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苏轼与郏县(三):苏轼长眠地专名“郏”的史源

苏轼与郏县(三):苏轼长眠地专名“郏”的史源

(来源:郏县电视台)

唐宋八大家苏轼的弟弟苏辙,在为亡兄东坡所撰墓志铭有载:苏轼崇宁元年六月葬“汝州郏城县”。

“郏”作为中国县级政区为始皇十七年(前 230 年)秦灭韩时所置。为颍川郡 23 县之一,秦郏城故址就在今河南省郏县城。隋大业四年(608 年)在专名后加“城”字,沿用至蒙古至元三年(1266 年)。

苏轼长眠地河南郏县,2018年12月入选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图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授牌仪式在河南郏县三苏园举行

追朔苏轼长眠地其专名“郏”的史源,可知最早出现在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卷十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之中。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的史伯,西周末年掌管起草文告、策命诸侯、记录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等的朝廷重臣,是西周时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

郑伯,名友,周宣王庶弟(即周幽王之叔),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爵位伯,称郑伯友,谥号桓,为后来的郑国开国之君,称郑桓公

周幽王命郑伯友为王朝司徒,主管教化。此时,周幽王当政,王朝衰败,有识之士无不考虑退路,郑伯即是其一。

郑伯友考虑自己家庭和郑地子民的安全,欲作大规模的搬迁,而找史伯商量,讨教办法。史伯对周王朝采取“去和取同”方针治理臣民,得出“其弊将至也”的结论,其源于他对和对“和”的概念即及其“和”、“同”规律的把握,其立论基础是其“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宇宙观衍生的治国理念和“以他平他谓之和”明确界定。他同时为郑伯友提出了了郑国可迁至“济、洛、河、颍之间”和“谢、郏之间”这两处践行他治国方略理想之地,前者郑国“其可以少固”,后者“其可长用”。

徐元诰在《国语集解》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文中释“郏,今河南郏县,本周畿内之邑也”《说文解字》“畿,天子千里地。以远近言之,则曰畿也”。这里所指的“天子千里地”,即天子五百里内田也。五百里自其一面言,千里自其四面言。谢国在西周루中期,以今南阳市宛城区一带为。西周晚期谢国遂南移于今唐河(古比水)以西,新野县东境张楼村附近的古谢城(汉普棘阳县)一带,其疆土东与唐、廖隔唐河相望,西、南与邓国相接,北与申、吕邻近。

史伯之后二百年,孔子创造性地继承和完善了史伯“和”、“同”观,他在《论语·子路》中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见解。

图为:河南郏县三苏园

首次出现苏轼长眠地的专名“郏”的《史伯为桓公论兴衰》,被誉为中国思想史上经典文献。“史伯为桓公论兴衰”这一历史事件,成为兼具构成思想史影响、思想价值两种类型的中国思想史事件。(刘继增)

▶ 来喽!来喽!你们要的城乡公交营运时刻表→

▶ 中国铸铁锅之都·郏县“广阔天地”集体商标发布暨启用仪式举行

▶ 关于征集2023年大学生“返家乡”暑期社会实践岗位的通知

编 辑:刘晓培

制: 谷洪普

总 监 制 :邵 华

(声明:除本地新闻、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外,推送图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转载的目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郏县,专名,公论,兴衰,史伯,中国,苏轼,郑国,河南省,郑伯,郏县,郑伯友,桓公论兴衰,史伯,苏轼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郏县,专名,公论,兴衰,史伯,中国,苏轼,郑国,河南省,郑伯,郏县,郑伯友,桓公论兴衰,史伯,苏轼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郏县,专名,公论,兴衰,史伯,中国,苏轼,郑国,河南省,郑伯,郏县,郑伯友,桓公论兴衰,史伯,苏轼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