着。朱元璋果然将鱼骨夹给了刘伯温,高启立即解释说,这象征刘伯温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尽管这次的赞美,更多的只是高启的个人解释,刘伯温仍然成为了这次宴会的焦点。
不久后的1375年,刘伯温病重。朱元璋派胡惟庸带领御医去为他诊治。然而令人费解的是,尽管刘伯温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服药和休息,他的病情却日益严重。最终,刘伯温不治身亡。在临死前,他吩咐下人给朱元璋送去一筐鱼,这让朱元璋倍感困惑。
朱元璋接到鱼的时候,他一度不明白刘伯温的意图。直到他的太子朱标逝世,朱元璋才恍然大悟,刘伯温的那筐鱼,在提醒他,不要一味地消耗和清除功臣,应留有后路,为朝廷的稳定和皇位的顺利传承做好长远的考虑。朱元璋过于专注于朱允炆能否顺利继位,却忽视了那些功臣们可能给朱允炆的辅助作用。
若是朱元璋能早些领悟到刘伯温的意思,留下一些忠诚的顾命大臣,那么可能朱棣的靖难之役就会以失败告终。假如人们还可以看到徐达、蓝玉这样的名将,那么朱棣可能就不敢轻易发动靖难之役。而朱元璋,自以为为朱允炆铺平了道路,实则自断后路。
刘伯温死前送给朱元璋的那筐鱼,不仅是在提醒朱元璋要留下一些功臣,也在向朱元璋表达他自己如同筐中的鱼,生死皆在朱元璋一念之间。他并不构成任何威胁,朱元璋无需刻意地消除他,正如他无需为了朱允炆的继位消除其他功臣。然而,朱元璋未能理解刘伯温的深意,他对功臣们狠下杀手,最终只能说是他自食其果。
所以,刘伯温临死前的那筐鱼,是他最后的一次谏言,希望朱元璋能明白应当保留一些可以辅佐朱允炆的重臣。可惜朱元璋在17年后才醒悟过来,然而为时已晚,身边的功臣都已被斩杀殆尽,不久后,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成功夺位,明朝的历史也因此发生了重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