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代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会盟制度,政权之间的攻守转向

唐代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会盟制度,政权之间的攻守转向

唐代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会盟制度,政权之间的攻守转向

前言

唐王朝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开创了大一统王朝的鼎盛时代,而随着王朝的强大,其在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碰撞,进而产生了国家之间的冲突沟通问题,唐代统治者在经过历史和实践中,建立了一整套与周边少数政权解决双边危机的应急机制,这一时期的会盟制度就是其中的一种,而也在唐王朝近三百年的统治时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后世解决双边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唐王朝在与周边政权的交往中,不可避免的发生了数次危机,或通过军事手段,或通过和亲或通过会盟,都有效的化解了唐王朝的边疆危机。

隋唐末期,李渊从太原起兵之后,经过多年军事生涯终于降服四海,结束三百多年的南、北分裂,建立了统一的唐王朝。然而此时北方草原的确也迎来了一位雄心勃勃的雄鹰。分裂的突厥终于在颉利可汗的经营下归于统一,南边更有许多割据势力依附,而与他约为君臣关系的大唐终于进入了他的视野。颉利可汗不满足于做北方草原的可汗,他想要做天下的王,因此他开始虎视眈眈,时刻注视着新生的大唐政权,终于让他等到了时机。

李世民发动铁血玄武门之变后,顺利继承大唐王位,然而此刻内部刚刚经历短暂的乱局,统治根基尚不稳定,尽管如此大唐也时刻警惕着北方邻居的动向,可是大唐统治者仍然低估了突厥的野心。

唐太宗与群臣商议之后,他知道强力正面对决,稳住对方,争取援军到来或许还有一线生机,而逃亡在草原骑兵的马蹄下绝无一点胜算。因此,他一方面决定任用尉迟敬德统帅驻守长安的所有军伍前去抵挡,希望可以阻止突厥的步伐,让突觉知难而退,另一方面也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果然,突厥裹挟统一北方之际,来势汹汹,尽管尉迟敬德在和突厥的交锋中取得小胜,还是无法阻挡突厥大军的脚步,颉利可汗亲自率领大军直逼长安城外渭水河畔的便桥,双方隔渭水河畔展开对峙。

李唐王朝经此变故,终于意识到北方突厥的强悍势力,终于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经过短暂的休整之后,终于赢得了战机,发展国内经济,加强军事训练。相反图据内部却因为利益问题重现分裂,许多依附突厥的少数民族政权为了获得生存空间,纷纷交好大唐,而草原又突降雪灾,突厥势力受到严重打击,唐王朝综合考虑之后,终于抓住千载难逢的时机,任命李靖为大将军,经过三次交锋,一举击溃突厥势力,并俘获颉利可汗,大唐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太宗皇帝终于一雪前耻,消灭了东突厥汗国,确保了大唐王朝的边疆稳定,并将大唐领土拓展到贝加尔湖附近。

二、唐代中晚期的边疆危机,唐蕃之间的八次会盟背后的攻守转换

太宗时期,中原地区进入鼎盛,而西北高原出现了统一的政权吐蕃。7世纪初,吐蕃的统治者经历几次与大唐边军在西域的较量,且始终没有得到什么便宜,终于放弃了武力冲突的方案,转而不断向太宗皇帝求亲,经历几次拒绝之后,大唐也未能在军事上彻底击溃对方,于是便开启了唐与吐蕃的和亲友好的新局面。大唐先后派遣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去往高原与吐蕃赞普和亲,双方保持了二百多年的友好关系。

双方之间尽管在龙朔二年发生了大规模的边疆冲突,但最终还是归于平静,因此这一时期大唐与吐蕃维持的舅甥外交持久的延续下去。这一时期,双方为了维持友好关系,分别采取了和亲、互派使者、和盟的方式,其中景龙年间(707年)至建中四年(783年),大唐与吐蕃就发生了六次和盟,这其中或是议定双方边界或是继续延续双方友好关系而进行的会盟,而也有两次是为了停战息兵,双方会盟的地点或在大唐长安或在吐蕃境内。这六次会盟的结果总体上看都是大唐边疆势力强于吐蕃的时候,吐蕃最终都选择以和平的方式而结束。

