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禹”你一起 · 相约汶川!

“禹”你一起 · 相约汶川!

一个民族一段传说

一个传说一段故事

滚滚岷江河畔

大禹治水的故事

在这片土地上

早已流传了千百年

今天,让我们走进禹的故乡

——汶川

一起聆听禹的故事吧

大禹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祖先,他的伟大精神,世世代代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史记·六国表》中记载“禹兴于西羌”。汉代《蜀王本纪》中记载:“禹本汶山郡广柔县人,生于石纽”。唐代《括地志》中说:“石纽山在汶川县治西七十三里”。《吴越春秋》记:“禹家于西羌,地名石纽”。《三国志秦宓传》记秦宓云:“禹生于石纽,今至汶山郡是也”。《华阳国志》亦云:“石纽,古汶山郡也。崇伯得有莘氏女,治水行天下,而生禹于石纽之刳儿坪”。北魏郦道元撰《水经注》:“广柔县石纽乡,禹所生也。”

在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发掘出的东汉景云碑,碑文记载了汶川是唯一降生神禹之地还提到为维护神禹的地位,后世禹部落九族的长老们来汶川会盟,在大禹出生地祭祀大禹,在石纽山追述大禹的功德勉励族人后嗣。也印证了大禹治水以及禹生于西羌汶川的历史。

相传,4000多年前的某一天,傍晚一声洪亮的婴儿啼哭声响彻山谷,汶川石纽山刳儿坪的美丽村落诞生了一个健康的男孩,他就是“禹”。

那时,还没有国家,只有大大小小的部落。许多地方经常洪水泛滥,淹没了庄稼,淹没了房屋,老百姓流离失所,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在大禹成人礼这天,令人恐惧的暴风雨再次来袭,各部落四处逃散,禹便跟随着父亲鲧的队伍,驮起重重的砂石,从此踏上了治水之路。

年复一年,鲧和禹治水的脚步从未停歇,但效果却不见好转。

岷江峡谷两岸又将遭遇严重的水患,父子俩在“堵”与“疏”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坚持“因势利导”的禹带领着自己的同伴们向低处挖凿出了条条河道,战胜了滔天的洪流,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治水英雄

远离了洪水的侵扰,岷江两岸暂时恢复了往日的宁静与祥和,禹也和心爱之人在族人的见证与祝福中喜结连理。然而,新婚仅仅四天,还来不及照顾妻子,便为了治水,到处奔波。

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没进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怀孕了,没进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婴儿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门外经过,听见哭声,也忍着真心没进去探望。

时光荏苒,转眼十三年过去,各地水患已被治理,禹也因治水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成为了深受天下人爱戴的夏禹王。

13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在治水过程中,秉持艰苦奋斗、因势利导、科学治水、以人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取得了治水的成功。

形成了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

禹的故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世代传承,虽然羌族人民没有文字,但有关于大禹的故事,都是靠着古老的羌民们口口相传,传延至今,那宝贵的大禹精神,更是在岷江河畔源远流长。

为了感念他的功绩,表达人们对大禹的尊崇,后代人们为他修庙筑殿,尊他为“夏禹王”。

并且在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汶川人民都会举办隆重的大禹华诞庆典活动,感激大禹千秋治水之功。

千百年来,大禹精神早已融入到汶川人乃至中国的人的精神血液之中,成为人们面对自然灾害迎难而上的坚强动力。

大禹精神,亘古至今

滋养着这方土地这方人

让我们一起相约汶川

探索西羌文化,感受大禹精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水患,民族,石纽,大禹,故事,汶川,人们,西羌,妻子,精神,岷江,汶山郡,石纽,石纽山,汶川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水患,民族,石纽,大禹,故事,汶川,人们,西羌,妻子,精神,岷江,汶山郡,石纽,石纽山,汶川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水患,民族,石纽,大禹,故事,汶川,人们,西羌,妻子,精神,岷江,汶山郡,石纽,石纽山,汶川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