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在位期间,民丰粮足,真真一副太平景象。可偏偏内院起火,储位之争不断。
首先,太子李承乾意图逼宫,事情败露被废;其次,魏王李泰夺嫡不成,最终遭贬;而吴王李恪因遭长孙无忌记恨而无缘皇位……
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选拔,晋王李治成了一匹绝无仅有的黑马。李治不仅为长孙皇后所出,也随其母,怀着一颗仁孝之心,为群臣所感,令太宗所慰。
贞观十七年,李治也成为了大唐绝无异议的储君,即后来的唐高宗。
李治之母
长孙氏十三岁嫁太宗,与之一路相持,长达二十载。太宗对其又敬又爱,子以母贵,所出三子皆为太宗所喜。贞观二年,长孙皇后诞下太宗第九子李治。太宗甚为高兴,大宴群臣。
须臾两年,李治封晋王。李治在众兄弟之间也有了一席之地,而这时的太子李承乾仁爱之心可昭日月,又兼之为长孙皇后所出,太宗深感欣慰。
李治幼年好学,师从萧德言。师授《孝经》,李治深有所感。太宗亦曾问及,治曰:“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君子之事上,进思进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太宗大为所喜。
忽然,李承乾在行冠礼时染病,太宗日夜忧心,下令修建寺庙为太子祈福。
次年,太宗巡幸湖北岐州,李承乾首掌监国之事,权势达到顶峰。太宗每每未在朝时,均吩咐一切国事由太子决断。
李承乾尽得圣心,储君之位无可动摇。这时的李治却是小小孩童,年幼无知,于储君之位上不曾有半分邪念。可却在李治九岁那年,长孙皇后一病而逝。
年纪小小的李治哭得叫一个肝肠寸断,双眼红肿,不能自已。年少而知孝,李治的这一番行为让周遭诸人都极为感动,太宗怜其妻留下的幼子,决定带在身边亲自教养。
李治的哥哥们
如果李治想当太子,可以说是比登天还难,可天有不测风云,太子李承乾棋差一着。
随着年岁渐长,李承乾年轻时一而再三的染病,从而患上了足疾。烦躁之余,李承乾一些行为开始出现偏差。
太子流连美色,玩乐过奢,为言官不忿,直言禀明太宗,太宗大感失望。
相较之下,李治自母亲去世,跟在太宗身边,不敢有丝毫差错,耳濡目染自然学到一些为人处事的要领。
李承乾称病之馀,心思也渐渐的活络起来。与太宗渐渐离心,李承乾遂和汉王李元昌、驸马都尉杜荷等企图逼宫造反,结果东窗事发,李承乾流放被废。
储位空悬,新的一轮争斗也拉开了帷幕。从当前的局势来看,李治仍然没有优势。
因为他前头还有几位野心的哥哥,其中便有李治的同母哥哥,即太宗最喜爱之子魏王李泰是也。
太宗对李泰的偏爱也一度为他哥李承乾忌惮。李泰自幼时聪明好学,读万卷书,更荒唐的是,朝堂有老臣对李泰的行为不满,在太宗面前说了李泰的坏话,而遭到太宗的斥责。
贞观十年,李泰封魏王,领七州军事,太宗舍不得儿子离开,不让李泰去封地,仍留京都。
正是太宗这样无限的宠爱,在哥哥李承乾从太子位上掉下来后,他便谜一般的自信认为自己有机会了。
魏王的春秋大梦做了几天,可朝堂上面迟迟未有动静。于是他决定抢先出击。
李泰向太宗再三保证,他百年之后一定会杀子传弟。听到此诚心之言,太宗也就信了他的鬼话。
不想横空冒出来一个禇遂良,揭秘了李泰拙劣的谎言。太宗事后也冷静想了想,一个能杀了自己亲生儿子的人如何能指望他日后成为一个爱民如子的君王。
李治封太子
于是太宗下诏废黜魏王李泰,一个接一个的哥哥倒台,李治看着实为不忍,却也无可奈何。
同年,太宗在长孙无忌、房玄龄等重臣的谏言下,立长孙皇后之子李治为太子。
李治身在太子之位,可总是摇摇晃晃,一点也不稳固。太宗几番认为李治过于仁弱,不堪担此大任,易储之念一直在太宗脑中打转,太宗也素喜第三子李恪。
吴王李恪乖觉机敏,有太宗之遗风。因其母杨妃乃隋炀帝之女,有此一节,李恪在储位之争上便一直处于下风。可太子李治承其位,没有达到太宗想要的期望。
长孙无忌为保住自己仅剩唯一的一位亲外甥李治的地位,因此极力反对。
长孙无忌为朝堂思虑,且深恐前朝余孽反唐复隋,长孙无忌苦口婆心的对太宗道:“太子仁德孝顺,天下归心已久。”
太宗听后不言,长孙无忌再次加大筹码,太子即位,不致皇室兄弟骨肉相残,可保子嗣百年平安。
太宗身子一颤,亦曾想到当年玄武门之变多么惨烈。太宗也下定了决心,吴王李恪因此与皇位失之交臂。
从此,李治稳坐东宫之位。追其根源,仁之一字为古往今来帝王所供奉的大道。
李治推道教,遵老子思想,无为而无不为。长孙无忌等因太子年幼,则一心拥立。
贞观二十一年,太宗因连番征战而卧病在床,太子李治亲自侍奉汤药,细心万分,日夜守在太宗身边,不畏辛苦。而太宗看到李治这些年侍人宽厚,仁孝之心满天下。太宗备感欣慰称:为人君如此,当不负万民,至此太宗内心深感立李治为太子是最正确的决定。
由历史可见,太宗的选择是没有错的。高宗执政时从不荒废政事,未有一丝懈怠。
其间,高宗遵贞观之史,开永徽之治,承平盛世下百姓安定。高宗先后收复东突厥、高句丽等地,唐朝的疆土达到极盛。
可也正是因高宗之仁弱,武后趁此机会一度崛起。高宗后期身体不如以往,武后临朝听政,权势一步步落入武后手中,待时机成熟之后,武则天建立周朝。这一段唐朝奇史,可真是叫人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