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大明王朝“三杨内阁”中的最后一位——杨溥

大明王朝“三杨内阁”中的最后一位——杨溥

今天,将要登场的大明第六位内阁首辅,名叫杨溥,也就是“三杨”中的最后一位。正是在他和杨荣、杨士奇的合力辅佐下,开启了明朝的“仁宣之治”,打造出了有明一朝最鼎盛的时期。据《明史》记载:

明称贤相,必首三杨。

杨溥(1372年——1446年),字弘济,湖北石首人。他与杨荣的交集非常多,两人是建文帝初期的同年进士,还一同被授予了编修之职,一同在此排队熬资历,也都成为了大明朝的肱股之臣。

两人虽然经历相似,却个人性格却截然不同。杨荣比较事故,也极其圆滑,非常识事务,本是建文帝的宠臣,但在靖难之役后却立即归顺了朱棣,明显缺乏一种应有的气节。

杨溥在成祖即位后,虽然没有坚决予以反对,但也没有立即巴结趋附,继续过着自己平淡的生活。只是,成祖朱棣为了迅速稳定朝局,才不得不重新起用一些官声和名声都不错的官员,比如杨溥。

在此背景下,杨溥被朝廷任命为太子朱高炽的洗马,算是正式成为了太子的属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杨溥逐渐成为了太子朱高炽的嫡系。

自然,他在“夺嫡之争”中坚定的维护太子朱高炽,坚定的反对汉王朱高煦,成为了汉王朱高煦的眼中钉,也成为了朱家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永乐十二年,明成祖北征元蒙班师回京,负责留守监国的太子朱高炽竟然迎驾稍迟,触怒了成祖皇帝。于是,随军出征的朱高煦乘机发难,在朱棣面前诋毁太子“为子不孝和为臣不忠”。

成祖当面斥责太子朱高炽,余怒未消之下还将太子的属臣全部问罪下狱。当时,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已经是岌岌可危,在这种形势下,他竟不能保全自己的属下。

就这样,杨溥开始了自己的牢狱之灾,受尽苦楚。本以为,成祖在气消之后会从轻开释他们,毕竟谁都清楚这些人都是无辜的。

不过,成祖朱棣为了安抚汉王,为了在夺嫡之争中寻求平衡,竟然一直关押着太子的属臣。尤其是,当时反对汉王最坚决的杨溥,俨然成为了他们父子之间斗争和博弈的筹码。

而杨溥最被人称道之处,就是他那种绝不放弃的精神。即便在暗无天日的牢狱中,他也不曾绝望过,不曾动摇过对太子的支持。这个牢狱的过程竟然长达十年之久,直到太子朱高炽登基即位后才将其释放。

成祖第五次御驾亲征元蒙残余,在班师回朝途中病逝于榆木川。已经如履薄冰二十年的太子朱高炽终于熬出了头,成功的登基称帝,史称明仁宗。

仁宗立即开始纠错,对于靖难之役和夺嫡之争期间的一系列案件都从轻处罚。而杨溥为了自己得罪汉王以至于入狱的前后经过,他是心知肚明的,现在终于可以报恩了!

仁宗不仅释放杨溥,还授其翰林学士之职。他设立了弘文阁这个务虚机构以供决策前咨询,任命杨溥掌管阁事。甚至于,朱高炽还特准杨溥可以越过内阁奏事,对他的信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但有一点需要申明,仁宗虽然感念杨溥的忠直,感念他为自己遭受的十年牢狱,不断提拔杨溥。而且,朱高炽曾经盛赞杨溥:

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

笔者个人却窃自认为,仁宗似乎并不是十分了解杨溥,了解杨溥的真实能力。或许在他看来,杨溥只是一介儒生,只能从事务虚的咨询工作,对于具体务实工作并没有太多涉足,也没有入阁为辅。

好在,仁宗在位时间不足一年,他的儿子朱瞻基倒是非常欣赏杨溥。宣宗即位后,罢黜了弘文阁这个务虚机构,杨溥同时被召入内阁,成为了大明王朝的一名阁臣。

自此开始,杨溥正式与杨士奇和杨荣等人一同处理朝政,开启了“三杨辅政”时期。

明宣德十年,年轻的宣宗皇帝朱瞻基驾崩后,遗命三杨继续辅佐新帝。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在三杨的辅保下随即登基,史称明英宗。

