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崇祯十七年:残阳挽歌,讲述明帝国的最后108天

崇祯十七年:残阳挽歌,讲述明帝国的最后108天

公元1664年,是明帝国最后一个皇帝,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崇祯”的第十七年,这是明王朝作为大一统王朝的最后一个年号,而十七年则是这个“崇祯”年号的最后一年,这一年,大明王朝从风雨飘摇,终于走向了末日,唱响了一个王朝的最后挽歌。本文记述的就是从崇祯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西安称帝,至三月十九李自成攻破北京城,这大明王朝的最后108天里面,所发生的故事,本文较长,请诸君耐心阅读。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一日,李自成在西安正式登基称帝。国号大顺,改元永昌,改西安为长安,称西京,以秦王殿为宫,增旧殿为九间,以符帝制。同时大修长安城。

李自成既然自己称了帝,那自然就应该像历史上其他的皇帝一样,光宗耀祖,追封自己的历代先人。于是李自成追尊其曾祖以下均为皇帝,母吕氏为太后。规定其父、祖以及他自己的名讳,不得使用。同时册封妻子高氏为皇后,妾陈氏为贵妃。

当上了皇帝的李自成,当然不能忘记手下的那些哥们。兄地们跟他出生入死,不就是为了今天的荣华富贵?

李自成紧接着就开始大封功臣。权将军、制将军封侯,果毅将军、威武将军则封伯、子、男。刘宗敏、田见秀、谷英、李锦(李过)、刘芳亮、张鼐(李双喜)、袁宗第、刘国昌等人被封侯。刘体纯、吴汝义、马世耀、李友、刘忠等人被封伯。降将白广恩、陈永福、王良智(就是那个献了西安城的王根子)等人也被封侯。其余被封子、男爵的。则多达80人左右。

李自成为了分封文官,改动了官制,为的就是能够利益均沾。他把内阁改为天祐殿,设大学士平章军国事。这个职务相当于丞相,当然是牛金星的了。另一个重要谋士宋献策则被任命为军师。

大顺王朝的行政机构虽仍为"六部",但是长官都升了级,原先每部只有侍郎1人,如今也都设置了尚书。中央其他机构的名称以及地方机构的名称,也都作了改动,以示与旧朝有别。

李自成分授各级官员,颁发新印。为了招徕读书人,他还开科取士。

李自成登基做了大顺皇帝,下诏免征三年钱粮,这个对于老百姓来说,当然是好事。但是他的这么多兵马,也要吃饭呀,不征钱粮,如何维持?

李自成自有办法!他用的方法就是向豪绅污吏追赃。在渭南时,他就责令当地豪绅出饷银160万两。进了西安城后,他又故伎重施。他大宴西安城中缙绅大户,并把秦王府中的金银器皿分给他们,然后对他们说,军中缺饷,你们都是官吏,不会没有银子,应该拿出来助军需。此时站在旁边的部下,又恰到好处地故意露出兵器,吓得那些缙绅直发抖。

戏唱足了,李自成就开始说话了,当过九卿的出银五万,中丞三万,监司一万,知县之类的也要出五千。

此时的李自成,在西安城中十分风光。他每三日必亲赴教场校射,身穿蓝布袍,张小黄盖,乘马而行。百姓只要一见他的黄龙纛,便一起伏在地上连喊万岁。

李自成在西安兴高采烈登基,而千里之外的北京城里却是一片愁云暗淡的景象。正月初一早朝,钟鸣之后却不见人影。过了很久才见文武大臣赶来,个个萎萎缩缩。

早朝结束后,崇祯皇帝把阁臣留下来喝茶,其实就是商议事情。阁臣们乘机向崇祯帝提出用内帑充饷。

让这些阁臣们没有想到的是朝局已经到了如此危难的时候,崇祯帝居然还是舍命不舍财,只是一句"今日内帑有难以告先生者",就把大家给打发了。

君臣议了半天,也没有议出什么名堂。初三日,崇祯帝召见左中允李明睿。李明睿提议崇祯帝亲征,这其实就是让崇祯帝南迁的委婉说法。

然而崇祯帝这时的反应,却是急忙用手指天,制止道:"此事不能乱说"。李明睿要崇祯帝赶紧决断,而崇祯帝却说不行,并要李保密。

崇祯皇帝在北京城一片愁云惨淡的时候,李自成正在西安城磨刀霍霍,准备誓师东征。其实早在一个月前,李自成就已经派了李友、白鸠鹤两员大将,率先头部队进攻山西。十二月十八日,这支部队在禹门口渡过黄河,并传牌山西各州县,要求各地官吏认清形势,不作抵抗。

