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只有三镇兵马,唐玄宗为何还被逼得狼狈不堪?

安史之乱时,安禄山只有三镇兵马,唐玄宗为何还被逼得狼狈不堪?

“三男邺铖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以寥寥数语,描尽安史之乱时百景,诉尽安史之乱民声苦难,表尽自我内心无尽悲痛,痛诉因战争而征兵的无奈及斥责其征兵方式的粗暴。

在我国滚滚历史长河中,一个历史王朝兴起意味着另一个王朝的衰败,可能只是一场小小的战争就会导致一个王朝灭亡,例如明朝的土木堡之变,北宋的靖康之耻,唐代的安史之乱,一场场触目惊心的战争,向世人讲述历史王朝的动荡,守护之不易,唐朝诗人王昌龄的一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将自己渴望失地收复,为国尽忠的壮志酬怀表达的淋漓尽致,惹人敬服。

唐朝,自公元六一八年由李渊建立于长安,历经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等帝王,抵达唐朝盛世,而当唐朝传承至唐玄宗李隆基手里之时,以其包罗万象的政策,造就前所未有的中外交流盛况。既丰富唐朝的经济文化成果,又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造就历史上著名的“开元盛世”。

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这个如此强大的王朝,在一场战役中猝不及防动荡,甚至危及整个王朝,连这个盛世的主人都不得不仓皇逃窜,而这场战役更是将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逼得自尽于马嵬坡,而这场战役就是知名的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向长安进攻,在四面楚歌的逼迫下,唐玄宗惊慌失措,率领着长安余下的军队开始向西蜀逃亡。在这场战役之中,发起战争的主人公安禄山仅仅只有三镇兵马,唐玄宗为何还被逼得狼狈不堪?这场知名的“安史之乱”将唐朝一分为二,前者盛后者衰。

而人们熟知的盛唐,是国富民强,国泰民安,是以盛唐施行的兵役制度为府兵制,即兵农连系,此兵役制度的特点一是在发生战争时能保证足够的兵力,二是分散的兵力不能轻易形成集团以威胁皇权,而这个源于中亚和中原地区的兵役制度,在时光流转中伴随着北方军户资源的流逝显露出弊端。

因此,唐朝开始施行募兵制,此兵役制度的优点则是扩大军队的战斗力,在募兵制度下,优质的兵源舍去府兵制下的农民而更多招募突厥人。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此时处于偏远地区的节度使安禄山,不受长安军令的限制招收外族军人,组成自己的武力源泉。而对于这些外族人而言,对于将军的认可胜于皇帝。是以,坐拥三镇的安禄山,拥有较长安军队战斗力更强,忠诚度更高的军队,叛乱成功可能性奇高。

实际上,在安禄山谋划一切之时,朝廷之中就有大臣提醒唐玄宗提防安禄山,也许是对自己的统治本事过于自信,亦或许是对军队里将士们忠诚度的高度认可,是以,唐玄宗沉醉于自我编制的美梦里,不愿醒,只道一朝叛兵现,贵妃陨,唐玄宗才幡然醒悟,可奈何盛唐太平已久,兵力羸弱,一时间战局呈现一边倒的趋势,唐玄宗不得不仓皇逃蹿。

面对来势汹汹的叛军,唐玄宗部下决定以潼关的地势作持久战拖住敌人,守住长安,只待敌方弹尽粮绝一日,便是我方反击之时。奈何面对按兵不动的部下,唐玄宗作为帝王多疑的通病开始表现,此时他开始怀疑自己的部下,他将守将无情斩杀,换上已满头白发的哥舒翰,面对如此艰险局面,哥舒翰亦认为继续坚守下去胜算更大,可急于求成的唐玄宗哪里听得进去,博然大怒的他以强硬态度将这位老将逼上战场。

适时,万人战,千人归,潼关失守,唐玄宗一个错误的判断促使一场战争的失败,落得四处逃命的下场。大唐几世的荣耀,随着长安落入安禄山的掌中开始衰落,唐玄宗曾一手打造的盛世,伴随着一次错信而将一切努力付诸东流,虽此抗战历经八年而获得胜利,奈何经过八年的摧残,唐朝这盛世也燃尽最后的灯芯,走向灭亡。

试想,若唐玄宗知晓最后的结局,还会依旧如此任性,还是这么宠爱杨贵妃吗?这位以明君开头,却以昏庸结局的帝王,以一错毁掉自己的宏伟功绩,跌落神坛,这大概是因为唐玄宗潜在的性格所致。

参考资料:

《石壕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安禄山,历史长河,盛世,唐朝,长安,王朝,兵马,战争,唐玄宗,安史之乱,观点评论,安禄山,唐朝,长安,唐玄宗,安史之乱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安禄山,历史长河,盛世,唐朝,长安,王朝,兵马,战争,唐玄宗,安史之乱,观点评论,安禄山,唐朝,长安,唐玄宗,安史之乱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安禄山,历史长河,盛世,唐朝,长安,王朝,兵马,战争,唐玄宗,安史之乱,观点评论,安禄山,唐朝,长安,唐玄宗,安史之乱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