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兵权都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因为它代表着力量,如果一个国家控制不好兵权,就意味着动乱。所以,历代帝王,都相当重视兵权,也在各种博弈中或输或赢。
这其中,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被传为美谈,因为他兵不血刃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并没有像朱元璋那样杀害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兄弟,甚至连彼此的和气也没有伤害,就完美的控制了国家的兵权。
但真的完美吗?看看赵匡胤的结局就知道了,在宋朝的历史上,除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叫斧声烛影,这个故事里就有赵匡胤的结局,在这个结局里,赵匡胤是被自己的弟弟谋害的,而这个弟弟叫赵匡义,在杯酒释兵权的时候,他就已经手握重兵,但赵匡胤缺漏掉了这个人,最后他却夺了他的江山。
让我们来看看这个故事。
公元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登上了皇帝宝座。这自然上极其欣喜的一件事情,因为这是一件谋划很久的事情,能够终于成功,一方面是自己的努力,另一方面肯定也有幸运的加持。但正如叔本华说的,人的快乐总是短暂的,而痛苦才是永恒的,赵匡胤也逃不出这个规律,在得到宝座之后,他很快就害怕失去这个宝座了。
因为没有人比他更清楚,自己是如何得到这个位置的,而他用的办法,并不是无法复制的,自己能够成事,很大的原因就是因为自己手握兵权,但现在自己做了皇帝,但却没有了兵权,兵权都在拥护自己登基的武将身上,如果那些武将模仿自己,那自己的结果就是周恭帝的下场,自己尚且不会杀周恭帝,而别人就说不清了。每想到此处,赵匡胤就觉得脊背发凉。终于,他下定决心,要拿回兵权,消除隐患。接下来的,就是方法问题。
最直接的,硬拿,自己上皇上,命令一下,谁敢不从。但这样一来,如果将领们服从,心中也是十分不快的,毕竟他们都是跟从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自己登上皇位就抛弃他们,怎么也说不过去。
当然,还有一个更绝的办法,不拿回兵权,直接杀人,但赵匡胤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办法,让他们心中不快都不忍,何忍性命相害。思来想去,赵匡胤最后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好言相劝,相信至少有一部分人会听从,然后还有一部分人会跟从,如果全部都交出来了自然最好,如果只有一两个,那就看情况,势力小的可以容忍,势力大的就另想他法。
于是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准备停当之后,赵匡胤就把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召集到一起,说的是兄弟们聚聚,喝几杯。都是兄弟,以前常常喝酒的,将领们也没有多想,更何况赵匡胤登基之后,还没有请兄弟喝过酒呢,大家都很高兴。
皇帝请客,菜品自然上丰盛的,大家也都能感觉到赵匡胤的热情,心里还想拥护他当皇帝真没有错。至少兄弟们聚会的时候有好吃的。
酒过三巡,赵匡胤开始说话,他首先感谢大家能够拥护他做皇帝,同时也说明了自己的忧虑,说自己原来不做皇帝的时候,还有兵权,现在虽然做了皇帝,反而没有兵权了。兵权不在自己手中,自己就没有安全感,如果哪一天有人拥兵造反,天下又将大乱。自己也将不得安宁。
这帮兄弟也很理解赵匡胤,就一个又一个地说,我不会造反,大哥你相信我,我和你有什么样的交情。赵匡胤看着这些弟兄,听着他们说的话,往昔的岁月又在眼前浮现,但他还是理智地打断了他们。非常果断地说;
兄弟们说到哪里去了,我怎么可能不相信兄弟们呢,但是我做了皇帝,不可能再和大家像以前那样朝夕相处,你们周围却难免有许多有野心的人,如果他们天天鼓动甚至威胁你们,你们就难免会和我有隔阂,和我不是一条心。
大家听完赵匡胤的话,都沉默了,这话说是信,其实上不信啊。大家这才明白,今天的酒席,这才是主菜。赵匡胤见大家都明白了,这才又说道:兄弟们放心,我赵匡胤和大家共富贵,你们没有了兵权,但一定会有优渥的生活。所有的将领都找各种借口交出了兵权。事情看起来很圆满,赵匡胤很满意。
但他没有想到,当时有一个人手握兵权,但上没有参加酒宴,当然也没有交出兵权,这个人,就是他的亲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没有要赵光义交出兵权,是因为他把这个弟弟当自己人,但很多事情,就坏在自己人身上。
16年之后,赵匡胤50岁了,有一天晚上,他和赵光义一起喝酒,他们兄弟二人的影子就印在窗纸上,人们看见赵光义的影子离开了原来的位置,似乎在躲避什么,有听见斧子驻地的声音,然后听见赵匡胤说了两声“好做,好做。”人们都很奇怪这兄弟俩在做什么。
第二天,传出了赵匡胤暴毙的消息。后人每每看到这段记载,就推测一定是赵光义为了自己做皇帝,诛杀了自己的哥哥。正是这个杯酒释兵权遗漏的人,夺走了原本属于赵匡胤的江山。
但这是后人的推测,要说赵匡胤对赵光义一直不错,登基后就委以重任,最高时候的位置甚至在宰相之上,弟弟没有必要这样做。
而且赵匡胤死后,赵光义登基没有受到任何阻力,没有一个大臣提出非议,这个可能是赵光义只手遮天,但也有可能大臣也觉得理所应当。要还原历史真相,我们需要更多的证据。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