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共有二十二子,分别是:
隐太子李建成(1)、太宗李世民(2)
卫王李玄霸(3)、巢王李元吉(4)
楚王李智云(5)、荆王李元景(6)
汉王李元昌(7)、酆王李元亨(8)
周王李元方(9)、徐王李元礼(10)
韩王李元嘉(11)、彭王李元则(12)
郑王李元懿(13)、霍王李元轨(14)
虢王李凤(15)、道王李元庆(16)
邓王李元裕(17)、舒王李元名(18)
鲁王李灵夔(19)、江王李元祥(20)
密王李元晓(21)、滕王李元婴(22)
李渊的儿子很多,优劣各异,下面我们就逐一了解他们留在史册中的人生故事。
隋末烽烟,天下大乱,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时(617年),仅生有5子,其中长子李建成29岁,次子李世民19岁,三子李玄霸已去世3年,四子李元吉15岁,五子李智云14岁。
开国三子指的正是:李建成(1)、李世民(2)、李元吉(4)。
其余两人不在此列的原因,李玄霸(3)就不用说了,而李智云(5)则是被长兄丢弃,然后受李渊起兵牵累,被隋朝官吏逮捕,押送长安后被阴世师处死,所以这二子都没有参与开国征战。
李建成(589-626)是唐高祖李渊长子,生母是窦皇后,也是后来的大唐开国太子。
在李氏诸兄弟中,李建成的年龄比弟弟们大很多,就连老二李世民都比他小了10岁。
所以,李渊起初任太原留守时,身边只带了李世民,其他家眷就交由李建成带领,在南边更安全的河东居住,并且让他秘密结交当地的豪杰异士。
大业十三年(617年),大隋王朝已然衰象毕露,李渊在太原开始加快起兵步伐,于是在当年三月召李建成前往太原汇合。
同年六月,李建成带着四弟李元吉到达太原,之后开始与其他骨干一道劝李渊起兵,并协助筹划军务。
正式起兵后,李建成率军攻略西河,从征长安,屡立战功,协助李渊夺取关中基业。
占据长安后,李渊拥立代王杨侑为天子,改元义宁,自己则进封唐王,而李建成顺理成章地成为唐王世子。
义宁二年(618年),李建成进封抚军大将军、东讨元帅,率领李世民等十万兵马向东挺进,伺机夺取洛阳,但未成功。
武德元年(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紧接着,隋恭帝杨侑让位李渊,李渊称帝后,李建成被立为太子。
△李建成
武德二年(619年),李建成率军平定司竹盗贼祝山海的叛乱。
武德三年(620年),李渊命李世民征讨王世充,则李建成率军镇守蒲州,以防备突厥的偷袭。
武德四年(621年),稽胡数万人叛乱,李建成率军讨平,为防止胡人再次叛乱,处死降兵六千多人。
武德五年(622年),先前被李世民击败的刘黑闼引突厥军在山东作乱。魏征见李建成的功绩渐渐不如李世民,劝说李建成主动请战以刷军功。
李建成听从,并与四弟李元吉一起征讨刘黑闼(tà),在魏州大获全胜,擒斩贼首,平定山东。
武德六年(623年),突厥进犯朔州,李渊派李建成和李世民进驻并州防御。
武德八年(625年),突厥进犯定州,李渊令李建成驻守幽州,李世民驻守并州。
对照一般的标准来讲,李建成算是比较优秀的太子,每每挂帅领军,镇抚四方,为君父分忧。
然而凡事就怕比,有李世民这个“千古一帝”级别的弟弟在,原本还颇值得称道的李建成一下子就黯然失色了。
大唐立国之后,几乎所有硬仗都是李世民打的,薛仁杲(gǎo)、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一众很棘手的割据势力纷纷倒在了他的兵锋之下,别说是李建成办不到,就是满朝文武也只有军神李靖有这份本事,不过起初李靖的地位不够,也只能跟在李世民麾下。
由于李世民的功绩太大,李渊硬是整出个“天策上将”封给这个极优秀的儿子,地位还在王公之上,几乎要与太子平起平坐。
一山不容二虎,李建成感受到了强烈的威胁,于是联合四弟李元吉不断打压李世民,双方矛盾逐渐升级,加上李渊的消极纵容,很快就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和李元吉准备设计除掉李世民,结果事情泄露,李世民先发反制,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李建成被自己的二弟当场射杀身亡,时年38岁。
