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朱棣为什么会将皇位传给残疾的朱高炽,而不是威武的朱高煦

朱棣为什么会将皇位传给残疾的朱高炽,而不是威武的朱高煦

要说到明朝最懂得变通的皇帝,一定是朱棣。要是他不懂得变通,他当年就不会发动“靖难之役”,更加不会成为皇帝。

所谓的“嫡长子制度”在他看来也一定可以变通,但为什么他会放着威武雄壮的朱高煦不选,去选肥胖残疾的朱高炽为自己的继承者?

朱棣的三个儿子中朱高煦最像朱棣

白沟河之战是朱棣对南军最大的一场胜战。

这一战,朱棣以十几万的大军击溃六十万的南军,要不是徐辉祖率领大军赶到阻拦,说不定那六十万大军就得全军覆没。

而在这一场战斗当中,朱高煦大方异彩,亲手斩杀瞿能。瞿能是谁呢?瞿能是南军当中唯一一位差点攻破北平的将领。

由于当时朱棣到大宁找外援,北平城内的精兵几乎全部都被带走,留下的都是老弱病残。

负责镇守北平的朱高炽知道自己承受不住六十万大军的进攻。

因此,故意虚张声势,趁着夜色对南军发动攻击,以至于南军被打得措不及,撤退十里。

没有一个人能够看得出朱高炽是在虚张声势,瞿能除外。

瞿能亲率数千大军对张掖门发动猛攻。不出意外,张掖门的士兵逐渐开始溃退。

但就在即将破城之际,南军统帅李景隆下了一道撤退的命令。

因为在他看来,北平的守军不足五万,而朱棣的所有兵马加起来也才十几万,他有六十万,打败朱棣是迟早的事情,如果现在北平被攻破,那么到手功劳就会被抢走。

李景隆不知道的是,打仗讲的不是一对一的单挑,而是战法。

丧失了这一次机会的李景隆,再也没有其他的机会,因为朱棣已经王者归来,成功将宁王朱权拉入伙。

不但收编了朱权那将近十万的大军,还收编了朱权的朵颜三卫。

朵颜三卫主要是由蒙古人组成,是当时最强悍的骑兵,而朱棣最擅长的就是攻击。

有了朵颜三卫的朱棣如虎添翼,打得李景隆节节败退,才有了后来的白沟河之战。

白沟河之战是朱棣最大的一场胜仗,那么东昌之战就是朱棣最大的一场败仗。

由于仗打的太顺,连六十万大军都被他打败,因此,他产生了轻敌的心理。

率领大军一个劲的往南军的阵营里突,结果突着突着才发现人越来越多,意识到自己中计,但为时已晚,自己已经被团团包围,要想突围,无异于痴人说梦。

多亏朱能、张玉率领大军冲入包围圈,他才得以虎口脱险,但是张玉却因此丧命。

要知道张玉是朱棣手下公认的第一大将。

其实朱棣虎口脱险并不是朱能、张玉两个人的功劳,还另一个人的功劳,这个人就是朱高煦。

是朱能、张玉将朱棣从包围圈里解救出来,但如果不是朱高煦强行扛住南军的进攻,让朱棣有足够的时间撤退,说不定朱棣还会再一次被包围。

白沟河之战是朱棣最大的一场胜仗,东昌之战是朱棣最大的一场败仗,浦子江一战则是朱棣最关键的一场大战。

这一战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朱棣成功与否。

因为只要跨过浦子江,朱棣就能直接兵临南京。因此,他在浦子江遭遇到了南军的强烈抵抗。

他从北平打到南京,士兵已经是强弩之末,却迟迟跨不过浦子江,军心逐渐开始变得低沉,要是再打下去,说不定会不攻自破。

白沟河之战、东昌之战,朱高煦这个及时雨又及时出现,朱棣大喜过望,直接就来了一句:“世子(朱高炽)身体不好,你要多加努力!”

这一句话在朱高煦看来,是朱棣要将皇位传给他的意思,虽然现在朱棣还不是皇帝。

由于他的大军不同于朱棣的大军,还没有经历过挫折,士气正旺,再加上朱棣对他的那句“承诺”,他拼了命的攻打浦子江。

不到一天的时间,就将南军击溃,朱棣终于得以到达自己最终的目的地南京。随后,金川门打开,迎朱棣进京。

为什么金川门会打开呢?因为出了内奸。这个内奸就是负责镇守金川门的李景隆、谷王。

靖难之役有整整四年,而在这四年的时间里,朱高炽由于身体的原因一直都在北平。

朱高燧虽然跟随朱棣南征北战,但是却一直在打酱油,与普通的将领无异。

只有朱高煦多次立下大功,大有朱棣的风采。

既然如此,为什么朱棣不立他为太子,而是立朱高炽为太子?因为朱高炽有的,他没有

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是武将还是文官?如果说有战乱的话,那么一定是武将,但一个国家大部分的情况都是没有战乱的。

因此,最重要的是文官。

况且自古以来就有以文治武的传统,而文官集团在国家里都有仅次于皇帝的话语权。

一个皇帝如果没有文官的支持,什么都干不成,明朝的历史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朱瞻基想要废后,得到文官集团的支持,最终成功废后。万历想要废太子,得不到文官集团的支持,最终只能不了了之。

有的人或许会觉得,既然文官集团不支持,那就将这批文官全部杀掉,再换另一批文官上来, 不就行了吗?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

首先,如果文官没有任何罪名,私自将文官杀害,一定会遭到后世的唾骂,毕竟史笔是掌握在文官的手里。

其次,就算杀掉这一批文官,谁能保证下一批文官不会依旧是死脑筋?