在英宗登基的前几年,前朝有“三杨”负责,后朝有太皇太后撑腰,娃娃皇帝自然玩儿不出什么花招来。于是,整个大明王朝显得有条不紊,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盛世。

随着明英宗的长大,随着“三杨”的老迈,随着太皇太后的过世,明朝政局的平衡被打破了。在朱祁镇的身边,出现了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那就是宦官集团。尤其是,一个名叫王振的太监,越来越得到明英宗的信任。

毕竟,比起前朝的那些个老头子,比起后朝的那个老太太,明英宗更喜欢王振这样的太监。这些太监既会讨人开心,又会嘘寒问暖,最重要的一点,他们一点儿都不啰嗦。

1440年,内阁中的前任首辅杨荣过世。1444年,内阁中的现任首辅杨士奇也去世。就这样,所谓的“三杨”已经去其二,只剩下了杨溥一人。

当时的内阁中,尚有马愉和高谷等人,但他们都是后进的阁员,自身的名望和能力尚不足。于是,已经老迈的首辅杨溥尽管已经力不从心,但也只得苦苦支撑着大明的朝政。

面对宦官集团的崛起,面对王振的咄咄逼人,晚年的杨溥可谓是孤立无援,独木难支,他是多么怀念当年与自己并肩作战的杨荣和杨士奇,多么怀念曾经的三杨内阁。

越来越不遭明英宗喜欢的杨溥,眼见情势如此,只得多次向朱祁镇递交辞呈,希望能够告老还乡。直到1446年,积劳成疾的杨溥在首辅任上过世,享年七十五岁。

明英宗闻讯,尽管内心窃喜,终于不用再听这个老头子唠叨了,但还是特旨辍朝一日以示哀悼。之后,追赠杨溥为左柱国,加太师衔,谥号“文定” ,御赐其归葬故乡。

通常情况下,大明的历任首辅在退下来之前,都会推荐和培养继任的首辅人选。只有杨溥是个例外,他并没有留下任何的遗言,甚至是建议给明英宗。或许,这是杨溥的性格使然吧。

后世通常认为,杨溥有担当,有原则,不过似乎显得太过文弱,缺乏一种魄力和胆气,更缺乏一种豪横。他面对宦官集团的不断崛起和一再挑衅,总是处于一种守势的状态,从来没有主动出击过,越来越助长了王振的嚣张气焰。

杨溥死后,大明内阁中再也没有了可以制约王振的人。在明英宗的默许下,这个野心勃勃的太监终于成为贻害后世的一代权阉,终于捅出了天大的篓子,引发了土木堡之变,还差点儿葬送了大明朝的江山社稷。

1449年,在杨溥过世仅仅三年后,太监王振就怂恿明英宗御驾北征,还美其名曰要效仿成祖皇帝,誓言彻底剿灭鞑靼部。

结果,明英宗的五十万人马出师不利,只得班师回朝。在归途中,王振擅自更改路线,在土木堡被追上来的蒙古军包围,遭遇了大明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惨败,史称“土木堡之变”。

此次劫难之后,对明朝的打击是伤筋动骨的,彻底结束了之前历代朱皇帝打造出的鼎盛局面,开始一步步走起了败落和下坡路。

纵观杨溥的一生,他在四十二岁时入狱,在五十二岁时出狱,在五十三岁时进入内阁,在六十五岁时加封太子少保和武英殿大学士,在七十五岁时任上病逝。

很明显,杨溥在前五十二年几乎一事无成,自己人生的所有成就都集中在了后二十年。据《明史》记载:

溥质直廉静,无城府。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

简单来说,杨溥为人谦虚,为官清廉,为臣谨慎,虚怀若谷和与人无争。正是他的这种性格和特点,成就了三杨内阁最后的辉煌。

不过,杨溥最被后世的诟病之处,就在于他的过度妥协退让,一步步造成了宦官集团的崛起,极大地危害了明朝的稳定和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杨溥,成为了,三杨,内阁,杨荣,成祖,大明,王朝,太子,观点评论,朱高炽,杨溥,杨荣,王振,明英宗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杨溥,成为了,三杨,内阁,杨荣,成祖,大明,王朝,太子,观点评论,朱高炽,杨溥,杨荣,王振,明英宗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杨溥,成为了,三杨,内阁,杨荣,成祖,大明,王朝,太子,观点评论,朱高炽,杨溥,杨荣,王振,明英宗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