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篇文章共5155个字,阅读时间约为5分钟
前言
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谋不轨的罪名处死明朝丞相胡惟庸,并诛其十族(这里请注意,通常皇帝诛杀臣子往往是三族五族或九族,但明太祖朱元璋诛杀胡惟庸,是诛杀十族,这是因为朱元璋为胡惟庸加了一族,这一族,是胡惟庸的朋友)。朱元璋诛杀胡惟庸之后,在短短的时间内又废除了在中国历史上已存在了千年之久的丞相制度,这不免让人想到,朱元璋诛杀胡惟庸和废除丞相之间,必有联系。
胡惟庸丞相之路
1、胡惟庸案,二十万人的屠戮
公元1377年,对于胡惟庸来说是运气之年,因为这一年,胡惟庸登上了明代丞相的位置,要知道丞相这一官位在中国古代官僚制度上,属于百官之首,自秦始皇设立丞相制度以来,千百年来,无数文人,拼尽心血,心中最高远的目标,也就是得到这一位置。而公元1377年,胡惟庸登上了这一位置。虽然他的命运从此也紧紧的同这一位置紧紧的相连。登上丞相之位的胡惟庸必定没有想到,在短短的三年之后,他的性命也因为这一位置而丢去,并且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也因此遭受牵连。他更不会想到的是,这个位置竟然会使20万人遭受屠戮,而这场屠戮的操刀手,正是那位将丞相之位赏给他的皇帝,朱元璋。
2、顺利的开始
胡惟庸,是安徽凤阳定远人,他原本和朱元璋是同乡(由此可见,安徽凤阳这个地方确实是一个风水宝地,古往今来都出了不少名人),朱元璋起兵打下大明江山后,任命李善长总理朝政,胡惟庸以金银财宝贿赂李善长得到官职,并利用其投机取巧、善用钱财贿赂官员的能力,一路平步青云,直到坐上丞相的位置。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胡惟庸并不是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他的这些能力充其量也就称得上是厚黑之学而已,并且,作为一位厚黑学的操作者,他也并不是一位高手,否则他也不会死于非命。虽然他在短短的4年之内,就从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朝廷官员一路攀升,位极人臣,甚至一度在朝堂之上打败重臣徐达、刘基等人。但他所不知道的是,这一切皆因有一个人的支持,他才能够得以在朝堂之上,如鱼得水,而这个人就是朱元璋本人。
3、丞相的权利
虽然胡惟庸并不是一个有能力的人,但我们要清楚的是,这个世界上往往有一些人,他们确实没有过人的能力,但由于某些原因他们获得了过人的地位,而伴随着这些地位,他们也会获得一些过人的能力,比如胡惟庸就是。要知道,丞相这一位置可是百官之首,自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丞相这一官位之后,丞相这一职位在朝堂之上可谓是仅次于皇帝而又不亚于皇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皇帝,它其实是一种继承的产物,历史中的每个朝代,除了开国皇帝是本着创业的初心去经营自己的国家的,其余皇帝,往往主要任务还是守家业。
而创业和守业的最根本区别在于,创业者往往具有更强烈的实干精神,而守家者往往没有这种精神,并且守家者总有一种心理趋向,那就是,如果事情不是必须由他来做,而是可以由其他人代做的话,他往往会让人代而为之.可是,让人代而为之的后果就是,自己会逐渐的脱离实际。这在一定程度上就会降低自己权利的有效性,而这一有效性最终会被代做者获得。这就是为什么丞相这一制度在历史上存在千年,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现象,那就是,丞相很有可能会往权臣的方向发展。其实原因就是因为丞相作为权力的实际操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在充当皇权。从这一点考虑,我们就能明白,胡惟庸虽然是一个能力一般的人,但因为其拥有丞相这一位置,其手中的能力和权力也就非常不得了了。
4、投机者的计谋
胡惟庸作为一个读书人,丞相这一位置重要性和危险性他是知道的,况且,就在他上位不久之前,他的前任也刚被朱元璋打压。作为一个善于投机、深谙厚黑之学的人,胡惟庸别的本事虽然不大,但看人的本事还是有的,他敏锐的察觉到朱元璋总有一天将会把矛头指向他,为此,他也做了一些准备。胡惟庸首先利用他会拉拢人的特长,在朝廷内部拉帮结派。一次,胡惟庸利用寿宴的机会,将朝中许多官员邀至其家中,宴席之间,觥筹交错,胡惟庸袒露了心胸,拉拢朝中许多官员,使得明朝内部官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成了胡惟庸的心腹。