在这场政变中,李建成不光自己身死,所生五子也无一幸免,全家都被逐出皇室宗籍。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追谥“隐”。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又追赠李建成为皇太子,史称“隐太子”。
李世民(599-649)是李渊次子,生母是窦皇后。
他年少时期就展现出非同一般的聪敏才志,很多人都认为他前途无可限量。
大业十一年(615年),隋炀帝杨广北巡时被突厥包围在雁门,17岁的李世民响应招募前往救援,归于屯卫将军云定兴麾下。
△李世民
出发前,李世民向云定兴献策,多带旗鼓设置疑兵,营造出军队连绵数十里的假象,迷惑突厥人,让突厥以为救兵已经云集,他们就会被迫撤走。
云定兴采纳了李世民的建议,果然突厥误以为隋朝大军已到,匆匆解围遁走。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出任太原留守,诸子中只带了李世民在身边。
当时高阳有一个大贼叫魏刀儿,悍然进攻太原,李渊率军清剿,深陷贼营。
李世民带领精锐骑兵突入重围,救出李渊,同时配合步军击溃贼军,大获全胜。
可见李世民确实是少年英才,李渊也比较了解自己的儿子,特意带了最善战的李世民去太原剿匪。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在晋阳起兵,李世民和长兄李建成一样,成为李渊的左膀右臂,一路披荆斩棘,攻入长安。
李渊登基后,封李世民为尚书令、右武侯大将军,进封秦王,加授雍州牧,接着李世民就开启了大杀四方模式。
一开始李世民也吃过败仗,被西秦霸王薛举在泾州击败(618年),损失惨重,不过这里有特殊原因,当时李世民抱病卧床,麾下部将没有遵令坚守,贸然出战,这才遇袭大败。
不久后,薛举病逝,其子薛仁杲继立,率军进犯大唐,李世民再次挂帅大破敌军,生擒薛仁杲,一战平定陇西。
武德二年(619年),李家发祥地太原遭刘武周进犯,大唐各路援兵均被击败,并州总管、齐王李元吉(4)也被吓破胆,弃城而走,连夜逃回长安,惊得李渊都想要放弃山西的地盘。
危急时刻,李世民挺身而出,坚持主战,并最终挂帅替自己的四弟收拾残局。
武德三年(620年),在李世民连番的犀利攻势下,刘武周屡战屡败,最终全盘崩溃,逃往突厥后被杀。
紧接着在同年七月,李世民东征盘踞在洛阳的王世充,几番交手后王世充被打得落花流水,只好坚守不出,并向河北窦建德求援。
武德四年(621年)三月,窦建德亲率十余万人前来救场,结果在虎牢关被李世民以少胜多,不但全军溃败,本人也被活擒。
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胜利,原本不利的局势因为李世民的大胜变成了一次性扫清山东强敌。
班师回朝后,李世民因功受封天策上将,声威无人可匹,这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忌惮。
武德五年(622年),窦建德旧将刘黑闼起兵叛乱,攻城掠地,基本恢复了窦建德的旧土。李世民自请率军征讨,于同年三月扫平叛乱,刘黑闼狼狈逃往突厥。
数月后刘黑闼卷土重来,引突厥作乱山东,又被想刷军功的李建成剿灭。
如果说大唐立国前,李建成和李世民的表现还算平分秋色,那么到了立国后,李世民就彻底将李建成甩没影了。
当太子的人往往最是敏感,毕竟巅峰的权力是不能与任何人分享的,所以李建成必须要把李世民这个“千古一弟”打落尘埃。
武德六年(623年),太子李建成联合齐王李元吉开始谋算秦王李世民。他们一边招揽死士,扩充势力,一边勾结后宫和皇帝近臣,一边不断诋毁抹黑李世民,致使李渊开始疏远李世民。
武德七年(624年),作为反制手段,秦王府制造杨文干事件,使人诬告太子勾结边将谋反。但此事没能达到预期效果,李渊居中调停,流放了双方的重要幕僚,各打五十大板。
之后,李世民去东宫赴宴,酒中被下毒,回来后吐血数升,险些丧命。李渊知道后,再次出面调停,勒令东宫不准再请秦王饮酒。
可见,当时双方已经是手段尽出,势同水火,不死不休了。
武德九年(626年),李建成和李元吉以北伐突厥为借口,不断抽调秦王府精兵猛将,并设计将房玄龄、杜如晦等重要谋士逐出秦王府,以此削弱李世民的势力。而这些事情的发生,李渊都是默许的,其中意味不可谓不险恶。
