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留给朱允炆的江山并不安稳,这个年轻的天子时刻面临来自藩王的威胁)
明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在臣子们的拥立下登基,是为建文帝。
(爷爷朱元璋足足册封了25个藩王!不少藩王实力雄厚,是当地的土皇帝)
尽管荣登大宝,享有四海,但年轻皇帝的脸上却充满了担忧。从洪武三年开始,他的爷爷朱元璋为了保证明王朝的长治久安,把他的叔叔们封为藩王并驻扎在帝国的边境和战略要地。作为当地的一把手,藩王们不但在封地设衙建府,而且还享有亲王护卫指挥使司,辖军三护卫等军事权,各个王爷们手头掌握的甲兵之士少者3000人,多者可以达到数万。而驻扎在北方的九位藩王(辽、宁、燕、谷、代、晋、秦、庆、肃)因为还肩负抵御蒙古的重任,所以麾下兵马尤多。佼佼者以燕王和宁王为首,燕王朱棣拥军十万,雄踞北疆,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他们在边塞筑城屯田、训将练兵,必要的时候亲上战场与元人交锋,多年来战功卓著,所以朱元璋对这哥俩十分看重,不但军中大将皆受其节制,甚至还给了他们小事自断,大事向朝廷汇报的特权。
(藩王权力过大一定会出乱子,汉和晋已经给后世提供了惨痛教训)
在儒生的教导下,从小建文帝就熟读史书,他很清楚藩王力量过于强大的后果(历史上的“八王之乱”、“七国之乱”都证明了宗室尾大不掉必定有野心家试图浑水摸鱼),但他的爷爷给了叔叔们太多的权力,他们都是土皇帝,仗着山高皇帝远在封地作威作福。朱元璋若在,藩王们不敢有所动作,现在皇帝是建文帝,一个二十几岁没有政治威望的青年,这些嚣张惯了的叔叔会把他放在眼里?很快朱允炆的忧虑就成了现实,建文元年,燕王朱棣派遣长史葛诚入朝奏事,朱允炆就问起了自己这个四叔的相关信息,葛诚把朱棣广蓄兵马,野心勃勃的事儿尽数告知,这就坚定了朱允炆削藩的决心。 这些藩王不除,国无宁日!
削藩有必要么?很有必要,不管这些王爷究竟想不想谋反,他们手上的军队就是对帝国的巨大威胁,削减他们的权力甚至限制人生自由,对帝国的平安运转只有好处。
(在齐泰和黄子澄的支持下,建文帝决定削藩,但手段实在太过粗暴)
但朱允炆犯了一个错误,按理说削藩应当是先拉拢弱者,争取苦寒之地藩王的支持,至少也要让他们保持中立。再加上都是老朱家自己人,叔叔侄子的还有啥不能好好解决?这样轻柔的处置手段最起码也能让其他藩王稍微安心,不会视削藩为洪水猛兽。但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迫不及待的宣布削藩,其手段之强硬,时间之迅速打得诸侯王们人仰马翻,不到一年时间内周王朱橚被流放,湘王朱柏畏罪阖家自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被废为庶人,岷王朱楩封地被没收,被流放到漳州受苦。
王爷们恐惧了,他们更愤怒了!面对朱允炆如此残忍而无情的手段,他们默默诅咒但又噤若寒蝉,生怕自己说错了话成了建文帝的下一个靶子,看来建文帝的削藩是要成功了?
(有野心,有兵权的朱棣在北平扯起反旗,宣称“靖难”)
这个时候朱棣站了出来,他不想被削藩,自己在北京有权有兵,品尝过了权力后谁愿意去当一头被皇帝圈养的猪崽呢?更何况朱棣本来就是个野心勃勃的人,平日里的一些所作所为未必不是为谋反做准备,眼看建文帝步步紧逼,刀子马上就要降临到自己脑袋上了,是默默忍受还是反抗?
管他呢,男子汉大丈夫,博就博了!
(清君侧,原本是为了防止皇帝被权臣架空,结果反而成了朱棣造反的理由)
于是朱棣在北京竖起了反叛朝廷的大旗,按理来说,燕王朱棣这样的行为是赤裸裸的谋反,没有任何的政治公信力,但这点您不用担心,又是老爹朱元璋给了朱棣神助攻。由于害怕日后有权臣篡权,朱元璋在分封诸子为王时就规定藩王们有清君侧、除奸臣的权力,也就是说同为老朱家人,如果有人敢在朝中架空天子,玩弄权术,藩王们共诛之!不仅如此,老朱还在《皇明祖训》白纸黑字为朱棣的作乱提供了书面依据,正无所谓“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巧了,齐泰、黄子澄就是奸臣!他们挟持君上,离间骨肉,废黜藩王,罪不可赦!现在本王要“清君侧,靖国难”。
但朱元璋给藩王们“清君侧”名义的同时,还规定要皇帝先召唤藩王,藩王才能起兵。在铲除奸臣后藩王五日内必须离京,不过后面这些内容被朱棣自动过滤了,有“靖难”这个名号即可!
用来应付权臣的手段反而成了儿子造反的凭证,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是该哭还是该笑?不过好歹皇帝都是老朱家人当,太祖您也算能瞑目了吧。
而朱允炆也品尝到削藩手段太过强硬所带来的苦果,诸侯王们要不就吃瓜看戏,要不就暗暗给朱棣鼓劲,等到朱棣半骗半抢的把宁王朱权的兵马拿到手,朝廷已经奈何不得实力大涨的朱棣了。尽管文官们在各种檄文、奏折中把朱棣喷得狗血淋头,声称他是乱臣贼子,但没有多少藩王跳出来为皇帝发声,大家都在看好戏。让你没事想着削藩,现在好了吧,老四被你给逼反了,看你怎么办!
