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斯坦(简称哈萨克)作为中亚地区大国,2022年GDP增长3.2%,经济总量2258多亿美元,人均GDP逾1万美元。世界银行预计2023及2024年哈萨克的经济增速分别3.5%、4.0%。近年来,哈萨克学习中国等先进发展中国家经济改革成功经验,积极推进国内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一方面继续巩固与独联体国家经贸关系外,另方面探索独立自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围绕国家现代化提出全面改革方案。
哈萨克凭借独特的地缘战略地位和稳定的经济增速,加上务实的经济改革,有望成为具国际影响力的中亚大国。面对全球经贸体系重塑和政经格局演变,该国有两大棘手问题,对内是高通胀和外债压力增加的风险,对外是面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挑战。哈萨克需要稳健的经济改革和扩大开放,抓住全球化发展机遇,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寻找发展空间。
1990年哈萨克脱离前苏联后,经济出现短期衰退,1995年后逐渐回归增长,1999至2019年经济平均增速达6.3%;1995至2020年人均本地居民总收入(GNI)从3730美元增至9928美元,增幅超过166%。
前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保持长期执政,坚持独立自主的政治、外交和经济政策导向,早期分阶段推行经济体私有政策,随着经济好转,逐渐收归涉及到国计民生的企业,培育和壮大国有重要能源资源企业,支持经济增长。现任总统托卡耶夫致力推进新经济政策,延续稳健经济改革路径。总体来看,虽然哈萨克遭遇疫情和乌克兰危机,但衰退幅度不大,2020年GDP下降2.6%后,2021及2022年分别增长4.1%、3.2%。但是,高通胀持续发酵,2022年1至12月消费物价指数(CPI)从8.5%增至18.8%,创14年新高。因此,哈萨克迫切需要解决高通胀问题,持续改善民生,为持续增长奠定好的民意基础。
矿产资源丰富 制造业薄弱
哈萨克经济转型具备三大优势条件:其一,拥有非常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2020年哈萨克采矿业总产值约211亿美元,占GDP约13%。2019年哈萨克石油、天然气证实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1.7%、1.3%,煤、铀、黄金、铜等矿产储量分别占世界总储量的4%、19%、3%、5.5%。凭借能源和矿产资源储量优势,哈萨克实现较大的贸易顺差,获得稳定的外汇收入。近年来,哈萨克完善矿业资源管理体系,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并推出多项优惠举措,吸引外资参与开发,计划到2025年固定资产投资占比提升至30%以上。随着能源转型加快,哈萨克计划投资500亿美元开发风电太阳能製氢项目,至2026年投产50多个可再生能源设施,预计吸引更多外资进入哈萨克能源市场。
其二,构建更为成熟的经济改革模式。从纳扎尔巴耶夫(1991至2019年)到托卡耶夫,哈萨克的国内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改革比较稳健。1990年哈萨克脱离前苏联后,与其他东欧、中亚国家一样,因实施“休克疗法”导致经济衰退,1995年重新启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保留约7%的国有工业企业,以股份制企业占多数,并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和外贸体制改革,整顿银行系统,推动经济信贷职能从指令性转向专业化经营,允许更多经营主体参与外贸。总体来看,哈萨克的经济改革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现任政府提出新经济政策,强调继续开展结构性改革和去垄断化,并提高国民收入水平。
其三,实施务实的对外开放政策。哈萨克脱离前苏联后,宣布以“平等的创始成员国”参加独联体,建立长期和平的周边环境。哈萨克处理地缘政治关系相对谨慎且务实,通过积极搭建畅通的外部通道,既能吸引更多外资,又能发展出口。1994至2019年哈萨克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82亿美元增至606亿美元,增幅达115%,同期贸易额占GDP比重处于稳步下降态势,外贸依存度保持在合理水平;1995至2021年哈萨克的外国直接投资(FDI)存量从29亿美元增至1520亿美元,年均增速较高。近年来,现政府推行多元化外交政策,既维持与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经贸关系,同时充分发掘欧洲市场,扩大与中国等新兴大国的经贸往来,为开放型经济打开新的局面。