之后,李建成和李元吉劝说李渊处死李世民,但遭到李渊否决。于是二人准备趁着李世民送行北伐部队时,将其伏杀,来个先斩后奏。
好在有人向李世民告密,生死关头,李世民决然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迫李渊让位。
同年9月,李渊退居深宫,李世民登基称帝,兄弟三人的斗争最终以最残酷的方式决出胜负。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要我说,兄弟相杀都是形势所迫,而造成这种形势的正是李渊这个不称职的父亲。
作为大唐开国的头号功臣,李世民不甘心被人鸟尽弓藏是理所当然的,而李渊又想用人打天下,又在事后偏袒太子玩制衡的做法,对付庸人还行,但是对付千古一帝的李世民就只能活该被反噬了。
李元吉(603-626)本名李劼(jié),小名三胡,是唐高祖李渊第四子,生母也是窦皇后。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同是一个妈生的,偏偏这李元吉打出生起就是一个怪胎。
由于长得太丑,令窦皇后心生厌恶,便让人丢弃刚出生的李元吉。许是命不该绝,侍女陈善意动了恻隐之心救下李元吉,偷偷抚养。
可惜,陈善意的善意没有得到好报,后来因为劝谏李元吉不要草菅人命,被李元吉残忍处死。
李渊起兵时,李建成带着李元吉前往太原汇合,从此也跟着父兄征讨创业。
△李元吉
李渊占领长安后,授任15岁的李元吉为太原郡守,封姑臧郡公。不久,进封齐公,总领十五郡诸军事、镇北将军、太原道行军元帅。
唐朝建立后,李元吉进封齐王,授任并州总管。
不过,比起李建成和李世民,李元吉可谓是劣迹斑斑、极不成器。
也许是自幼被亲妈嫌弃产生了心理阴影,李元吉为人阴狠凶戾、生性狂悖,动辄拿他人性命取乐,肆意纵容属下欺压百姓、为非作歹,在朝野风评极差。
按说这样的水平如何还能委以重任,这其实是沿袭了隋朝的做法,让儿子们镇守地方,毕竟自己人总比外人更忠诚,所以李元吉这个嫡子再臭也是香的。
但真金才不怕火炼,李元吉这个庸才经不起困难的考验。刘武周南下太原时,李元吉连像样的抵抗都没做到,就丢下并州军民,带着妻妾连夜逃回长安了。
后来李渊也看出李元吉这个儿子就是莽夫一个,不能独当一面,所以李元吉后面的战功不是跟着大哥刷的,就是跟着二哥刷的。
就这样的人还妄想着自己也能登上皇位,后来李建成和李世民斗得水深火热,李元吉在其中出了不少阴招。他勾结后宫,贿赂重臣,诋毁秦王,甚至有一次还想趁李世民陪李渊来自己府上,安排死士伏杀李世民,只不过李建成担心不够稳妥制止了行动。
其实这个计划实在粗糙,一旦事发,可能李建成和李世民会同归于尽,那得渔翁之利的人还不是李元吉?李建成对李元吉的小心思可能有所察觉,所以才否决了计划。
就这李元吉还假惺惺地对李建成说:“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兄长,好处又不是我的。”大家听听,这人多么虚伪阴损。
后来李渊为了调和矛盾,想让李世民镇守洛阳,将两兄弟分开,又是李元吉从中作梗,使得李渊放弃此议。
总之,李元吉不断地给两位兄长煽风点火,积极地激化二人的矛盾,他最想看到的结果可不是太子胜出,而是太子与秦王两败俱伤,这样李渊只剩他这个唯一的嫡子,皇位便近在咫尺了。
当然,最后李元吉的阴谋没有得逞,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在逃跑的过程中被尉迟恭射杀,时年24岁。
有些历史人物的死令人悲痛惋惜,而有些历史人物的死却令人拍手称快,李元吉这样的恶人就属于后者。
之后,李元吉的五个儿子也被株连处死,齐王妃杨氏则被李世民收纳入后宫,后来为李世民生下曹王李明。
贞观二年(627年),坐稳皇位的李世民这才追封李元吉为海陵郡王,谥号为剌,以礼改葬。
这里需要解释一下,“剌”(là)是一个恶谥,在谥法中属于最恶的那一档,所谓“愎佷遂过曰剌”,大意是指为人乖戾固执、掩饰罪过。
贞观十六年(642年),李世民将曹王李明过继给李元吉奉续香火。如此讽刺的操作,再加上最恶的谥号,可见李世民对李元吉多么的恨之入骨。
李渊有四个儿子去世较早,未能成年,分别是:李玄霸(3)、李智云(5)、李元亨(8)、李元方(9).
