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天启皇帝朱由校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那就是一个身体不是很好的木匠。因为干木匠活太用心,最后把自己给累死了。
据说当时治理国家的一直都是大太监魏忠贤,那么这是真相吗?有这么一段天启质问袁崇焕的六个问题,似乎表明天启皇帝不是个孬种。从这六个质问当中,我们看得出天启皇帝有自己的特殊主张,而且思想成熟程度,比袁崇焕更高。
01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
天启6年的时候,袁崇焕为了继续执掌军队,曾经依附于魏忠贤。所以这个时候他对魏忠贤,那是拍了不少马屁的。
六年春正月戊午,修《三朝要典》。丁卯,大清兵围宁远,总兵官满桂、宁前道参政袁崇焕固守。己巳,围解。二月乙亥,袁崇焕为佥都御史,专理军务,仍驻宁远。戊戌,以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奏,逮前应天巡抚周起元,吏部主事周顺昌,左都御史高攀龙,谕德缪昌期,御史李应升、周宗建、黄尊素。---《明史》
可是在拍马屁的时候,袁崇焕似乎有些过分夸大了些。他向天启皇帝拍胸脯保证,只要他在关外实行屯田政策,再修筑城墙,保证后金的人马会乖乖投降。
这马屁拍下来以后,天启皇帝可就安耐不住了。按理说袁崇焕所说的话,那是好消息。无疑对大明来说太重要了。可是天启皇帝并没有那么乐观,他一连提出了六个问题质问袁崇焕,看看他肚子里到底有没有货。
这里提到的使得军民之间,不会互相伤害。其实就是一个比较客观的问题,天启皇帝希望袁崇焕给出的答案,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处理好关外军民之间的关系问题。如果在关外修城,势必要影响当地百姓的生活问题。而且又要在关外屯田,占据的是百姓的良田还是自己开垦荒田?这些都是比较客观的问题。按照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才能使得农业生产和战斗力提升之间,得到一个平衡关系。屯田制度一般都是在某一个阶段的和平时期,才会进行。因为这段时间不打仗,士兵们如果都让国家来养活,国家负担太沉重。而且士兵不打仗的时候,操练时间也相对缩短。所以屯田成了很好的办法,只不过天启那个时候是战时,后金军队随时都有可能打进来。这个时候在关外屯田的话,是不是会影响到士兵的操练时间?如果士兵操练水平得不到提升,打仗的时候战败了,岂不是得不偿失?
02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
天启皇帝还质问袁崇焕,他希望知道袁崇焕到底有什么排兵演练的办法,使得农忙和农闲的时候,都能够有充足的军事力量保证关外的安全。
这个问题非常尖锐,因为农闲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粮食还在生长当中,士兵们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去管理农田。
所以士兵在这个时候可以得到充足的训练,能够上战场的士兵也是最多的时候。这个时候明朝是不用担心关外问题的。可怕的是农忙的时候,那么多粮食需要收获,这可不是一两天一两百个人就能解决的。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的投入。如果这在这个时候,后金的人马打来了,你袁崇焕是不是真的还有办法去解决?如果没有很好的排兵布阵的演练方法,天启似乎会对这件事比较迟疑。天启皇帝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袁崇焕你该做怎样的替换工作,使得军队里的士兵都能够参与到务农的事务当中来呢?
屯田不是一两个士兵的事情,而是整个军队的大事。按照道理来说,身在关外的士兵都要参与到农业生产之中来。
可是又不能一窝蜂全都去种麦子,整个粮食的生产过程是比较繁杂的。需要翻地、播种、浇水、除虫、收割、去壳、装袋、运输等等一系列过程。
夏四月丁酉,下前侍郎王之寀镇抚司狱,死狱中。五月己巳,监生陆万龄请建魏忠贤生祠于太学旁,祀礼如孔子,许之。丙子,大清兵围锦州。癸巳,攻宁远。六月庚子,锦州围解。秋七月乙丑朔,帝不豫。丙寅,罢袁崇焕。---《明史》
这些过程都需要派遣士兵前去完成,那么这些士兵该怎么轮流去做这些事情,才能保证关外的士兵,都能够参与进来呢?
这是天启皇帝在考验袁崇焕是否有把控全局的能力。如果连关外士兵屯田的方针都拿不出来,那就更加别指望他能够实行好这一制度了。
03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
天启皇帝的问题并没有结束,他希望知道,袁崇焕可以做怎样的划分,可以限制战争的范围。这里的理解可以有多种多样,在我看来,天启皇帝是想知道,袁崇焕对屯田和边防是如何划分的。
如果后金军队能够直接将屯田的范围,纳入战争范围,那么屯田在很大程度上可就失败了,甚至是在为对手在做嫁衣裳。所以划分好屯田区和作战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也就是说,前线作战的划分,什么地方是底线。敌人绝对不能冲破这层底线,否则屯田的成果将付之一炬。在粮食到了收成的时候,袁崇焕又该怎么安置粮仓位置和实行粮食管理的办法,使得这些粮食,不会走漏到对手那边,以此资助对手呢?这个问题其实问道了袁崇焕的心眼里,在后期我们会发现,袁崇焕的一项罪名里,就有资助对手粮食的罪名。
先是,八月中,我太祖高皇帝晏驾,崇焕遣使吊,且以觇虚实。我太宗文皇帝遣使报之,崇焕欲议和,以书附使者还报。我大清兵将讨朝鲜,欲因此阻其兵,得一意南下。七年正月,再遣使答之,遂大兴兵渡鸭绿江南讨。朝议以崇焕、之臣不相能,召之臣还,罢经略不设,以关内外尽属崇焕,与镇守中官应坤、用并便宜从事。崇焕锐意恢复,乃乘大军之出,遣将缮锦州、中左、大凌三城,而再使使持书议和。---《明史》
当时袁崇焕将粮食卖给了蒙古人,蒙古人转而又卖给了后金。所以这相当于是资助了对手。为此袁崇焕的政敌们,以此将袁崇焕彻底打垮。
而这个时候天启所提的问题,十分实在,如果袁崇焕真的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解决屯粮的问题,那这些粮食可能会成为关外的隐患所在。
总结:既然天启皇帝那么牛?他为什么还救不了明朝?
按照这一回复来看,天启皇帝哪里是一个荒唐的皇帝呢?这六条实实在在的质问,将屯田修成可能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提了出来。
如果袁崇焕没有相应的解决办法,那么就说明袁崇焕没有去关外带兵的能力,至少在没有充分准备的前提下,就开始吹牛,是个不脚踏实地的人。
天启皇帝希望袁崇焕能够脚踏实地地好好考虑好这些问题以后,再想其他的事情。从这儿可以看得出,天启皇帝看不上袁崇焕。
那么天启皇帝怎么就救不了明朝呢?因为天启皇帝只能看得到问题,却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所谓纸上谈兵,其实就是这个道理。我知道你这件事这么做肯定不对,但是我也没有好办法去处理。
不要随意夸大一个人,也不要随意贬谪一个人。这个人在历史上之所以是这么个形象,必然是有原因的。有过分推崇的,有故意抹黑的,我们需要结合现实去看待这些人的特性才对。
参考资料:《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