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或忠或奸的蓟辽督师袁崇焕
晚明时期的袁崇焕名气实在是太大,关于袁崇焕的功过一直被大众争论不休,挺袁派说其有轰杀清太祖努尔哈赤的绝顶功绩,正是因为崇祯杀掉了袁崇焕才最终丢掉江山。倒袁派说正是因为袁崇焕擅自杀掉皮岛总兵毛文龙,才导致皇太极无后顾之忧,后金乃至清朝从而开始了肆无忌惮的多次入关劫掠,且他极力实施的
现在好多人把袁崇焕当成了武将,这个是不对的,袁崇焕是正儿八经的进士出身的文臣,在明朝崇祯年间,武将是不可能做帅臣督师的。袁崇焕背后的派系是晚明时期在政治和舆论上战斗力超级强的东林党,举荐他担任蓟辽督师的内阁次辅钱龙锡是东林党大佬,据说是袁崇焕老师的孙承宗也是东林党的顶级大佬。
九:南明朝首任内阁首辅史可法
史可法的入选并非是他对明朝在政治、经济或军事上有什么贡献,而是因为史可法是明朝第一个在任因抗清殉国的内阁首辅,他也和让后人遗忘不了的
史可法并非能臣,在南明的拥立之争中,他和他所代表的东林党败给了马世英。被排挤到抗清前线后,不懂变通,在
八:青词大家、六奸之一的严嵩
能被《明史》列为有明以来的六大奸臣之一,严嵩也算是名留青史。现在也有为严嵩翻案的,其实明朝的内阁辅臣大多都差不多,他们代表的是文官集团的利益,只要是能顶着皇帝干的,哪怕被皇帝杀掉,名声大概都不会太差,严嵩之所以被列为奸臣可能就是因为过于顺服嘉靖皇帝,没有很好的代表文官这个群体争取利益,《明史》评价其
七:读书种子方孝孺
历史上唯一的一个被诛“十族”的方孝孺是个忠臣,他忠于建文帝,但他不是个能臣,他参与进去的建文帝智囊团队最终帮助建文帝成功的丢掉了江山。方孝孺是帝师,在当时是儒家的代表,正是因为他是代表人物,所以朱棣在不能用之的情况下定下了残酷的株连政策以震慑文官集团,姚广孝说
六:刚直的异类官员海瑞
海瑞可是大大有名的清官,在民间和包青天齐名,海瑞从嘉靖皇帝到万历皇帝共为官三朝,生前最大的官也不过做到四品,在当时他是官场的另类,不过由于他的“刚直”太出名,导致连皇帝都拿他没办法,上书骂过几次皇帝都还没事,不光骂皇帝,他还怼首辅,徐阶、张居正他都敢怼,怼了后人家还不好拿他开刀,因为他是唯一的被朝廷树立的清廉和道德标杆。民间所谓的海瑞斗严嵩是不靠谱的,海瑞的官职太小,他还没资格和严阁老掰手腕。
海瑞是那种为心中的“道”可以不顾一切的人,据说他几岁的女儿因为肚子饿拿了人家一个饼,结果被他活活的把女儿饿死。这个太不可取了,当然也许那个时代的读书人都有所谓
五:史上最后一位丞相胡惟庸
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丞相,也是让明太祖朱元璋首开株连先河并兴大狱的牛人,朱元璋勤政且喜好乾纲独断,在他的压力下,丞相不好当,胡惟庸又没有抛弃权力急流勇退的想法,那就只能对着干,胡惟庸的结局是判定谋反罪成立,然后被诛杀。因他引发的
其实胡惟庸是否真有本事或想法谋反也是有争议的,毕竟任谁在朱元璋这位强势的开国皇帝眼皮子底下搞谋反都会心虚,军队和情报机构都是被朱元璋死死的握在手中,胡丞相拿什么谋反?胡惟庸的命不是朱元璋的首要意图,这个只是附带产物,丞相这个职位才是朱元璋的主要目的。胡惟庸死,丞相和君王并列的二维权力结构被终止,皇帝超高集权制出现。内阁制度出现,经过一定的演化后,这项制度沿用至今。
四:和诸葛亮肩并肩的刘基
刘基就是刘伯温,是个在民间被神话的人物,说他
刘伯温名气这么大是因为明朝的文官集团需要在开国功臣中找一个标杆来吹捧,刘伯温有两条让他被选中,其一,他不是被朱元璋主动杀掉的,没有罪身,颂扬刘伯温不会被皇家反对。其二,刘伯温是正宗知识分子,中过进士,适合做文人的标杆。而在同时代比刘伯温影响力大的多的李善长、胡惟庸等等,不是被判定谋反就是没有正经出身
三:“阳明心学”掌门人王守仁
即王阳明、阳明先生。是明朝少有的能出将入相的人物,以文官身份得军功而封爵,在有明一朝都相当罕见。不过王阳明最大的历史贡献并非是帮助明武宗平定宁王之乱,而是他的学术思想影响广泛。他所创立的
二:力挽狂澜的忠臣于谦
对于于谦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
一:权势滔天的张居正
张居正是有明三百年以来真正的权臣,其主政明朝时的改革也是历史上最有名的三大变法之一
张居正不是道德模范,他为了更好的掌控朝政,和皇宫中的李太后以及大太监冯保结成盟友,要知道,明朝的太监集团和文官集团一向是敌对属性大于合作属性的,内外勾结不但在皇帝看来是大忌,就连文官集团本身也是很厌恶的。如果不是张居正政绩过硬,死后他的政敌只要咬死他勾结阉人,在名声上就能让他遗臭无比。另外张居正不但受贿,而且私人生活相当奢侈淫欲,他本人的死因也有猜测是纵欲过度,不过这个是当时所有士大夫的通病,不能算是大问题。
张居正死后被清算的原因并非是变法完全失败或有错,而是万历皇帝对这位老师的行为极度厌恶,张居正以超高的要求规定万历皇帝的行为举止,但自己却没有以身作则,这个是万历皇帝不能容忍的,张居正这个臣子可以过奢华的日子,却要求皇帝勤俭节约做苦行僧,任谁都受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