这里必须先讲李智云,因为其他三人都是病逝的,唯独李智云算是李建成和李元吉间接害死的。
李智云(604-617年),原名稚诠,字集弘,小字祈健,是唐高祖李渊第五子,生母是万贵妃。
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担任太原留守,只将次子李世民带往太原,李建成(1)、李元吉(4)、李智云(5)都留在河东郡。
△李智云
大业十三年(617年),李渊起兵反隋,李渊派密使去河东召唤诸子,可李建成只带着李元吉潜回太原,却以年龄太小为理由,将十四岁的李智云留下,导致李智云随后被隋朝官吏逮捕,押解到长安,当时的刑部尚书阴世师丝毫不给李渊留情面,将李智云处死。
这个事情明眼人都知道很有问题,李建成为何只带李元吉走,而不带李智云?
因为他们不是一个妈生的,万贵妃万氏说白了起初就是李渊的妾室,嫡子与庶子玩不到一块也是常有的事,何况还有李元吉这个“小恶魔”在,抛下李智云不顾实在是不足为奇。
但正是这次抛弃,使得李智云丧了命,事后万贵妃定然是悲痛万分,李渊虽然也很痛惜但木已成舟,他也只能在身后名望上补偿这个第五子。
隋恭帝义宁元年(617年),赠李智云尚书左仆射、楚国公,谥号为“哀”。
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继位,追封李智云为楚王。
窦皇后在李渊起兵前就去世了,皇后是后来追封的,李渊称帝后也没有再封新皇后,这样一来,万贵妃就是实际上的后宫之首,李渊对万贵妃也很是信重,将后宫一切事务都交给她打理,所以万贵妃其实也是一位颇有分量的人物。
而万贵妃一定知道,自己儿子的死与李建成和李元吉脱不了干系,所以不难推测她应该是暗中站在秦王李世民这边的。
而从李世民称帝后对万贵妃的礼遇,就又可以反过来印证,当初万贵妃在暗中绝对是帮了不少忙的。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每一位王者的成功都是靠点滴凝聚而成,绝非如史书上寥寥几笔那么简单。
李玄霸(599-614),字大德,是唐高祖李渊第三子,生母是窦皇后。
他也是嫡子,可惜死得早,年仅16岁。
武德元年(618年),追封李玄霸为卫王,谥号怀,追赠为秦州总管、司空。
武德四年(621年),唐高祖以秦王李世民第四子李泰为宜都王,作为李玄霸的后嗣。
贞观二年(628年),李世民将李泰改封为越王,许是不舍得爱子,改赠宗室西平王李琼之子李保定为后嗣。贞观五年李保定去世,无子,国除。
值得一提的是,清中期以后的《说唐》《兴唐传》等小说以及民间评书中,出现了“无敌双锤李元霸”这一著名的文学人物,其历史原型正是李玄霸,只不过历史上的李玄霸肯定没那么厉害。
李元亨(619-632),是唐高祖李渊第八子,生母为尹德妃。
武德三年(620年),封为酆(fēng)王。
其母尹德妃颇受宠,勾结李建成和李元吉,诋毁诬陷李世民。
贞观二年(628年),10岁的李元亨独自就藩,李世民可怜他还幼小,多次派遣使者探视慰问。虽说是敌对之子,但李世民表面功夫还是会做到位的。
贞观六年(632年),李元亨去世,谥号悼,年仅14岁。因无子嗣,封国废除。
李元方(619-629),是唐高祖李渊第九子,生母是张婕妤。
高祖武德四年(621年),封为周王。
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去世,年仅10岁,无子,国除。
张婕妤和尹德妃一样,都是李渊的宠妃,而且与李建成、李元吉勾搭成奸,诋毁李世民,毫无疑问是李世民的敌人。
等李世民登基后,张婕妤和尹德妃便消失在了史册中,也许是被雪藏了,也许是被处理掉了。可巧的是,她们二人生的皇子都早早地去世了,纵观李渊的儿子们很少有早夭的,这里面的门道就颇令人玩味了。
大家常说的“元芳你怎么看?”中的李元芳其实是虚构人物,史料中并无此人,不过大唐的王爷李元方却是实打实存在的,二者并无关联。
