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蟪蛄宁与雪霜期,贤哲难教俗士知。 可怜贞观太平后,天且不留封德彝。”
这是杜牧在《过魏文贞公宅》(一做题魏文贞)一诗中对贞观之治的评价。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数一数二的强盛时期,此时政治的清明和思想以民为本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为后来的开元盛世打好了基础。
而它的缔造者,正是当年“玄武门之变”手刃俩亲兄弟的李世民,尽管历史对他的评价功大于过,不过这段“血腥上位”的历史仍是让他饱受诟病。
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可谓是历史书中最为精彩的一场朝廷事变,太子李建成自知战功和威信皆不如,弟弟李世民,心有忌惮,害怕自己的皇位不保,便伙同弟弟齐王李元吉一起除掉他。可没想到李世民提前知晓了情报,反将一军,把自己的亲兄弟射死。而政变发生的时候,高祖李渊还在宫内的海池上划船。
这里就有非常体现情商的一幕了,李世民杀兄弟还能有所依据,是因为兄弟先动手在前,可弑父却并没有原委。要知道,古人要讲究个“事出有因”,不能“师出无名”,李世民就派了自己的亲信尉迟恭进去担任警卫。李渊一看就发现了蹊跷,问“今日作乱的人是谁!你为什么要来这里?”
尉迟恭回答到“秦王(李世民)因为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作乱,起兵诛杀了他们。秦王担心惊动陛下,故派臣担任警卫。”要说这李渊也不是省油的灯,毕竟打下唐朝的首任皇帝,一下子就懂了儿子李世民的心思。便借口问了李世民的一位心腹大臣,“你们认为我该怎么做呢?”大臣回应“太子本没有参与反抗隋朝,他们嫉妒秦王威望高,便一起计划阴谋。
现在秦王声讨并诛杀了他们,是天下归心,陛下要是现在立他为太子,将国家大事委任于他,便再没有争端。“李渊笑了一笑,”这正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呀。“当晚,便宣布了敕令,平息了朝廷内乱,3天之后把国家的军事大权交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后来的重用贤臣、开明政治都离不开他超高的情商,懂得为人处事才会懂得如何治国。要说他这就直接坐上了王位,那肯定是不合时宜的。
他先去“跪而吮上乳,號慟久之”,父亲李渊也懂他的意思,说自己有“投杼之惑”,这里是用了一个典故,讲曾子的母亲听信多人的谣言,以为曾子真的杀了人,要马上“投杼”,也就是翻墙逃跑。这一出相亲相爱的戏码,就表明了我们父子互相信任、没有隔阂。
你看,这出戏一演,李世民坐上王位也就有了名头。李渊多次主动表示退位,李世民拒绝了,三番五次之后,也就勉为其难地登了基。不过李渊并没有马上让出太极宫,也就是皇帝办公的地方,仍赖在里面不走。李世民也不着急,就在偏殿将就一下。
李渊对李世民真有那么贴心么?显然并非如此。从古至今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延续,李建成自己没啥本事,但就凭借这一层身份深受父亲的喜爱。
对于“玄武门事变”,李渊也早就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是没想到李建成没斗过李世民,反被杀害。虽然他的子女数量后来达到了三十余位,不过这长子始终是自己的心头肉。因此,他对于李世民一直都没有好感,反而是在打压他的风头,甚至可以说是时刻提防着他的叛变。
勾心斗角
不过哪会有一只“鸠占鹊巢”的说法,李世民也就使了一个计谋。当时正值旱灾,放在古代,这样的自然灾害都是皇帝的错。皇帝是龙的传人、天之骄之,一定是皇帝行为不检点,导致了上天报应。
这时就有了一位大臣上书:“太上皇内以及掖庭的宫女是不是太多了一些,这些人不劳动,而且还在宫里堆积阴气,所以才造成了干旱。”李渊自然觉得莫名其妙,这不拐着弯骂人吗?
