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作为大明帝国的创始人+首席CEO,朱元璋在登基后并没有发扬“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光荣作风。纵观整个明朝历史,只有在“洪武”年当差的官员是最苦的,一不可贪,二不可懒,三不可怨,四不易活。但同样的,能在朱元璋手下活到善终的官员,其能力及运气也不是一般人可比的,因为在明初,这位大明掌门人前后发动了4次“大型斩首行动”,所牵扯被杀官员少则千人,多则数以万计,相当于四次全国公务员“大换血”,史称“明初四大案”,又称“洪武四案”。首先,我们就来聊聊明初第一案——胡唯庸案。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奋斗了近40年的朱重八终于成为了“反元武林大会”的最终胜利者,坐上了自己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皇位。回想起自己的一生,从少时衣不蔽体的放牛娃,到黄觉寺里礼佛的小和尚,再到被逼反元,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朱元璋,只有他明白自己经历了什么,失去了什么,未来将得到什么。可以说,坐到皇帝宝座上的朱元璋心里已经有些扭曲,无论是对权利的渴望,还是对贪官的憎恨(即便这些官员是为自己打工的)都是常人所无法理解的。
国家是我朱元璋拿命换回来的,整个国家都是我的,你们不可贪,更不可对我的权利有所觊觎,违者,杀无赦!
这便是初为皇帝的朱元璋内心深处的想法,也正是这个想法促使他进行了第一次对于朝廷的大换血,无论王公!无论皇族!无论功臣!无论感情!
杀!
“胡维庸案”事情起因: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王朝集团,派别斗争是千百年来无法避免的问题。在创业过程中,张三和李四关系好,王麻子和陈二又是铁哥们,王麻子和张三又看不对眼,在创业过程中他们可能会为了共同目标放下偏见,那么等创业成功后以王麻子为首的队伍和以张三为首的队伍闲来没事,就开始找对方麻烦,于是就成为了两大团体互相争斗,轻则互相嘲讽,重则水火不容,这就是封建朝堂上“党派”的发展史。
在朱元璋创业过程中,有没有所谓的派别呢?有,正是以朱元璋为首的“老乡会”——淮西集团,朱元璋任会长。淮西集团是朱元璋同志起家的班底成员,人多势大又深得朱元璋信任,在大明集团上市后,考虑到朱元璋还兼任皇帝一职,所以会长就由淮西集团的二号领军人物李善长代理。既然有派别,那当然就不止一个,洪武年间朝堂的第二大集团便是由
著名历史人物刘伯温
为首的浙东集团。
“演员”都上齐了,接下来就开演吧。为了给自己集团里的成员谋福利,两大集团在朱元璋眼皮子底下斗的不亦乐乎,由于刘伯温所掌握的浙东集团手里握着明朝史上最大的利器——言官(明朝一种以挑人毛病骂人为生的官员),所以在多次交锋后,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代理会长李善长也被迫辞官回家。但毕竟是淮西集团的代理会长,李善长从朱元璋起家就跟随他,自然也不是这么容易扳倒的,他在辞官之前为自己找了一个代言人,由这位代言人带领淮西集团继续发动对浙东集团的进攻,而这位代言人,便是今天所讲案件的主角——
胡唯庸
。
小人物志气大,欲与皇帝试比高
胡唯庸,生卒年不详,但是死亡时期非常详细。他原是李善长的老乡,在很早之前就追随朱元璋,一直都不温不火地做一些知县之类的小官,但这个人是一个极有能力的人,不然也不会被李善长推到领袖的位置上去。
成为淮西集团领袖后的胡唯庸,马上开始了对刘伯温以及浙东集团的反击。洪武三年,在朱元璋对刘伯温起疑心的前提下,胡唯庸的攻击终于奏效了,弹劾的奏折送上去不久后,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下书让他告老还乡,而失去刘伯温支撑的浙东集团变得摇摇欲坠,很快就被胡唯庸为首的淮西集团打压排挤。
在这场党派斗争中,最终以淮西集团大获全胜而告终。
功成的胡唯庸并不明白自己的胜利是背后有一颗大树撑着,反而认为自己比刘伯温强。于是在打倒刘伯温后,他变得猖狂无比,身为丞相贪污受贿、排挤官员、私自截留奏章、甚至挑战朱元璋的权利。
令人惊讶的是,对于权力无比热衷的朱元璋对胡唯庸的犯上行为无动于衷。没有皇上制约的胡唯庸开始结党营私,不断的拉拢朝中重臣成为自己的羽翼,如御史大夫陈宁、都督毛骧以及原会长李善长。权力日渐强大的胡唯庸变得不再畏惧朱元璋,在同党的吹捧下他似乎看到自己将要取朱元璋而代之,坐上那象征权利的宝座。
可是胡唯庸错了,朱元璋能从一个放牛娃走到今天,他遇到的人和事远不是胡唯庸所能想象的:
强大的元朝、地主首领张士诚、枭雄陈友谅,从茅屋的风吹雨打到佛寺里的孤灯常伴,从滁州的刀光剑影到鄱阳湖的血雨腥风,说句难听的,朱元璋见过的死人比胡唯庸见过的活人都多。
那么朱元璋为什么会忍受胡唯庸的专横滥权?他真的怕胡唯庸吗?非也!他在下一盘大棋,对手不是胡唯庸。这局棋要是赢了,他隐忍数年的目的终将达到,但是如果输了,动辄粉身碎骨,一生心血有可能会付诸东流。
围棋中有一句术语:“不为小利,必有大谋。”
表演结束,清扫行动,开始!