李渊的儿子中,有两位大胆地走上了谋反的道路,我认为这很不明智,不知是当王爷的生活太枯燥无聊,还是个中另有隐情。
李元景(618-653)是唐高祖李渊第六子,生母是莫贵嫔。
别看他是老六,但其实和五个兄长的年龄相差颇大,是李渊起兵后才出生的,所以从李元景往后的皇子们都主要生活在李世民的贞观朝。
武德三年(620年),册封为赵王。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荆王。
唐高宗即位后,进位司徒、秦州都督,实封一千五百户。
注意这可是活着的三公,不是死后追赠的,可见唐高宗对这位皇叔也算不薄了。
永徽四年(653年),李元景卷入房遗爱谋反案,因罪赐死,时年36岁。
简单解释一下这场谋反,房遗爱是高阳公主的驸马,谋反的根源是高阳公主私通辩机和尚,然后李世民杀掉辩机并进行严厉斥责,高阳公主从此怀恨在心。
等到李治继位后,高阳公主见唐高宗李治软弱,便撺掇房遗爱谋反,准备拥立荆王李元景为帝。
事发后,弄权的长孙无忌趁机大搞株连,房遗爱、高阳公主、李元景等一干人等全部被处死。
李元昌(619-643)是唐高祖李渊第七子,生母是孙嫔。
他自幼聪慧好学,擅长书法绘画,深得李渊宠爱。
武德三年,受封鲁王。
贞观年间,改封汉王。
由于李元昌在州中任职时,多行不法,所以李世民严厉地斥责了他。而心高气傲的李元昌根本无法接受别人的管教,于是开始记恨李世民。
当时,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的夺嫡之争愈演愈烈,李元昌见有机可趁,便站到李承乾一边,帮助他谋划造反。
李元昌还看上了李世民身边的一位善弹琵琶的宫女,希望李承乾造反成功后能够把人赐给他。
贞观十七年(643年),也许是气运不济,皇子李佑谋反事件牵扯出了太子李承乾的谋划,杜荷、侯君集等一干太子党骨干被处死,李元昌也被李世民赐死于家中,时年25岁。
比起李元景造高宗李治的反,李元昌敢造太宗李世民的反还真是胆大包天。
反思一下,其实也是李世民受到了自己行为的反噬,下面不安分的人都想效仿玄武门之变,唐朝高层的攻杀争斗自此就有了恶例可循。
李渊诸子中,有四位被害死于武则天当政时期,他们分别是:韩王李元嘉(11)、霍王李元轨(14)、舒王李元名(18)、鲁王李灵夔(19)
李元嘉(619-688)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生母为宇文昭仪。
这个宇文昭仪是隋朝名将宇文述的女儿,李渊特别宠爱她,一度想封她做皇后,被她坚决推辞。
爱屋及乌,李元嘉也格外的受宠,后面出生的皇子没有能比得上的。
李元嘉虽然得宠,但不骄纵,反而勤奋好学,修身律己,与人为善,擅长草书和绘画。
武德年间,先后受封宋王、徐王。
贞观时期,进封韩王。
唐中宗时期,加授检校太尉。
△李元嘉
垂拱四年(688年),因为他的儿子李撰参与了越王李贞父子的反武叛乱,因而李元嘉受到牵连,被捕赐死,随即自杀,享年70岁。
武则天改李元嘉、李撰为虺(huǐ)氏, 直到唐中宗复辟后,李元嘉父子才得以平反。
李元轨(?-688)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四子,生母是张美人。
他多才多艺,深受李渊宠爱。
武德年间,先后受封蜀王、吴王。
贞观时期,娶魏征女儿,后改封霍王。魏征曾在李世民面前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唐高宗即位后,李元轨很受唐高宗尊敬和信重,经常私下里向他咨询政事,受益良多。
唐中宗垂拱四年(688年),李元轨因涉及参与越王李贞叛乱,被武则天流放黔州,途经陈仓时去世,享年约68岁,同样赐姓虺氏,唐中宗复辟后才得以平反。