李世民趁此机会,发布了一通“大赦”,让太极宫的大部分宫女和丫环可以回家嫁人了。李渊明白了儿子的用意,便称“高祖以弘义宫有山林胜景,雅好之。乃徙居之,改名大安宫。”意思是我觉得弘义宫不错,我去住那个地方,改名叫大安宫。
要说这大安宫呢,其实也就是李世民原来住的秦王府,这样一撤,相当于也就是李渊认怂的意思,乖乖的回去享清福。可李世民待他就没了装得那么亲切,回到大安宫后,李渊原来三五年一去的打猎活动也没有了。
贞观六年,监察御史马周提议修缮大安宫,因为各国往来的使者要是知道了太上皇住在这么小的宫殿里,影响不好;况且也是皇帝尽孝的一种表现。
可李世民当时正忙着治理国家,将奏折也就搁置了。可见李世民对于父亲李渊并无当时作秀的那般好感,李渊现在对于他不过是软禁中的“阶下囚”,没有了价值。
百般侮辱
而此后的几年,李世民便找了不少机会来报之前“袖手旁观”之仇。李世民就任的第三年,就找了个借口将父亲的挚友裴寂流放至静州。裴寂可谓是李渊的大功臣,也是他推心置腹的好友,只有他才不怕忌讳的经常访问李渊的大安宫,陪他聊天解闷。自然,他舍不得离开,便请求留在京师。
李世民就发了火,“以你的功劳,你怎么坐得这个位子?你不过是靠恩泽才当上了第一大臣,武德年间,货赂公行,纪纲紊乱,这全都是你造成的,我看你是开国元老才没有追究,现在让你回老家已经是开恩!”
裴寂不敢再妄言,因为他深知这接触到了父子俩长久以来的矛盾,李世民这样骂曾经的宰相,不就是在暗中职责太上皇当年的不力吗?他便一去不复返,至死也没回到京城看到过故友李渊一眼,可见李世民和父亲的芥蒂之深。
贞观七年的时候,李渊突然接到了李世民的邀请,要他一起欢迎少数民族的客人到来。要说这为什么呢?也就是给父亲看看儿子的成就,当年李渊立志要扩大唐的版图,收复边境,而儿子李世民做到了。他喝了不少酒,心里还是高兴,不由得赞叹“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而李世民上前来祝酒,讲了一句“四海一海,都是陛下教诲,不是我一个人办得到的”。
李渊那叫一个高兴,想到父子俩终于能够破镜重圆了。可没想到还有下半句,“当年汉高祖也跟太上皇在这里喝过酒,汉高祖妄自尊大,我不会跟他一样。”
这可就恶心坏了李渊。要说当年刘邦在这个地方也举办过一个宴会,同样请了他父亲,只是那句话更加的讽刺。“早年你说我不学无术,以后比不上大哥的家业,现在看看谁的产业大?”
李渊脸上挂不住了,这不就是在骂他和刘太公一样不会看人嘛。如今李世民做到了大唐朝四夷称臣,换做他的大哥李建成,还能有今天的成就么?李渊无言,只能跟着大家一起大笑,却被史官记录下“上皇大悦”四字,可谓是莫大的讽刺。
最终在贞观九年,李渊逝于垂拱殿。为了让李世民也不至于难做,他自己提议从简办理,遗诏曰“既殡之后,皇帝宜于别所视军国大事。其服轻得,悉从汉制,以日易月,其陵园制度,务从俭约,斟酌汉魏,以为规矩。”
李世民因此事还曾被“明镜”魏征嘲笑过,不过他的内心可能也因父皇的死去而平静。因为父亲从小的偏爱嫡长子而忽视自己的功绩,李世民用了一生去证明自己的能力,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只是对于父亲一直怀恨在心。
当初“玄武门事变”如果他没有袖手旁观,而是教育他们“兄弟阋墙,外御其侮”,可能不会落下这么凄惨的晚年结局。尽管他韬光养晦、歼灭群雄,奠定了唐朝的基础,但他对于自己家里事务的优柔寡断最终酿成了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