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同为开国之君的宋太祖赵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对待功臣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一样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轻松就解决了宋初功臣掌权威胁皇权的问题,而朱元璋却通过兴大狱残酷屠杀功臣来解决功臣功高震主的问题,同样是在开国时期,朱元璋为什么不借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和朱元璋面对开国元勋采取截然不同的处理方式,一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很快就说服了这些开国元勋自动交出兵权回家养老去了,另一个则是费尽心机搜罗罪名,兴起大狱几乎将开国功臣一网打尽。赵匡胤以怀柔而动人,朱元璋靠屠戮使人胆寒。可是为什么朱元璋不能学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而必须要通过这种充满血腥的方式来防止功臣做大威胁到皇权呢?愚以为有以下几点决定了朱元璋必须只能这么做:
淮西集团势大,利益盘根错节不可不除
赵匡胤能通过陈桥兵变顺利进入汴京夺取后周江山,靠的是他当后周都点检时,以他为核心形成的“义社十兄弟”,这些与赵匡胤结义的禁军将领,包括王审琦、石守信、韩重赟等人,这些人都在后来赵匡胤回军汴京,顺利取代后周建立宋朝发挥了重要作用,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也大都给予他们节度使的高位。
宋朝建立之初即发生了李筠及李重进叛乱事件,这使得赵匡胤开始加速收回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能够这么和谐的解决。主要还是在于武将集团还没有势大,且以“义社十兄弟”为核心的禁军将领没有什么太大的野心,对赵匡胤也足够效忠,在赵匡胤表示交出兵权后荣华富贵可尽情享受的承诺下,众人都诚惶诚恐乖乖交出兵权。
然而,朱元璋的情况显然要比赵匡胤复杂的多,他是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艰难的逐一消灭对手统一天下的,创业之艰难非赵匡胤能比。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大量与他一样淮西出身的文臣武将逐渐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关系盘根错节的集团,即著名的“淮西集团”。
淮西集团几乎包含了全部的明初功臣,人数达千人以上,包括徐达、常遇春、蓝玉、李善长、刘基、胡惟庸等牛逼人物,哪一个不是早年就跟随朱元璋出生入死打天下。淮西集团在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也是党争不断,刘基与胡惟庸互掐、蓝玉居功不法、胡惟庸阴谋造反,这些开国功臣功名权势都有,早已成为尾大不掉之势,再加上明初还没有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使得功臣在掌握朝政大权后多有异心,这对于一生都在致力于收回皇权,加强中央集权的朱元璋来说,显然是感到非常不安的。
但是由于淮西集团实在是过于庞大,而且朱元璋建国之初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如果效仿赵匡胤来一次杯酒释兵权,必然会打草惊蛇引发连锁反应。虽然“乱世用重典”,但朱元璋面对嚣张跋扈的功臣,盛世同样适用重典,借由自己培植起来的锦衣卫,搜集罪证,有针对性的打击那些大权在握的功臣,通过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几次大案,毫不留情的予以血腥清洗,几乎将明初功臣屠杀殆尽。通过这种简单暴力的方式,达到杀鸡儆猴的效果,终于使得皇权集于皇帝一人。
为太子太孙继承帝王扫清障碍
赵匡胤有一个能力不输于他的亲弟弟赵光义,而朱元璋,其接班人太子朱标,天性仁孝,性格仁慈宽厚,文人气质过重,朱元璋对皇长子给予很大期望,但是又怕自己百年之后这些功臣难以驾驭,因此只能以这种极端的方式为太子继承帝位扫清障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从陕西视察回来后不幸病倒,旋即去世。朱元璋晚年痛失太子,而太孙朱允炆同样跟他父亲一样性格柔弱斯文,这个一辈子为了能够使大明王朝国祚永存的皇帝,不得不在晚年再一次对仅存不多的开国功臣下手,这一次是直接对太子的舅丈凉国公蓝玉下手,又屠杀了两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