胡惟庸这一手段是很有水平的,胡惟庸深刻的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法不责众,他明白,只要他拉拢到的人够多,朱元璋手段虽然强硬,但他总不能将朝中大臣全部处死。胡惟庸对自己的这一谋划还是十分满意的,但深知朱元璋手腕的他还是不放心,他决定要拉拢一个最重要的人,这个人就是李善长。李善长和朱元璋一样,都是元末时期就参加农民起义,但他也有和与朱元璋的不同之处,那就是出身。
5、李善长
我们知道,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并且是三代平民,甚至是时代的平民,他当年参加起义的目的十分单纯,那就是,要吃饭,或者也可以换一种说法,那就是,怕饿死。本着这样的目的,朱元璋才接受好友汤和的邀请加入元末农民起义的,而李善长则不同,李善长并不是平民百姓出身,相反的是,李善长是元朝末年时期的一位绅士,家境还是比较殷实的,所以李善长参加起义的目的和朱元璋并不一样,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朱元璋造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李善长造反是为了理想,是为了填充精神。
并且李善长加入造反也是和朱元璋有关的。在元朝末年的黑暗统治之下,中原大地农民起义四起,许多人劝李善长起义,在李善长始终没有下定决心,直到朱元璋的起义军途经李善长家乡时,李善长和朱元璋见面,两人席地而坐,进行了一次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谈话,正是这次谈话,让李善长下定决心参加农民起义,并加入朱元璋的队伍。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李善长这个人看人也是非常准的,他敏锐的察觉到,朱元璋虽然农民出身,但绝非凡夫俗子。就这样李善长随着朱元璋的起义大军南征北战,和诸多朱元璋的洪武大将们一样,成了这个帝国开创的见证者。
6、免死铁券
公元1364年,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他的左相国,左相国其实就是丞相。朱元璋任命李善长为他的左相国,可以看出朱元璋是十分信任李善长,也是十分认可李善长的能力的。后来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帝国初创,朱元璋也要论功行赏了,他不但赏赐李善长诸多金银财宝,还赏赐了他免死铁券,并且还赏赐了他两张,朱元璋为什么要赏李善长两张呢?这是因为,其中一张是李善长用的,而另外一张是给李善成的儿子用的,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毕竟在明帝国建立之初,朱元璋不仅需要有治国理政能力的人,他还需要能够安安心心为他治国理政的人,他深刻的明白自己手中的这些文臣武将,和他一样,都是这个时代最强的人,想让这些人安安心心的为自己治国理政,就必须给这些人以生命保证,虽然朱元璋内心十分明白,这种保证,其实是没有保证的,或许在朱元璋发放免死铁券的那一刻,他就已经在脑海中记下了未来需要处死的人是哪几位了。
7、拉拢
本着想要获得李善长免死铁券保护的目的,胡惟庸开始拉拢李善长,但李善长已经跟了朱元璋太多太多年,朱元璋的为人手段他是十分明白的,而胡惟庸在朝堂之上的所作所为也在李善长的眼底,李善长早已察觉到,朱元璋内心已经对胡惟庸十分不满,这种不满最终将会导致非常严重的后果。因此,他明白,胡惟庸是他绝对都不能够接触的人。出于这样的考虑,李善长十分刻意的与胡惟庸保持距离,避免自己被胡惟庸拉拢。但可惜的是,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胡惟庸用尽手段,最终成功拉拢李善长。成功拉拢到李善长之后,胡惟庸在朝堂之上更加不可一世,许多时候他甚至不把朱元璋放在眼里,在他看来,那个在皇位上坐着的人,总有一天将会被他取代。虽然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
得到朝中众臣的拥护之后,胡惟庸更加的飞扬跋扈,不可一世,他将丞相的权力发挥到极致。胡惟庸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十分喜欢专断。在处理朝中许多大事时,胡惟庸往往会绕过朱元璋,甚至许多事情,朱元璋根本就不知道。是的,胡惟庸想在权力上架空朱元璋。并且,胡惟庸利用其丞相权力的优势,竭尽所能的提拔他的亲信,据史料记载,胡惟庸利用自己的权利提拔亲信的人数高达数万人。在明朝历史上的洪武十年,整个朝廷上布满了胡惟庸的心腹,而胡惟庸也是更加的狂妄,或许此时的他,内心已经默认了,他就是这个帝国的主宰,而坐在皇位上的那个人,只不过是他的玩偶,而这一切,也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
8、朱元璋的阴谋
