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唐代变文中,董永遇仙故事的主题与传播特点

唐代变文中,董永遇仙故事的主题与传播特点

董永遇仙故事产生于汉代,随后不断被改编,无论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故事情节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改编。相比之下董永遇仙故事主题的变化就显得没有那么明显,其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而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变文是兴起于唐代的一种说唱文体,具有韵散结合,语言浅显质朴的特点。

清朝末年,在敦煌石室发现了一批俗讲文学写卷,其中便包括《董永变文》等作品。这批俗文学作品一部分是宣讲佛经教义的,包括《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维摩诘经变文》等。另一部分则是宣讲的民间故事,如《孟姜女变文》、《伍子胥变文》等,其中《董永变文》便分属这一类变文故事。

变文是古代讲唱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讲唱文学介于文本文学与舞台文学直接,是一种带有过渡性质的表演模式,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讲唱文学这种过渡性文学样式并没有消失,甚至还独立出来,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文体。但在唐代,以变文为代表的讲唱文学,确实兼具文本文学与舞台文学两种文学样式的特点。

唐代变文的文体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以及表演形式上。语言方面,变文的语言具有韵散结合与浅显通俗的特点,它的文体演进呈现出“语言通俗化”、“情节的更为曲折”的特点。而在表演形式方面,唐代讲唱变文的过程也较为随意。由于变文文体具有独特性,因此在演述故事的过程中必然会对故事的内容、主题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读之朗朗上口,从而更容易被一般听众所接受。这一特点也在客观上促进了《董永变文》的传播。变文语言浅显通俗则体现在,文中并无生僻拗口的文言词句,大部分语言都接近白话。由于中古时期语言仍是文言的天下,因此这些通俗浅显的语言在当时看来是比较少见的。

帮董永完成了报恩之事,最后在来时相逢处回归天界的过程。实际上到此为止,这一部分变文故事和之前《搜神记》中,董永遇仙故事的情节大致相似,在主题方面都是通过董永孝感动天,得到仙女助织的遇仙行为来鼓励普通百姓行孝向善。一方面通过这些遇仙的神秘情节来强化故事的生动性。

在《董永变文》里,这一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通过强化原有故事情节以及新增相关故事情节,《董永变文》使“孝道”这一主题,成为董永遇仙故事在很长一段时期中,所固定表现的主题思想。

在唐朝繁荣而又开放的时代背景下,这一时期的文学逐渐展现了由雅到俗的趋势。这样一个雅俗碰撞的社会背景,通常会对文学作品的主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前代相比,《董永变文》所演述的董永遇仙故事,其主题在雅俗碰撞的社会背景之下也有所变化,最明显的便是除了强调孝道这一主题外,情感主题也开始萌芽。

之所以将《董永变文》中出现的情感主题定为萌芽状态,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变文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体现世俗情感的细节,另一方面,这些细节的出现究竟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无意造就的,无法判定,因此对于情感这一主题的体现,只能定义为萌芽状态。《董永变文》中仙女与董永生下一个孩子名为董仲。仙女在返回天界前叮嘱董永“好看小孩子”。

仙女除了拥有母性以外,她与董永之间实际上也产生了爱情。《董永变文》在演述董永与仙女分别过程时,有这样一句“共永相别泪千行”,这句话可算作是证明董永与仙女之间,存在爱情的有力证据。仙女从帝释宫中下凡而来,本是不带有任何感情的,甚至开始时还说出“数内一人归下界,暂到浊恶至他乡”这种高傲冷漠的话。

《董永变文》中除了有对传统行孝遇仙情节的细化外,还新增了董仲寻母的情节,这在董永遇仙这个故事体系中是首次出现。之所以会新增董仲寻母这一情节,除了有宣扬佛理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通过增加寻母情节,进一步突出《董永变文》的孝道主题。变文的最后部分,总共用了17句话来讲述董仲寻母的过程。

仙女赐予董仲金瓶,并将孙膑的书烧掉,“因此不知天上事”,至此将董仲寻母的过程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从董永卖身葬父母到董仲寻母,《董永变文》里这一系列情节,体现了孝道在董氏一族的传承。通过对两个既有联系又分别独立的行孝情节进行演述,加深了《董永变文》对孝道主题的宣扬。

这对于当时的百姓而言,是一个人人都能理解并且赞同的主题。有关董永与仙女之间的爱情,几乎是完全掩埋于孝道主题之下的,只能从细节处略微窥知一二,而正是这几处小细节,在客观上证明了《董永变文》中已有了情感主题的萌芽。对受众而言,变文中爱情这一主题的萌芽使整个董永遇仙故事更精彩,更易于在群众之间广泛传播。

“包含了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与唐代社会观念”。受其文体本身的特点以及唐代多元化的社会背景的影响,董永遇仙故事的主题在这一时期有了一些更新。除了进一步强调传统的孝道主题外,《董永变文》中还出现了爱情主题的萌芽,这对董永遇仙故事后期的改编与重写而言有着里程碑式的影响。

汉代的董永故事虽然在具体的故事情节等方面还没有确定,但却为后世的董永遇仙故事提供了较多创新发展的空间。最早将董永故事用完整文字记载的是《搜神记》。从故事内容来看,汉画像石为董永故事提供了两个主角形象即董永与董父,《搜神记》故事又为其新增了主人与仙女的形象。

随着时代的发展,讲唱文学这种过渡性文学样式并没有消失,甚至成为一种广受欢迎的文体。唐代变文的文体特点主要体现在语言以及表演形式上。语言方面,变文的语言具有韵散结合与浅显通俗的特点。而在表演形式方面,唐代讲唱变文的过程较为随意。

三、总结

所谓“变文”之“变”,当是指“变更”了佛经的文本而成为“俗讲”之意。后来“变文”成了一个“专称”,便不限定是敷演佛经之故事了。变文脱胎于佛教故事,是佛教思想传播的有力工具,自其诞生之日起便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这对故事主题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以变文为载体的董永遇仙故事在唐代有了更多元化的演绎。唐代的《董永变文》受唐代多元化社会背景的影响,在主题方面除了进一步强调传统的孝道外,还出现了爱情主题的萌芽,这在董永遇仙故事的流变发展中是首次出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文体,语言,仙女,文学,传播,变文,董永,主题,故事,特点,观点评论,变文,董永,董永变文,董永遇,董仲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文体,语言,仙女,文学,传播,变文,董永,主题,故事,特点,观点评论,变文,董永,董永变文,董永遇,董仲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文体,语言,仙女,文学,传播,变文,董永,主题,故事,特点,观点评论,变文,董永,董永变文,董永遇,董仲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