不过,哈萨克经济转型面临不少内外挑战。一是制造业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需要加快建立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体系。哈萨克外贸出口主要依靠油气资源、煤炭等,以及其他初级的工业产品,原油出口金额近240亿美元,占总出口约40%以上,占比较高。由于长期依赖能源资源出口,因而制造业发展基础较薄弱,2010至2021年制造业增加值平均维持在200亿美元,占GDP的比重约在10%至13%。相较于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中亚国家15%至20%的比值,哈萨克的制造业增加值显然偏低。
面对科技创新和竞争加剧,传统能源长期被替代的趋势加快推进,意味哈萨克需要加快经济增长动能转换,重新审视工业、制造业的发展环境、产业布局和投资模式,否则将很难跨越中等收入发展陷阱。现政府提出新经济政策,反思经济严重依赖原材料出口、创新水平不足以及收入分配不均等突出问题。事实上,2009至2019年哈萨克的GDP实际平均增速下滑至4%,增长逐渐乏力,呈现后发劣势,未来需要加快推进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政策。同时,哈萨克的外债规模仍偏高,2021年外债余额逾1600亿美元,债存量占GNI达95.9%。
东欧地缘紧张 影响改革进程
二是地理位置较为特殊,地缘政治风险较大,如何平衡大国关系将决定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前景。哈萨克身处地缘政治的战略中心地带,欧洲、俄罗斯以及中亚国家均比较依赖哈萨克的地缘政治安全环境。乌克兰危机发生后,哈萨克成为各方争夺地缘政治关系的焦点。1990年代初期哈萨克脱离前苏联后,走向独立自主的道路,重新回归中亚大国地位,展现出比较持续的增长潜力,其中很大原因在于维持与俄罗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特殊关系。由于历史、民族以及地理等原因,哈萨克仍较大依赖俄罗斯的有力支持,哈俄关系仍具有地缘政治影响力,妥善处理多方关系将变得愈发重要。
乌克兰危机发生后,欧盟和美国积极介入中亚事务,哈俄关系走向成为焦点。哈萨克与欧盟成立了专门的合作委员会,欧盟加大了对哈萨克的投资布局,目前欧盟占哈萨克外贸总额约40%至50%,直接投资达101亿美元。但是,面对乌克兰危机局势不明朗,以及欧盟对俄罗斯制裁升级,哈萨克如何平衡大国关系,将影响经济改革进程。
哈萨克30年的经济转型取得较大成绩,主要在于政权体系相对稳定,以及得天独厚的能源资源,加上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为联结俄罗斯、中国以及中亚国家的要道,同时释放开放的信号,吸引大量外资,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资金支持。数据显示,中国是哈萨克五大外来投资国之一,2022年在哈投资超过230亿美元。作为内陆型和资源型国家,未来能否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继续获得发展机会也具有不确定性,同时哈萨克的工业基础并不强,缺乏核心制造产业支撑,内生性增长动能可能存在减弱,实现持续增长的难度可能更大。
参与“一带一路” 深化经贸关系
近年来,哈萨克强调优先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加大对能源转型投资。但是,由于哈萨克过于依赖传统能源资源出口,在发展制造业和科技创新领域仍处于起步阶段,科研投入、技术创新成果以及高精尖人才等基础薄弱,未来要加大科研资金支持,培育一批有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的科研人才,积极发展未来经济。此外,哈萨克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不仅需要妥善应对地缘政治危机,加快拓展经贸朋友圈,扩大对外开放。托卡耶夫(2019年)上任后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不仅扩大与德国等欧盟国家围绕能源、稀土和铀开展合作,而且深化与中国等新兴大国的经贸关系,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最大中亚国家,预计哈萨克将在未来地区和全球治理扮演重要角色,或将带来额外经济收益,同时也需要平衡好和域外大国的关系。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