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在历史上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女皇。她政治手腕强硬,善于权谋,为实现权利巅峰不择手段。众多史书记载,武则天当政时,也有许多利于政事发展的革新政策。《大唐新语》所载:“则天初革命,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则天御洛城南门,亲自临试。”武则天执政,破格录用寒门子弟,对文化的兴盛尤其是唐诗的发展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这种影响在现代也可窥见一斑。
贞观二十三年,是唐朝历史上特殊的一年。这一年,唐太宗病重去世,留下众多妃嫔,包括跟了他十二年的武才人武媚娘。五品才人武媚娘被安排在了感业寺。感业寺是唐代禁苑内的皇家寺庙,武则天按照唐太宗的医嘱,在这里削发为尼。青灯古佛,晨钟暮鼓,这样的日子不到短短两年,武则天就重回皇宫。
原来唐高宗李治对这位才人早就痴心一片,在父亲病重时二人就已经有了感情。公元651年,唐高宗守孝期满,就迫不及待地接武则天进宫。这次的重新入宫是武则天命运的转折点,也即将揭开唐王朝崭新的命运。从才人到皇后,再到后来主宰唐王朝命运的女皇,是谁帮武则天坐上皇后之位?有一个人是关键人物,他深藏不露,李世民都看走眼了。
如果说武媚娘一生的前二十多年都是运气平平,那么从她重新入宫这一切就都改变了。导致武则天能重回皇宫除了高宗念念不忘的原因外,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推动。正在与萧淑妃争宠的王皇后希望利用武媚娘的得宠来打压萧淑妃。果不其然,武才人进宫后打压了萧淑妃的气焰,但同时也威胁了皇后的地位。
于是本来只是两虎相斗的局面变得更加复杂,只是谁也没有想到,武则天的野心可不只是登上皇后之位这么简单。武则天出身于一个以商人为本业的家庭,父亲通过早年经商资助李渊起兵而成为开国功臣。武则天的母亲则出身于隋朝皇室。武则天十二岁时父亲去世,孤儿寡母备受堂兄等人奚落,相信从这时起,武则天就萌生出一种刚强的心态。
两年后,她被唐太宗招进宫,成为他的才人,却并不十分受重视。直到今天这次的重新入宫,为她以后的政治生涯提供了重要机会。武则天的上位史可以说是一环套一环。因为深得唐高宗喜爱,又生下皇子,很快她便被封为“昭仪”。为了更进一步夺取皇后的位子,打击皇后的势力,她把还在襁褓中的小公主之死嫁祸给了皇后。在成功嫁祸之后,唐高宗大怒,有了废后重立的心思,但是却受到了一系列的阻拦。
看似以天子为最高的唐王朝,在某些决策上也得看元老大臣的面子。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在朝臣中成一派,对于废皇后这一决定连皇帝也不给面子。《资治通鉴》记载,高宗征询元老大臣的废后意见是得到遂良这样的回答:“皇后名家,先帝为陛下所娶。先帝临崩,执陛下手谓臣曰:‘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此陛下所闻,言犹在耳。皇后未闻有过,岂可轻废!”
元老们抛出照看皇后是先帝的愿望,高宗心有不甘却也无可奈何。只是这一问题也反映出另一个局面:看似皇权至高的唐王朝,权臣势力之大足以影响到皇帝的决策自由。武则天知道对于这些元老大臣,唯一能和他们抗衡的方法就是培养自己的班底。为了加强皇权,打击这些势力,李治与武则天不只是简单的夫妻关系,也是政治同盟。
公元655年,在武则天暗中培植势力成熟的时候,朝廷众臣接二连三上书废后重立。在众人的支持下,李治又动了立武则天为后的想法,可是元老大臣的反对,让他又犯了愁。正当他左右为难的时候,元老李勣说了一句话“这是陛下您自己的家事,又何必问别人呢!”这一句话对局势的扭转起了关键作用,为唐太宗信任的老臣也站在了武氏一方。
唐高宗听后终于下了决心,立下诏书立武则天为皇后。武则天的成功上位也意味着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的失势。褚遂良外贬,长孙无忌等反对立后的一干人等被削职免官,武氏这一仗获得了彻底的胜利。后面的事就是武后为了实现她最终的目的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参与政事,逐渐转移唐高宗的皇权,废唐中宗立李旦为帝,直至最后逼儿子让位,自此走上权利的巅峰,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历史上是唯一一个女皇帝,也是一个手腕强硬的政治阴谋家。直到武则天生命终结之时,她命人为自己树立一座无字碑,并恢复皇后的身份。武则天的这些举措,相信也是她最后也最真实的心理反映,尘埃落定,褒贬由人。
参考资料:
《大唐新语》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