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初八日,李自成在西安誓师,留下了权将军田见秀留守西安,自己亲自统率主力,由西安出发开始东征,直扑北京。

李自成的大军渡过黄河后,就兵分两路,一路是由刘芳亮率领的左营,渡河后即沿黄河北岸向东运动,一路由李自成率领直扑平阳府(今临汾)。

正月二十三日,李自成兵临平阳城下。战事很简单,平阳知府张璘然直接投降,西河王及宗室300余人被杀。

李自成占领平阳后,并没有多做停留,随即挥师北上,兵锋直指太原。

崇祯皇帝得到平阳失守的消息后,坐立不安,他所任用的官员,如陕西总督余应桂、陕西巡抚李化熙,还有宣大总督,陕西巡抚之类的,居然都连上任都不敢,更别说让他们去剿灭农民军了。

正在崇祯皇帝手足无措,百爪挠心的危急时刻,一个人踊跃的站出来要求为他分忧,崇祯皇帝当时是喜出望外。这个人就是时任大学士的李建泰。

李建泰是山西曲沃人,有家财百万。他见崇祯帝如此忧心忡忡,便站出来说他愿意返回家乡,散财集兵抗敌。

崇祯帝自然是喜出望外,于是就在正月二十六日告太庙,并亲至正阳门楼设宴为李建泰饯行,命其以大学士督师,赐尚方剑。

李建泰踌躇满志的率领着人马就出发了,可是在路上听说了山西局势危急之后,他便放慢了速度。

士兵们听说要去山西和李自成作战军心顿时涣散,还没走到涿州呢,兵士就已逃亡了千余人。就这样走走停停,到达顺德府广宗县时,县中的豪绅居然闭城不接纳他们,李建泰就直接下令攻城。

二十九日,李建泰在得知农民军已占领其家乡后,就再也不肯向前走一步了,而是退回了保定。而此时的太原已是危急万分了。

二月初六日,李自成兵至太原城下。当时城中长官是革职巡抚蒋懋德。他率部勉强支撑了两天。至初八日凌晨,巡抚标营裨将打开新南门投降,太原被克。晋王被俘,蒋懋德自杀,布政使赵建极等多人被杀。

二月十六日,在太原城修整了不到十天的李自成,再次率部进发,直逼北京。在路上他发布了著名的《永昌诏书》,诏书历数明王朝以及历代皇帝的罪过,并要崇祯帝度德审己,看清形势,及早投降。

二月二十一日,李自成在宁武遇到了总兵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双方打得十分激烈。李自成虽最终攻下了宁武城,杀了周遇吉,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李自成东渡黄河后,也只有在宁武这一个地方遇到了顽强的抵抗,此役过后,李自成再也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基本上是兵不血刃,势如破竹,直捣北京。

三月初一日,李自成抵达大同。大同总兵姜瓖投降,代王朱传櫅(火字边,实在找不到这个字)全家被杀,大同巡抚卫景瑗自杀。接着,阳和(今阳高)兵备道于重华投降,郊迎十里。

三月初六日,李自成抵达宣府(今宣化),早已约定投降的总兵王承胤开门投降,巡抚朱之冯自杀。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抵达居庸关。守将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投降,京师的"北门锁钥"居然被李自成不废吹灰之力就占领了。

三月十六日,昌平被攻破,"十二陵"被焚。京师之北已无险可守了。

昌平失守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崇祯帝正在依次召对考选诸臣,题目当然是关于外虏内寇方面的。

到了这种时候,崇祯帝居然还有心情干这些无聊的事,这就说明他自己也已经方寸大乱。他是一会儿凭几而听,一会儿又东张西望,又是磨墨,又是倒茶,已经坐立不安了。

就在此时,内官匆匆递进一封密件,崇祯帝拆开一看,大惊失色,并立即退入后宫。那些大臣们更是一个个不知所措。而崇祯帝拿到的密件,就是昌平失守的败报!