大唐肃宗至德宗时期,国家经济大不如前,安史之乱的后遗症开始逐渐显现,大唐为了加强对边镇的控制,不得不将边疆的许多军伍充实国内,因此造成陇右、河西、西域等边疆地区只驻守少量的军伍,造成边疆空虚,而吐蕃趁势发动攻击,大唐虽然保证了边疆的基本稳定,但却在处于明显劣势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对西域和陇右的控制,因此吐蕃加强了对吐谷浑的军事打击。代宗时期,大唐方要解决安史遗患,吐蕃却趁机直驱长安,代宗皇帝出逃,不得已起复老将郭子仪方将吐蕃驱逐唐境,此后大唐愈发衰弱下去,而吐蕃虽然被驱逐,却始终不断发动骚扰战争,但总体上还算和平,而这一时期,吐蕃则在保持了军事优势的前提下,并最终夺去了大唐陇右、河西等大唐西北边疆地区,此时的吐蕃王朝发展至巅峰时期,双方的交战重心开始转向西域方向。

在此次会盟中,唐还是由于国内局势因素,不得不割让了被吐蕃占领的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与吐蕃和好,暂时维持边疆的稳定。不过吐蕃对合盟并无诚意。果然穆宗时期,吐蕃还是发动了主动挑衅,清水和盟还没过去四年,双方战事再起。穆总贞元三年,吐蕃就以和盟为借口,诱骗大唐前往平凉和盟。而大唐统治者德宗在明知对方有可能劫盟的情况下,以便要求和盟将领浑碱采取妥协的方式与对方谈判,可又警告浑碱吐蕃会劫盟。最终还是酿城浑碱逃跑,平凉之地被吐蕃杀掠洗劫财物并掳掠和盟军管而去的劫盟恶果。

790年,吐蕃终于逐步控制了西域,大唐则陷入越来越严重的藩镇割据,而无暇顾及边疆,只是与吐蕃维持了相对的安定,这一时期大唐由于国力和国内复杂的局势收缩了防线,基本上处于守势。而吐蕃则相反,出了东进还一度侵入到印度恒河流域。

宪宗时期,先后几次在于吐蕃的交手中大破吐蕃的进攻,宣宗时期,大唐获得了难得的优势,击溃了吐蕃的侵扰,收复了被吐蕃侵占的部分大唐疆土,陇右和河西重归大唐怀抱。而吐蕃的由于不断侵入,促使它先后与许多国家处于军事冲突状态,尽管吐蕃消灭了回纥的大部分势力,但自己也因常年征战,耗尽了国力,从此也走向衰落。大唐自穆总之后虽然藩镇割据祸乱曾出现消灭的机会,但大唐最终还是种种际遇错失良机,终于经历了短暂的回光返照,与高原雄鹰一起走向了历史的终结。他们之间的纠缠也在这一时刻终于得到了解脱,可以在一定意义上说称的上同生共死了。

大唐在中国历史上称得上典型的中原王朝的统治特点,开国之后的威武霸气,威震边疆,统御四野,在边疆的军事威慑总会以出其不意的军事横扫同时期的争锋对手,无论是颉利可汗还是松赞干布,都在太宗皇帝手中折戟沉沙。经历盛世之后的大唐,开启了一代不如一代的宿命,这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历史规律,突厥终于迎来了辉煌的春天,而大唐则罕见的失去了对边疆的控制,开始处于被动地位,晚期时候,尽管边疆危机和大汉时期一样,会由于潜在对手自身的因素,而保持边疆的稳定,但自身衰落的趋势已不可改变。

唐代在统御中国的三百年时间里,先后和突厥、吐蕃、南诏等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为了维持双边关系,开启了和盟之路,而历次和盟的背景和最终结果也是大相径庭,这其中正反映了大唐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在彼此接触和融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摩擦,然而摩擦之后的结果却也正是双方攻守势力之间的转换所主要决定的,反映了彼此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然而却没想到互相之间竟成了共同陨落的宿命,而这也不足为怪,正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之势也,大唐之后短暂的分裂局面之后,中原也在赵宋王朝的努力下造就了登峰造极与富甲天下的中国。

参考文献《新唐书》《资治通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攻守,大唐,草原,政权,少数民族,制度,周边,突厥,王朝,渭水之盟,观点评论,大唐,突厥,边疆,李唐,会盟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攻守,大唐,草原,政权,少数民族,制度,周边,突厥,王朝,渭水之盟,观点评论,大唐,突厥,边疆,李唐,会盟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攻守,大唐,草原,政权,少数民族,制度,周边,突厥,王朝,渭水之盟,观点评论,大唐,突厥,边疆,李唐,会盟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