作为斗倒刘伯温的主要人物,胡唯庸并不傻。凭借对于朱元璋多年的了解,他知道这位主子对于权力是有多么的渴望,他不会允许底下人挑战自己的权利。而随着自己行为的一步步出格,胡唯庸对朱元璋也越来越畏惧,但是他不会坐以待毙,他要开始反击,其中心思想总结来说就是四个字——
法不责众
。
你朱元璋是看我不顺眼,虽然不知道你现在在搞什么飞机,但我明白你迟早会给我一拳,可是你打得过我,你能打得过整个朝廷吗?你能杀的了我,你能杀的了朝廷上这么多官员吗?于是他开始加快了拉朝中官员下水的步伐,他觉得朱元璋不会对整个朝廷的重臣都下手。可是他太不了解朱元璋这个人了,他们两个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选手,可他非要跟朱元璋打擂台赛,
朱元璋的柔情面早在小时候父母饿死时就灰飞烟灭了,杀人,对于他来说只是数量多少的问题。
朱元璋并没有让胡唯庸等待太久,事情的起因是胡唯庸的儿子在一次出游中坠马,死于路过的马车轮下(也挺惨的!)。胡唯庸一怒之下未经过司法程序私下里将马车夫给杀了,事情闹到皇帝那里后,朱元璋大怒,急召胡唯庸入宫解释。见到朱元璋的胡唯庸开始自己排练好的表演,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一把鼻涕一把泪,说着自己多么可怜、儿子多么孝顺、马车夫如何不遵守交通规则、违章压线等等。可是他并没有看到朱元璋冷冽的眼神和沉默的等待,等胡唯庸诉完苦后,整个大殿一片寂静,过了许久朱元璋走到胡唯庸面前,用他强有力的手扶起胡唯庸,坚定却声音不大的在胡唯庸耳边说:“
杀人偿命!
”之后慢步走出大殿。
至此,明初第一大案拉开了血腥的帷幕,以灭掉胡唯庸三族为开始。对了,在这里需要提一下胡唯庸的反击政策:法不责众,胡唯庸认为自己给朱元璋出了一道难题,毕竟如此之多的大臣你朱元璋至少要考虑如何瓦解,安抚一部分人吧?然而朱元璋在听完密探对于胡党人员的报告后,用了一句水平相当高的话就解决了这个难题:
“那就全杀掉吧。”
悬在朝中官员头上的利刃终于落了下来,胡维庸案自洪武十三年案发开始,进行了长达5年的调查与杀戮,
被杀者超过一万人之多
。
隐忍数载一朝发,博弈对手终现形
胡唯庸死了,胡唯庸的同党也死了,这个结果正是朱元璋想要看见的,朱元璋坐在自己的龙椅上看着下面瑟瑟发抖的官员,已寥寥无几。据史书记载,
胡维庸案发期间,能上朝官员最少时仅16人
。
该结束了吧?我们只想平安的活下去!
朱元璋并没有听到下面人的心声,因为他的剧本还没有划上结局!
整件案发的始末,唯一令人不解的是朱元璋为什么对胡唯庸如此放纵不管?但胡维庸案发之后发生的事情,让笔者终于明白朱元璋的对手是谁:不是老谋深算的李善长,更不是小人得志的胡唯庸,而是两者身上所共有的相同点,均为丞相。
没错,
朱元璋真正想要扳倒的就是传承了千年的封建官场制度——丞相制。
前面说过,朱元璋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而封建社会的丞相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皇权做了牵制,以求皇权与官员团体的权利达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可这正是朱元璋忍不了的地方,他认为大明集团是他的私人企业,不是国企,也不是股份制,而是独裁制。所以丞相制度对于他来说如鲠在喉,没有一日不想着将其拔除,但毕竟是老祖宗留下的规矩,即便他是皇帝,随意废除传承制度,一个不小心有可能就会鸡飞蛋打,甚至万劫不复。
所以朱元璋如同一只猎豹一样潜伏着,等待他的猎物露出破绽。
他需要一个贪赃枉法的丞相来配合他演这一出戏,也需要一个民怨载道的丞相给他这个理由,更需要一个引起群臣愤恨的丞相让他获得支持。很荣幸,胡唯庸这位丞相被朱“导演”看中了,有幸成为这部“腹黑剧”的主角,而胡唯庸也并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完美的达到了朱元璋所期望的效果,可是没有片酬,有的只是一把砍头刀!
在胡唯庸案发后,朱元璋终于有了一个完美的理由来废除这个制度。有意思的是,在朱元璋处死胡唯庸后仅一个月,便撤销了丞相这个延续千年的职位,取消了中书省的设置,如此雷厉风行、干净利落的处理,让人不得不怀疑这是蓄谋已久的。
至此,作为“明初四大案”之首的胡唯庸案落下了帷幕,朱元璋终于得到了他所想要的,而“胡维庸案”的始末也逐渐明朗在世人眼前,作为朱元璋博弈中的一步“诱棋”的胡唯庸,也发挥了他该有的作用,龙椅下瑟瑟发抖的官员们也松了一口气,皆大欢喜!然而,另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正是他废除丞相的这一举动,为他的子孙后代以及一手打造的大明王朝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