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康熙王朝》中,周培公、姚启圣、李光地三人是“高大上”的治世能臣,可影视剧与史实终究是有出入的。当了解完历史上真正的他们,不禁要引用邓超的那句名言:“这就是改编与史实的参差。”
先来说说第一个出场的周培公,他在《康熙王朝》里面堪称是一个完人,双商超高,学富五车,有经天纬地之才。
他明明可以凭借“帝师”伍次友的推荐信直接越过龙门,却偏偏要靠自己的实力求取功名;虽然是一介书生,却能在国家危难之时持剑挥斥方遒,只身劝服叛军王辅臣,平定九州;被贬盛京十几年却毫无怨言,死前仍然为大清殚精竭虑,向康熙帝献上了最完整的大清地图《皇與全图》。
然而在现实中,周培公的形象可就没有这么高大上了。他自幼父母双亡,无法谋生的他就跑到州县衙门去当了个小差役。他也没有参加过科举考试,而是靠着依附权贵,谋得了一个到内阁去端茶倒水的差事。
唯一与历史相同的,大概就是他的确劝降了叛军王辅臣。三藩之乱时,大将军图海出兵征讨王辅臣,周培公的官宦之路就是在这里发生了转折,他向图海献上了谋夺平凉的计策,也得以被聘为幕僚。
当时周培公有几个同乡在王辅臣手下任职,从他们的口中得知,原来王辅臣本人也在左右摇摆,拿不定主意。周培公看准这是个谋得之位的好机会,所以主动请缨,表示自己有能力可以劝降王辅臣。之后,看到周培公献上奇计的康熙帝亲自召见了他,委以重任,让他负责招降事宜。随后周培公与王辅臣几次会晤,王辅臣终于献上平凉名册接受招安。
办成这样一件大事,周培公只要求一个赏赐:请康熙帝嘉奖殉节的母亲。康熙不仅亲自为他母亲撰写了祭文,还追封了他的父母亲,赐予死后殊荣。周培公也升职去了山东,但是因为和当地的兵官相处不来,干脆辞职回家了。
后来,赋闲在家的周培公听说噶尔丹反清,再次主动请缨戍边,在守卫大清边境11年之后因病去世。
再来说姚启圣,电视剧中他性情耿直,敢于直言不讳,屡屡遭到贬斥,还是周培公大力推荐才得以重用,成为福建总督,收复台湾。
但在真实历史中,他的功绩比电视剧中的还要大,也更为传奇。曾经因为被通州土豪欺辱,就花掉全部家当买了通州知府的官,把土豪打死之后就辞官离去了。康熙十三年,福建发生叛乱,姚启圣带着儿子投入康亲王麾下参与平叛,完全收复漳州和泉州,后被封为福建总督。
在福建总督的任上,姚启圣先后收复和、漳平二县,金门和厦门,被授予骑都尉爵位。59岁时又帮助施琅收复台湾,不久后病死在了福州,结束了自己传奇而辉煌的一生。
再来说说李光地,刚出场的时候他明明是个正直书生,后期经过官场这个大染缸的洗礼,却变成一个卑鄙圆滑的官僚,最后被贬出京。现实中,李光地的结局是三个人中最好的,他一直被康熙委以重任,是真正的心腹知己。
相传李光地是江王李元祥的后人,出生于福建,年仅28岁的时候就高中二甲第二名,担任翰林院编修一职。三藩之乱,李光地回家省亲,多次拒绝郑锦和耿精忠的招安,还给康亲王输送情报,保持了忠臣的名节。后因在平定台湾中屡建奇功,被任命为内阁学士。
此后李光地的仕途还算顺利,虽然也曾经遭到贬斥,但还是深受康熙帝的信赖,被授予文渊阁大学士,入阁为相。已是花甲之年的李光地多次请求辞官回家养老,但是康熙皇帝都以“眷恋老臣”的理由给拒绝了,足可见对其有多倚重。后来在千叟宴上,李光地再次跪地祈求,康熙这才答应他回家办公。
康熙五十五年,李光地病逝于家中,康熙痛失左膀右臂,派恒亲王允祺亲自前往吊唁,赐谥号“文贞”。雍正年间,李光地又被追封为太子太傅,进入贤良祠受世代供奉。无论是生前身后,李光地都受到了无上荣宠。
总的来看,这三个人的真实结局都得以善终,病逝在自己任上。三人都受到过康熙皇帝的赏识重用,为守护大清王朝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相比较而言,李光地的结局最好,官拜宰相,还被赐予了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