万历就曾动过这种想法,还付出行动,但事实证明,他太过于天真。

而当时的文官集团集体支持朱高炽。毕竟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是自古以来的传统,而文官最重的就是传统。

其次,朱高炽相比于朱高煦更加的仁厚,属于文官集团理想中的皇帝。

朱高炽时不时就到民间体验百姓疾苦,而朱高煦平日里嚣张跋扈,胡作非为也就算了,有的时候竟然还敢未经过朱棣的允许擅自杀人。

要是他哪一天坐上皇位,岂会有文官集团的好果子吃。

因此产生了一种有意思的现象,朱棣去询问武将该立谁为太子,武将都一致推荐朱高煦。毕竟都是一路的货色,再加上是战友,将来好办事。

而当朱棣去询问文官该立谁为太子,文官则一致推荐朱高炽。

虽然朱棣征战一生,对武将的青睐程度更胜于文官,但是他作为一个皇帝,不得不为全局考虑。文官相比于武将更加重要这一点,虽然他不想承认,但也得承认。

一个得到文官集团承认的太子坐上皇位,一定比一个得不到文官集团承认的太子坐上皇位,更加有开创盛世的可能。

更何况,当时的明朝已经没有任何的大规模军事行动,该做的朱棣都做了。

通过五征蒙古,他已经将蒙古各个部落打残,而相应的就是百姓也已经不堪重负。

要是再出现一个像他一样的皇帝,动不动就对外动兵,说不定会提前出现一个李自成。

国家需要的是一个本分的皇帝,而朱高炽恰好就是一个本分的皇帝。

最重要的是,他虽然本分,但也不缺乏能力,北平保卫战就是最好的例子。

朱高炽能够坐上皇位,还有最重要的一点,这一点就是他的儿子朱瞻基

朱瞻基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九日出生以来,就备受朱棣的关注。

因为在他出生的前一天,朱棣做了一个梦,梦到朱元璋将一个刻有“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八个字的大圭递到他的手中。

这在朱棣看来,是上天对朱瞻基的承认。

因此,他对朱瞻基的青睐远远胜于其他的孙子,完完全全是将他当成继承人来培养。

别人的老师都是朝廷中某某一个文官,而朱瞻基的老师并不是朝廷中的某一个文官,而是靖难之役的第一大功臣姚广孝。

对于一个皇帝而言,学的再好不如实操,虽然在永乐十八年之前,明朝的首都是在南京,但其实自从永乐初年以来,明朝的首都就已经迁移到北京。

因为朱棣时不时的就到北京巡逻,皇帝在哪里,政治中心自然也就在哪里。而跟随在朱棣身边的,并不是朱高炽,而是朱瞻基。

如果朱棣要对蒙古动刀兵,那么朱瞻基就会在大臣的辅佐下,替代朱棣的位置,处理从南京传过来的朝政。

有学识,有处理朝政的能力,朱瞻基明显已经具备了成为一个皇帝的条件,但是在朱棣看来还不够。

因为如果国家遇到战事的话,皇帝是一定要参与其中的。因此,朱棣还要培养朱瞻基的军事能力。

他除了时不时的带朱瞻基阅兵之外,在永乐十二年,他还将朱瞻基带到战场上观摩真正的战争是什么样的。

值得一提的是,朱瞻基因此差点丧命。由于当时的明军由朱棣带须,与蒙古骑兵正面对抗不成问题。

朱瞻基头脑一热,就跟随着太监李谦加入战局,结果被包围。

要不是朱棣发现的及时,将他解救出来,说不定明朝就不会有明宣宗,也不会有“仁宣之治”。

朱棣立朱高炽为太子的时间是在永乐二年,按道理来说,不应该是在永乐元年才对吗?

毕竟朱高炽原本就是世子,立为太子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为什么朱棣还要拖一年呢?

其中的原因就是在于朱棣想立朱高炽,但是又想立朱高煦,直到解缙一句“好圣孙”,朱棣才下定决心立朱高炽。

毕竟朱高炽要不是太子,朱瞻基又怎么可能是皇帝?如果朱瞻基不是皇帝,自己那么多年的心血不是白费了吗?能白费吗?肯定不能。

朱高煦这一辈子坏就坏在出生的时间比朱高炽晚,如果他出生的时间比朱高炽早,再加上他的身体素质,朱棣立他为太子的概率不是一般的高。他要是再收敛一点,基本上可以说皇位一定是他的,但他偏偏这两点没一点能够达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朱高炽,浦子江,李景隆,北平,皇位,朱高煦,南军,朱棣,残疾,大军,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朱高煦,文官集团,朱棣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朱高炽,浦子江,李景隆,北平,皇位,朱高煦,南军,朱棣,残疾,大军,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朱高煦,文官集团,朱棣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朱高炽,浦子江,李景隆,北平,皇位,朱高煦,南军,朱棣,残疾,大军,观点评论,朱高炽,朱瞻基,朱高煦,文官集团,朱棣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