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丝绸之路”是古代最重要的商贸通道,将古代世界的几大文明中心联系起来。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丝绸之路”可以算是等同于世界贸易。但鲜为人知的是,“丝绸之路”曾经间接导致了突厥汗国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
突厥兴起于阿尔泰山地区。大统十八年(552年),突厥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灭亡柔然汗国,成为最强大的草原政权。到了突厥第三代可汗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在位时期,突厥汗国的疆域东至辽海,西接咸海,南抵沙漠,北达北海,“丝绸之路”也被突厥汗国控制。
然而随着疆域的迅速扩大,如何治理如此广大的疆域就成为突厥汗国需要解决的问题。突厥汗国的解决方法是建立以大小可汗为中心的分封制——四面可汗。突厥汗国的最高统治者是中面大可汗,下设三个小可汗(东面可汗、西面可汗、北面可汗),分别统治汗国的各地。
因为突厥人信仰太阳,所以东面可汗(又称“第二可汗”)在三个小可汗中地位最高,被突厥贵族视为储君,而地位最低的小可汗是西面可汗。但东面可汗的封地基本上以渔猎部落为主,人口少并且贫穷。与之相比,西面可汗的封地是包括了“丝绸之路”,人口多并且富庶。
于是地位最低的西面可汗却是三个小可汗中的实力最强的,甚至能与地位最高的中面大可汗相抗衡。东面可汗实力弱而地位高,西面可汗实力强而地位低,这种实力与地位不相符的情况自然会引发矛盾。突厥汗国第四代大可汗佗钵可汗在晚年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正因如此,佗钵可汗临终前想把大可汗传给了自己的侄子大逻便,取消了东面可汗摄图的储君地位。结果摄图(沙钵略可汗)在佗钵可汗死后发动政变,拥立佗钵可汗之子庵逻为大可汗。但庵逻继位后不久就难以忍受摄图的控制和大逻便的威胁,将大可汗之位让给了摄图。
摄图继位后则将大逻便安置到了西部。本就不满的大逻便趁机向西面可汗玷厥(达头可汗)求助。达头可汗也想改变西面可汗实力与地位不相符的现状,自然支持大逻便。突厥汗国内部至此分为两部:一是以沙钵略可汗为首的东部,另一个是大逻便和达头可汗为首的西部。
得知消息的隋朝则支持大逻便和达头可汗,以此分化突厥汗国。感到威胁的沙钵略可汗派兵偷袭大逻便的牙帐。然而由于隋朝的干预,沙钵略可汗没能消灭大逻便,还被达头可汗击败。既然已经公开撕破脸,达头可汗脱离突厥汗国,突厥汗国至此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综合来讲,突厥汗国分裂的直接原因是沙钵略可汗、大逻便(阿波可汗)、达头可汗的内战,主要原因是西面可汗的实力与其地位不相符。而西面可汗的实力与地位不相符的主要原因是“丝绸之路”带来的大量利润,可以说“丝绸之路”间接导致了突厥汗国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