既然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那朱元璋为什么不采取行动呢?朱元璋为什么如此放纵胡惟庸呢?这里其实是有玄机的,而这个玄机也恰恰揭示了朱元璋的聪明之处。朱元璋不愧是这个时代最强的人,要知道,胡惟庸是明朝历史上最后一位丞相,朱元璋在任命胡惟庸之前,也任命了三个人担任明朝丞相一职,但最终都因种种原因,朱元璋罢去了三人丞相的职位,并且最终选择让胡惟庸来担任丞相这一职位。细心的朋友可能就会发现,朱元璋选择让胡惟庸来担任丞相这个位置是十分蹊跷的,因为从能力上来看,胡惟庸和他的三位前任根本就不在一个量级上,而他又何德何能,能够取三位前任而代之呢?这就是朱元璋的聪明之处。
简单来说,朱元璋选择让胡惟庸来担任丞相一职,并不是因为胡惟庸的能力有多么的高,恰恰是因为胡惟庸是一个无能的人,而一个无能的人才会帮助朱元璋实现他的最终目的,这个最终目的就是废除丞相制。试想一下,跟随朱元璋一路从农民起义闯过来的将领们,都是那个时代的能人才干,而朱元璋将丞相这样位高权重的官位给予这些人的话,朱元璋是不能够保证完全掌控丞相这一职位的,而恰恰相反,如果将这一职位赏给一个无能的人,那么朱元璋就能够将丞相这一职位紧紧的握于手中,甚至是废除这一制度,而这也是为什么朱元璋始终纵容胡惟庸在朝中拉帮结派,飞扬跋扈,为非作歹,因为朱元璋在等待一个机会。
9、诛杀
公元1380年,也就是洪武十三年,这一机会到来了。由于朱元璋对胡惟庸的纵容,使得胡惟庸更加狂妄,有历史记载,胡惟庸确实有谋反的实际行动。公元1380年的正月,胡惟庸邀请朱元璋到齐府邸观赏泉水,而在此之前,胡惟庸已经在其府邸内埋下伏兵,他计划抓住这次机会,杀掉朱元璋,夺取皇位。虽然这一记载在历史上是有争议的,因为我们知道,史册往往是由皇帝组织撰写的,朱元璋杀胡惟庸必须寻找一个理由,而最佳的理由就是胡惟庸谋反,朱元璋铲除他。但这些其实已经不重要了,因为1380年的正月,朱元璋诛杀了胡惟庸,将其满门抄斩,并且朱元璋还开创性的诛杀胡惟庸十族,而这第十族,是胡惟庸的朋友。虽然站在我们今天的角度来看的话,这有点滑稽,为什么连胡惟庸的朋友都要杀掉呢?其实仔细想一下,也是有道理的,胡惟庸在任丞相期间,其党羽十分众多,而不少正是胡惟庸的朋友,据历史记载,因胡惟庸案而牵连遭到诛杀的人数达到了20万余。
总结
朱元璋达到了他的目的,他利用了胡惟庸的愚蠢,帮他除掉了心中的大患,即丞相制。在朱元璋看来,这一存在于中国历史上千年之久的丞相制是多余的,这个天下是属于皇帝的,要丞相何用呢?虽然说丞相能够为皇帝分忧,但丞相也影响了皇权,甚至成为皇权最大的威胁者。在朱元璋看来,这一制度是完全可以废除的,废除这一制度后,天下大权才真正的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才是名副其实的真皇帝。朱元璋不明白,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为什么要与他人分享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朱元璋最终废除了丞相制,全国大小事务均由他一人来处理。谈到这里,或许细心的朋友就发现了,废除丞相制导致的必然结果就是皇帝处理朝政,将会十分忙碌,皇帝必须保持每天日理万机,才能够处理完全国大小事情,保证国家的安定。
废除了丞相制的朱元璋,虽然将天下大权掌握于手中,但同时也每天日理万机,忙得不可开交,但这些对他来说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他终于将所有的权力都握在了自己手中,而这是他一生的追求。但朱元璋忽略了一个重大的问题,那就是,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大统一的封建王朝以来,丞相这一制度便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千年,历代皇帝都竭尽全力打压丞相的权利,但始终没有人敢做出废除丞相制的决定,这都是有原因的,应当可以这么说,丞相制和封建制是配套的制度,封建制是不能够缺少丞相的,或许朱元璋通过自己的手段废除丞相制,并且,丞相的所有事物也都由自己来处理,但朱元璋忽略的是,他不能够保证他的子子孙孙都像他一样勤劳,而如果他的子子孙孙不能够像他一样勤劳的话,那么帝国的国家机器运行就会出现问题。
而事实上,朱元璋也并没有完全的废除丞相,他废除的只是丞相制这种制度实体。在他废除丞相制之后,其实在他的帝国之内,丞相依然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并且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形式存在,这种存在就是文官集团和太监。废除了丞相制,或许在朱元璋看来是他的一次辉煌成就,但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也成了他子孙后代诸多灾祸的根源。
参考文献:《明实录》《胡惟庸:“反臣”,还是“棋子”》《胡惟庸案与李善长死因新探》《朱元璋与“胡蓝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