昌平一失,崇祯帝就感到了大明江山是真的完了,就再也无法掩饰内心的恐慌了。对这一天的到来,崇祯帝应该是有预感的。不过,当预感以如此之快的速度,真的要变成现实的时候,崇祯帝仍是感到突然,甚至有点难以接受。

崇祯帝对时局的估计,一直就抱有幻想和侥幸。但是也正是这些幻想和侥幸,才使他落到了此时进退无路的地步。

当初在李自成的军队刚杀过黄河的时候,崇祯帝和他的大臣们就在商讨应对之策。除了前边所说的李建泰奉命督师的闹剧之外,其实当时还真是提出来了两个对策:一是调辽东总兵吴三桂部进关守卫京畿,抵挡李自成;一是南迁,退守东南半壁江山。

关于征调吴三桂进关,其实崇祯帝早在正月十九日就在召对群臣时候提出来了,崇祯帝想抽调五千精兵随吴三桂入关,并认为关外余兵尚多,调走5千仍可支撑局面。

崇祯帝是一个优柔寡断而且还不愿负责任的人,他还擅长诿过于大臣。所以他并没有直接下达调兵命令,而是要求大臣们商议后再决定是否实行。

崇祯帝把皮球踢给了大臣们,而早已深知他的德行的大臣们,则又把皮球踢了回来。首辅陈演坚决反对调吴三桂入关,兵部尚书张缙彦也持此态度。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担心吴三桂率精兵一撤,不仅宁远等地不保,就连山海关能否守住也成了问题。如此重大之事,哪里是大臣们能负得了责的,因此还得请皇帝圣裁。

最后锅还是由崇祯自己背了起来,下诏决定放弃宁远,调吴三桂进关。不过,陈演等人并没有立即去执行此策。他们一议再议,不断扯皮,千方百计地想推卸责任。

一直到了二月二十一日,蓟辽总督王永吉、巡抚杨鹗、吏科给事中吴麟征,再次奏请放弃关外宁远等地,调吴三桂入关屯卫京师。崇祯帝对陈演等人的拖延也已十分不满,便将此疏让陈演及大学士魏藻德阅读,两人不敢应对。

说到底还是陈演等人,害怕负责任而不敢决策。他们先是请崇祯帝召见吴三桂之父吴襄,询问吴襄的意见。在得到吴襄肯定答复后,他们竟又请崇祯帝下令派人赴关外询问吴三桂的意见。这样的一来一往,便到了月底。

三月初四,李自成兵锋已经直指北京了,实在是不能再等了,崇祯帝这才下定决心,于是诏封吴三桂为平西伯,蓟镇总兵唐通为定西伯,挂平贼将军印、援剿总兵左良玉为宁南伯,凤庐总兵黄得功为靖南伯。不久又补封山东总兵刘泽清为平东伯。

三月初六日,崇祯帝下令放弃宁远,命蓟辽总督王永吉、宁远总兵吴三桂入卫京师,同时檄调蓟镇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率部勤王。