(对比战斗经验丰富的朱棣,朱允炆实在是太年轻了,南京被攻破,朱允炆不知所踪)
同样拜朱元璋末年屠戮功臣所赐,到了建文帝一朝根本就没有拿得出手的武将来抵御朱棣大军。建文元年七月,朱棣在北平正式造反,短短三年时间内拿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从受害者摇身一变成了压迫者,而且手段比建文帝要阴狠得多)
不说朱棣如何志得意满,各地的藩王们可高兴坏了,为啥?朱允炆这个不识相的小子把自己作死了,老四可和我们一样都是受害者,同病相怜,现在他当了皇帝肯定会更照顾我们这些兄弟,这该死的削藩肯定能免了呀!王爷们想的倒是挺好,朱棣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说来也好笑,继承建文帝的遗志,继续削藩!
(朱棣内心独白:允炆啊,你就安心的去吧,你的遗志我会继承的!)
不说王爷们目瞪口呆,朱棣这一手也把我们秀得够呛,你自己就是因为反对削藩才谋反的,怎么当了皇帝以后还学朱允炆呢?其实很简单,抗议削藩的朱棣是藩王,削藩直接涉及到个人利益他当然要拼死反对,可现在的朱棣可是大明帝国皇帝,他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让帝国长治久安,而他自己就是起兵坐上皇帝之位,藩王对帝国的危害恐怕没有人比朱棣更了解,于是这些掌握军权的兄弟们同样成了朱棣的眼中钉。
(朱棣首先采用了怀柔的态度麻醉各位藩王)
藩还是要削的,怎么削就是一门艺术了,朱棣采用的方法是:步步为营,软硬兼施,温水煮青蛙。藩王们不能强逼硬削(自己就是最好例子,他当然不会再次给诸侯王们口实让他们造反),自己上位之初更需要得到兄弟们的支持,所以朱棣先是对诸王一通安抚,恢复了被建文帝削去王号的旧封,就连王爷们那些遭受牵连的部下也都得以复职。《明太宗实录》说:“文武官员军民人等连累致罪者,官复原职。已故者,文官优免其家差役,武官子孙承袭。民充军者,复还原籍为民;军发边远者,仍还原卫。”
除了官复原职,朱棣还对藩王们进行了慷慨的赏赐,比如对周王,一即位就赏赐钞21000锭,周王生日时又赐给他“通天犀带一,彩币三十匹,金香炉、盒各一,玉观音、金桐佛各一,钞八千锭,马四匹,羊十只,酒百瓶”。《万历野获编》里说他那时对藩王“倍加恩礼”,真如春天般温暖。
(朱权表示四哥你也太不要脸了,翻脸比翻书还要快啊!)
等到兄弟们放下心来之后就开始软刀子杀人了,朱棣一面假惺惺的以兄弟们安心养老的名义把他们的封地从边塞改为内地,比如说谷王的封地本来在河北,朱棣把他调往长沙,辽王从广宁前往湖北荆州,韩王从开原迁到平凉。当然了,最惨的就是宁王朱权,当年天下未定之时朱棣和他约定“中分天下”,可是朱棣继位后非但没有履行这个约定,反而把朱权从边关大宁迁往了偏僻的南昌,朱权心中愤怒又无计可施,只能乖乖去了南昌,从此整日歌舞相伴、书画自娱,一代强藩就这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王爷们迁走之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迅速由国家管理接受,所有边关都收归国家,边关的军队、守卫全都归朝廷统一分配,这样一来王爷们就没有了节制武将、军队的权力,失去了军权的藩王们自然也没有理由保留这么多护卫,于是朱棣又命令削减王爷们的护卫人数,由原来的三卫被削减为一卫,最少者甚至只有三四十个兵卒,其规模还不如一些豪族大户。代王、岷王、辽王和周王这几位最惨,护卫全部被削减,只能靠朝廷的人马保护,没了兵权的藩王对皇帝的威胁自然降到了最低点,这时候的他们还不是任朱棣随意拿捏?
(第一步:将藩王的封地迁往内地,第二步罗织借口削弱他们的权力)
早在对藩王们假意安抚时,朱棣就在他们身边密布眼线,严密侦测藩王们的一举一动。这些窝囊废绝大多数都劣迹斑斑,随便一扯就是一大通罪过,收拾他们自然轻松无比。比如说齐王朱榑偷偷豢养刺客,以私兵据守青州,结果被朱棣贬为庶人。谷王朱穗磔杀王府长史,招匿亡命,造战舰弓驽器械,意图不轨,难逃处罚,最终被关押至死。一番折腾下来,势力极大的藩王封国或废或削减封地,大伤元气,势力小的王爷们战战兢兢,夹着尾巴过日子。
(在朝廷的打压和限制下,藩王们成了只会喝酒享乐的窝囊废)
既然过日子,那就老实在王府里待着,地方上的军务和政务就轮不到你们来指手画脚,要想结交大臣,拉拢将领,发现了就抓!藩王们不能从事士农工商之类的行业,连出城郊游玩耍都要申请,经批准后才能出门,同时还要有人全程监控。藩王们悲哀的发现,在永乐一朝情况好像更糟糕了,他们被限制了人生自由,剥夺了从政、投军的权力,朝廷就像关老贼一样对他们严防死守,他们不过只是一些锦衣玉食的高级囚徒而已。一句话,作为特等废物由国家养起来,让你啥都不用操心,每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就行了!
于是,明王朝养猪的日子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