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去了哪里?面对万历帝询问,张居正回答发人深思

靖难之役后建文帝去了哪里?面对万历帝询问,张居正回答发人深思

前言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鲜有以皇太孙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但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却是其中的一位。

建文帝朱允炆乃是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之子。在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敕封他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龙御归天之后,他承位大统。只不过这位被朱元璋寄予了厚望的皇帝,在位的时间却只有短短的四年,而后便被燕王朱棣篡位成功。而在朱棣攻破南京之后,建文帝更是不知所踪。

建文帝到底是生是死,到底去了哪里?这也成为了一个历史谜团。而这件事情就连明朝的万历皇帝都曾向内阁首辅张居正提起。那么历史上的建文皇帝到底是生是死,去向何处呢?对于万历皇帝的询问,张居正又是如何回答万历帝的呢?

削藩靖难

由于朱元璋在世的时候,早已经将长子朱标立为太子,而李善长、常遇春、徐达等开国功勋更是被安排充任其幕僚;并且在建立大明王朝之后朱元璋也逐步将权利下放,甚至一度让其监国,这也让朱标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有实权的太子之一。

另一方面,朱标太子仁慈宽厚,也深度人心。但是天不假年,就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标太子却因风寒英年早逝。面对自己最喜爱的儿子的离世,朱元璋既是爱屋及乌,又是秉持宗法制原则,随即册立了嫡孙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允炆也在朱元璋去世之后成功登上皇位。

但是,相较于朱标的仁慈宽厚、威望之高,爷爷朱元璋的雷霆手段,朱允炆却只能算是一个未经世事的皇帝。

朱允炆在登基之后,迅速将朱元璋时期的弊政进行修改,并且十分依赖文官集团,还有一点那就是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削藩。

本就年少,根基不稳;又兼缺乏必要的雷霆手段,也埋下了建文帝失败的根源。而在明王朝宗室内部,在削藩的主旨之下,各地藩王噤若寒蝉。周王朱橚、湘王朱柏、齐王等人相继被废。可是对于实力最为强劲的朱棣,朱允炆却优柔寡断,错失良机。而眼见局势危殆,朱棣裹挟着宁王朱权最终选择了造反。利用《皇明祖训》中的祖训,一场所谓的“清君侧”靖难之役打响。

而后无论是用人还是指挥上,建文帝与朱棣高下立判。朱棣也在经过了三年的时间后从北平攻打到南京,最后1402年南京守将李景隆打开金川门纳降。

建文帝生死之谜

由于军事上的胜负已分,建文帝朱允炆自然也知道等待他的命运。而就在朱棣以胜利之师开入南京之后,南京城内的皇宫却燃起了大火。这也就造就了明朝历史上最大的悬案——建文帝下落之谜,为什么说它是悬案呢?就是因为他每一个版本都不同,同样一件事情,描绘的却完全不一样。

第一个版本

在朱棣统治时期,他手下的史官是这样记载的。据说在南京城破之后的夜晚,朱允炆放火自焚,死于大火。当朱棣得知这个消息之后大哭不已,并且边哭边说“我是给你铲除奸臣的,你怎么就去世了呢?你可是太祖皇帝钦定的啊!”言之凿凿,言语恳切,让人不得不信,最终以天下无主,朱棣登基。

第二个版本

在《明史纪事本末》这本书中描写得就比较像小说。

当燕军围困皇宫的时候,突然有一个太监告诉朱允炆说:“之前太祖皇帝曾经留下一个箱子,说是一旦后代皇帝有难就打开箱子。”结果朱允炆打开箱子一看里面是和尚用的僧袍、剃刀、度牒以及白银,还指明了逃亡路线,于是建文帝朱允炆就打扮成和尚,最终逃出生天。这个故事细节描述得过于详细,而且这本书是成于清朝,就是因为太详细所以才是假的。

第三个版本

相对于比较客观的一版应该是清朝撰写的《明史》。

在《明史》中记载大火烧起来的时候,建文帝就不知所踪了,燕王朱棣就派遣太监将建文帝和皇后的尸首找出来,过几天埋葬了。

这样一看似乎有点前后矛盾,前面说“下落不明”,后面就说“埋葬”,其实这前后一点都不矛盾,因为需要将他们分开看,这前后两件事都是正常的,但是最关键的一点是朱棣让人在火场中寻找建文帝的遗体,那么这个遗体是否就是建文帝的,这个才是这个命题的关键。由于经过一场大火,遗体自然是面目全非难以辨认,再加上现场朱棣的将领和军队、宫中的太监,在这种情况下朱棣如果要指鹿为马可以说非常容易,而且朱棣如果想要坐上皇位就必须要将建文皇帝牢牢地抓在自己手里,绝对不能说建文帝失踪了,因为失踪就得找,皇位就得空缺,朱棣一旦坐上皇位永远都不名正言顺,所以咬死建文帝死于大火,并且已经下葬是当时最现实也是最符合他诉求的选择。

那么建文帝是否真的死于火场已经不重要了,在官方的说法中建文帝已经去世就已经足够了。

但是,我们说看一个人要观其行,察其言,对一段历史亦当如此。而此后,朱棣在登基之后,却又有为了寻找建文帝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统计全国的僧道、设置东厂严密查找等行径,也自然让人怀疑建文帝并未死于大火,而是逃出生天了。

张居正的回答

而关于建文帝的生死,其实即便是明王朝后代的皇帝都是将信将疑的。万历帝朱翊钧甚至还曾亲自问询时任内阁首辅张居正。

万历帝朱翊钧乃是明朝第十三位皇帝,隆庆六年(1572)明穆宗驾崩后,十岁的朱翊钧承位。由于年龄幼小,高拱、张居正、高仪也被敕封为辅政大臣;而后张居正成为内阁首辅,对于万历帝的学业他也是十分严谨,时时敦促教诲。而在十三岁这年,在课堂之余万历皇帝便询问过建文皇帝的下落。

那么张居正又是如何作答呢?

面对小皇帝的提问张居正眉头紧皱,他不知道皇帝为什么会问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来,他也不知道要怎样回答这个问题才能够让皇帝明白,而且身为臣子的他更要避讳一二。

在《明实录》中是这样记载张居正的答复的。张居正说:此事国史中没有记载,但是同时张居正还提及了根据老一辈人说法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当是出家云游四海去了,而在田州他甚至还留下了“流落江湖四十秋”的语句。万历皇帝在听过之后叹息不已,并且下令将这首诗抄录下来,但是张居正却以这首诗是亡国之诗为由搪塞了过去。

由此可见,即便是在明朝中后期,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出家这一说法还是最为流传的,颇有代表性的。

总结

建文帝作为一代帝王,过于倚重文臣,在削藩的时候更是没有把主要矛头对准燕王、宁王这类手握实权的封王;在靖难之役爆发后,又更是用人不当,失察,也最终让他自食其果。

而历史的有趣的一面是,朱棣在登基后创造了永乐之治,塑造了大明王朝的威仪。反观建文帝朱允炆则在历史的残酷冲刷下,只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去哪里的历史谜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元璋,历史,皇帝,朱标,朱允炆,明王朝,张居正,朱棣,南京,大火,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朱允炆,张居正,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元璋,历史,皇帝,朱标,朱允炆,明王朝,张居正,朱棣,南京,大火,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朱允炆,张居正,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元璋,历史,皇帝,朱标,朱允炆,明王朝,张居正,朱棣,南京,大火,观点评论,建文帝,朱元璋,朱允炆,张居正,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