这几路勤王的人马,吴三桂是根本没有来得及赶到北京,而山东总兵刘泽清则谎称有伤,在大掠临清后率兵南逃。唐通是及时赶到,但是就是他把居庸关,拱手让给了李自成。

至于南迁之议,上文咱们已经讲过,早在正月初,左中允李明睿就曾经向崇祯帝提出。却被崇祯帝严词拒绝。

但是随着形势的急剧恶化,驸马巩永固、督师李建泰、左都御史李邦华等人也纷纷提出南迁之议。

南迁之议一共有两个方案,一种方案主张崇祯帝赴南京,太子留守北京;而另一种方案则是主张太子先赴南京,崇祯帝本人则留守北京。

崇祯帝的意思,当然是愿意自己赴南京,而把太子留在北京。但是出于照顾面子,他又希望大臣们能出面固请,并以亲征之类的名义出京南赴。

可是以陈演为首的内阁,却不肯出面承担责任,而且还有不少大臣反对此举。到了后来,崇祯帝看到支持太子南下监军的大臣越来越多,就担心生出事端来,就下决心都留在北京,谁也不去南京。为此他还有着一番漂亮的说辞:"祖宗辛苦百战,定鼎此土,贼至而去,何以责乡绅士民之城守者?何以谢失事诸臣之得罪者?且朕一人独去,如宗庙社稷何?如十二陵寝何?如京师百万生灵何?他对于建议太子南下监军之主张更是不满。他斥责道:"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且如此不济,孩子家又能做什么?崇祯帝对时局仍抱有幻想和侥幸。他仍然寄希望于李建泰的督师,还幻想着吴三桂等部的入卫勤王。他甚至认为即使李自成兵临城下,也未必就能攻破北京城。事实证明,他的这些想法可以说是痴人说梦了。

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率领的大军进抵北京城下,同日开始攻城。当时京城的防守,外则由襄城伯李国桢主持,内则由提督太监王承恩负责。

李国桢的"三大营"驻扎在城外。当李自成的大将刘宗敏率部掩杀而来时,"三大营"基本上未作抵抗,便已瓦解、投降。三大营"是明帝国京畿卫戍部队中最为精锐的部队,配备有火炮、鸟枪等火器。而这些装备精良的火器,此时成了农民军的利器,转而被用作攻城。

城外"三大营"瓦解后,守城的重任就部全由太监负责了。当时登陴守御的兵卒只有五六万而已,外加数千小太监,根本难挡攻城之势。

更为让崇祯帝没有想到的是,那些他素为他所亲信,危难之时被他委以重任,主持守城的宦官们,此时已经起了投降之心,准备献城。

三月十八日,已降于李自成的原宣府监军太监杜勋射书城中,与守城太监曹化淳联系。三月十八日下午,大太监曹化淳打开彰仪门,向农民军投降,外城被占领。而城内的崇祯帝居然对此事毫无所知!他还在白痴的下着人生的最后一次"罪己诏",痴人说梦般地宣布只追究李自成一人之罪,其余的人都可获赦。

三月十八日晚上,崇祯帝得知外城已被献城的消息之后,几近疯狂。他逼周后自杀,亲手斩了袁妃、乐安公主、昭仁公主等人,又令太子、永王、定王设法出逃。

他崇祯帝在发了人生中最后一道谕旨,令成国公朱纯臣总督内外诸军,并把太子托付给他之后,就悄然离去,不知所踪。不过,他的这道最后谕旨被送到内阁时,内阁已经没有人了,随后就被冲进宫中的农民军给缴获了。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领农民军进占内城。此日中午,李自成在群臣的前护后拥下,由德胜门进城。策马行至承天门下,李自成挽弓搭箭,射向写着"奉天承运"的门匾。可惜没有射正,而是射在了"天"字的旁边。由此就有人附会说,李自成没有天子的命,就差那么一点点。

当李自成等人进宫时,太子朱慈烺在门左长跪不起,李自成就命人扶起他。随后永王、定王二个皇子也被搜了出来。李自成安慰他们道:今日即同我子,不失富贵!并把他们送到刘宗敏处。

三月二十二日,大顺军士终于在后宫的煤山上发现了崇祯帝吊在树上的遗体,长发覆面。在其衣袖上写有两行墨书。一行是:"因失江山,无面目见祖宗,不敢终于正寝。"另一行是:"百官俱赴东宫行在。"陪在他身边吊死的,只有提督太监王承恩一人。

皇帝吊死了,太子被擒了,京师被占了,大明朝在这一天,基本上算亡国了!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经历了276年的风风雨雨,至此宣告结束。虽然后面还有隆福,永历那些小朝廷在苟延残喘,但是他们也知道,这个波澜壮丽的江山,从1644年4月起,已经不属于他们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崇祯,挽歌,明帝国,残阳,李自成,北京城,皇帝,西安,平阳,明王朝,观点评论,李自成,吴三桂,崇祯帝,李建泰,陈演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崇祯,挽歌,明帝国,残阳,李自成,北京城,皇帝,西安,平阳,明王朝,观点评论,李自成,吴三桂,崇祯帝,李建泰,陈演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崇祯,挽歌,明帝国,残阳,李自成,北京城,皇帝,西安,平阳,明王朝,观点评论,李自成,吴三桂,崇祯帝,李建泰,陈演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