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为什么分封制的周朝享国八百年,而郡县制朝代却都不超过400多年?

为什么分封制的周朝享国八百年,而郡县制朝代却都不超过400多年?

周朝建立于公元前1046年,灭亡于公元前256年,前后享国接近800年,在我们已知的朝代当中是最为长寿的朝代,没有之一。同时,周朝实行的是封建诸侯的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室和功臣集团拱卫王畿,这才有了后来东周时期的天下大乱,天下的诸侯互相攻伐和征战,从而形成了春秋战国时代。

正是由于周朝的分封制导致的春秋战国,使得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对于究竟是实行分封制还是实行秦国已经实践过的郡县制有些举棋不定。为此,秦始皇专门召开了会议来讨论这个问题。当时秦国的群臣大部分都是支持分封制的,连丞相也认为秦始皇应该把自己的子嗣分封出去,让秦朝天下万万年的传下去。但是,李斯说:

“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

李斯则是完全反对分封制的,他认为即使分封皇帝的子孙,数年之后他们也会像仇人一样互相残杀,所以他强力支持实行郡县制。而秦始皇在李斯发话之后,也终于下定了决定,他要支持郡县制,不能让国家的土地再一次流入不同的诸侯的私人手中,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天下的永远安定,老百姓不再经受反反复复的战乱。所以秦始皇一锤定音: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从此,对于分封制和郡县制利弊基本形成了历史定论:即郡县制要优于分封制。但是事实却似乎并不是如此的,譬如开创郡县制的秦朝,实施了先进的郡县制居然不到20年就灭亡了。即使是秦朝具有特殊性,后来的朝代照样不能说明郡县制优于分封制,因为在后来2000年的郡县制历史当中,居然没有一个朝代超过400多年的!

郡县制寿命最长的朝代,应该是汉朝了。汉朝建立于公元前202年,灭亡于公元220年。而且,汉朝其实是郡县制和分封制并行的一个朝代。最为关键的是,之所以西汉灭亡之后光武帝能够建立东汉,至关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汉朝实行了分封制。刘秀正是前面分封出去的诸侯的后代。

甚至于连后面的蜀汉政权,也是得益于分封制,因为刘备正是中山靖王之后。倘若汉朝没有推行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的制度,那么东汉就不会有,后来的蜀汉也不会有。所以我们这样一对比,发现一个问题:似乎郡县制的推行让中国王朝的平均寿命大大的缩短。这难道能证明郡县制优越于分封制吗?

另外,周朝还不算个例。周朝之前的夏朝和商朝也是实行了分封制的,只是在分封的细节上面没有周朝做得那么详细而已。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70年,灭亡于公元前1600年,也有470年的国运,比汉朝还长;至于商朝,建立于公元前1600年,灭亡于公元前1046年,存在了近600年,也没有郡县制朝代可以与之匹敌。

那么郡县制比封建制的优势究竟在于何处?又是为什么造成郡县制的朝代国运普遍性的比不上分封制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首先看一看秦始皇选择郡县制的初衷。他为的就是“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也就是说秦始皇之所以设立郡县制,主要是害怕分封制常年的诸侯征战给老百姓带来太多的灾难。就这一点儿来说,郡县制和分封制比起来还不算是太差。因为分封制之下的朝代,大多经常内乱,时局动荡不安。比如夏朝,期间就出现了“太康失国”,商朝600年更是不停的迁都,不停的打仗,周朝到了东周基本也就分崩离析了。

反观郡县制当中,除了改朝换代之际,国家基本能够维持相对的稳定,这才有了休养生息的文景之治,有了开皇之治,有了仁宣之治。这些盛世使得中土的人民得以更大规模的生息和繁衍,从这一点儿来说,郡县制确实相对分封制有一定的优势。至于为什么郡县制会造成朝代国运的短暂呢?

分封制之下,每个皇帝或者天子都得担心自己得兄弟趁自己不认真得时候抢自己得天下,而分封制之下得老百姓也得时时刻刻准备着迎接内部或者外部得战争。紧张的氛围,常年得战争,使得他们得到了更大的锻炼,因此也更有韧性。尤其是被分封出去的王族,可以有更多机会体验民间疾苦,因此也更容易励精图治,比如光武帝、刘备。

不知道读者朋友们怎么认为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因为,郡县制,秦始皇,诸侯,天下,汉朝,朝代,公元前,李斯,周朝,观点评论,郡县制,分封制,秦始皇,朝代,郡县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因为,郡县制,秦始皇,诸侯,天下,汉朝,朝代,公元前,李斯,周朝,观点评论,郡县制,分封制,秦始皇,朝代,郡县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因为,郡县制,秦始皇,诸侯,天下,汉朝,朝代,公元前,李斯,周朝,观点评论,郡县制,分封制,秦始皇,朝代,郡县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