李灵夔(625-688)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九子,生母为宇文昭仪,与韩王李元嘉是同胞兄弟。
他年少时便身具美誉,精通音律,善书好学。
贞观年间,受封鲁王。
唐高宗时期,历任多州刺史。
垂拱元年,授太子太师、邢州刺史。
垂拱四年,卷入越王李贞之乱,被武则天流放振州,途中自杀,享年64岁,被赐虺氏,神龙初年平反。
李元名(?-689)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八子,生母是小杨嫔。
贞观五年(631年),始封谯王,历任诸州刺史。
他品性高洁,不重私财,修德自律,不结朋党。
他常告诫他的儿子李亶(dǎn),作为藩王最需要注意的,不是有无钱财官职,而是要多行善事,秉持忠孝,这是自己毕生的志向。
因为在州中政绩斐然,唐高宗李治曾下诏褒奖他。
唐睿宗垂拱年间,李元名历任青郑滑三州刺史,凡所到任,关心民苦,大革旧弊。之后不久,加授司空。
永昌年间,受到武则天麾下著名酷吏丘神勣的构陷,与他的儿子李亶一同被杀。根据其他兄弟的生年推算,李元名的生年应该是624年或625年,享年约为66岁。
神龙革命后,追赠司徒,恢复其官爵,陪葬献陵。
武则天为了坐稳皇位,大肆屠戮李唐宗室,这四人既是宗室中的标杆人物,又是李渊诸子中较长寿的,所以在这次政斗中遭到了残酷的清洗。
李元礼(619-672)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子,生母为郭婕妤。
他为人恭谦,善于骑射。武德四年,封为郑王。
贞观六年(632年),持节都督徐谯泗三州诸军事,同时改封徐王。
贞观十七年(643年),改任绛州刺史,因为勤于政务、政绩斐然,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褒奖。
唐高宗即位后,授他司徒、潞州刺史,与太尉长孙无忌、司空李绩同列三公。
高宗咸亨三年(672年),李元礼去世,享年54岁,追赠太尉、冀州都督,谥号康。
李元礼这种宗室重臣,若是能活到武则天掌权,恐怕也难逃酷吏的清洗。
李元则(620-651)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二子,生母是王才人。
武德四年(621年),封为荆王。
贞观十年(637年),授任遂州都督,改封彭王。在遂州任上不久,就因为所穿冠服奢侈僭越而被免官。
贞观十七年(644年),被重新起用,授任澧州刺史,一改过往的骄奢作风,励精图治,颇见政绩。
永徽二年(651年),李元则去世,享年32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思。
李元懿(620-673)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生母为宝林张宠则。
他自幼聪明好学,深得李渊宠爱。
武德四年,受封滕王。
贞观十年,改封郑王。后迁潞州刺史,在当地建有舍利塔,政绩颇佳。
唐高宗时期,授任绛州刺史,在任期间,屡断大案,有主持公道的美誉,得到唐高宗的嘉奖。
咸亨四年(673年),李元懿去世,享年54岁,追赠司徒、荆州大都督,谥号惠。
李凤(622-675),字季成,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五子,生母为杨美人。
武德六年(623年),封豳(bīn)王。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虢(guó)王。
李凤这个人贪婪暴虐,众人都十分厌恶他,官吏一听说去李凤麾下任职,就如同被分配到了荒蛮边疆一样,好不沮丧。
李凤还喜欢打猎游玩,以戏弄他人为乐。
上元元年(675年),李凤在洛阳去世,享年54岁,追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谥号庄。
李元庆(623-664)是唐高祖李渊第十六字,生母是刘婕妤。
武德六年(623年),册封汉王。
武德八年(625年),改封陈王。
贞观十年(636年),改封道王。
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授滑、徐、沁、卫四州刺史,颇有政绩,曾受到唐高宗李治的嘉奖。
李元庆事母极孝,刘婕妤去世后,他曾申请亲自为母亲修建坟墓,高宗没有允许。
麟德元年(664年),李元庆去世,享年42岁,追赠司徒、益州都督,谥号孝。
李元裕(624-665),字仲饶,是唐高祖李渊第十七子,生母为崔嫔。
贞观五年(631年),册封郐(kuài )王。
贞观十一年(637年),授邓州刺史,改封邓王。
唐高宗时期,李元裕又先后治理数州。
李元裕聪明好学,善谈名理,与初唐才子卢照邻是布衣之交。
麟德二年(665年),李元裕去世,享年42岁,追赠司徒、益州大都督,谥号康。
李元祥(626-680)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子,生母是杨嫔。
贞观五年(631年),册封许王。
贞观十一年(637年),改封江王,授苏州刺史。
高宗时期,历任金、鄜、郑三州刺史。
李元祥性格贪婪,嗜好钱财,搜刮无度,官吏们都很厌恶他。
当时滕王李元婴、蒋王李恽、虢王李凤也以贪暴著称,被分配到他们麾下,堪比被分配到了岭南荒地,当时有句俗语:“宁可去儋、崖、振、白这四个远僻州府任官,也不要去侍奉江、滕、蒋、虢这四个贪婪的王爷。”
李元祥身形极大,腰围顶得上十人,饭量也大得惊人,同时还瞎了一只眼睛,算是极具辨识度的一位王爷。
调露二年(680年),李元祥去世,时年55岁,追赠司徒、并州大都督,谥号安。
李元晓(?-678年)是唐高祖李渊第二十一子,生母是鲁才人。
贞观五年(631年),册封密王。
仪凤三年(678年),李元晓去世,享年约52岁,追赠司徒、扬州大都督,谥号贞。
李元婴(?-684年)是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二子,生母是柳宝林。
贞观十三年(639年),封为滕王。李元婴初到滕州(今山东滕州)时,骄奢淫逸,大兴土木,在滕州建造了第一座滕王阁。
贞观十五年(641年),由于李元婴的不良作风,李世民将其迁为金州刺史(今陕西安康)。
李世民去世时,他照样玩乐,毫无悲状,我行我素,被唐高宗李治写信斥责。
永徽三年(652年),迁苏州刺史(今江苏苏州)。
永徽四年(653年),迁洪州都督(今江西南昌)。在那里,李元婴初心不改,在赣江之滨又建造了第二座滕王阁,也就是王勃名篇《滕王阁序》中的那一座。
龙朔二年(662年),唐高宗李治见这位皇叔丝毫没有悔改,又将他迁为隆州刺史(今四川阆中),结果李元婴依旧大肆铺张,在那里建起了第三座滕王阁。
嗣圣元年(684年),滕王李元婴去世,享年约57岁,追赠司徒、冀州都督。
这些得以善终的皇子倒也不是说很懂自保之道,而是他们没有活到武则天专权时期,否则以武则天当时的杀性,这九人估计最多能活一两个。
综上,唐高祖李渊的22个儿子中,最优秀的非“千古一帝”李世民莫属,其他人皆远不及太宗。
除了夺嫡胜出的李世民,其他21个儿子中,只有9人善终,不到半数,其余诸子中,2人败亡、2人谋逆、4人早逝,4人被害。
细观善终的九人,颇有些讽刺意味,他们其中有数人品行不端,骄奢淫逸,却逍遥一世;而最有德行操守的四人,反而被武则天屠戮满门,只因他们活得太久。皇族的命运还真是漫无定数,祸福难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