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观察网 历史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权力正常交接,李世民和李建成谁有优势?

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权力正常交接,李世民和李建成谁有优势?

玄武门之变,如果纯粹以人伦常青来看,无疑是一场灾难。李世民亲手杀死自己的哥哥,指使大将杀死自己的亲弟弟,同时仍然软禁自己的父亲,可以说忠义孝悌,他哪一点都不占。那么如果说兄弟几人都看在父亲的面子上,选择李渊死后再动手,各自都有多少胜算呢?事实上真拖到了那个时候,李世民恐怕连反击的机会都没有。为何会这么说呢?

军事能力:二人可以打平

首先,我们要知道,单从军事指挥能力上来说,李建成是一个被极端低估的人。晋阳起兵之初,李建成和李世民曾经同时在李渊的军中服役。在大军杀向长安的时候,李渊自领中军,而左右军的将领,就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在霍邑之战时,全军将士几乎都因为粮草不济而想到撤退,而李建成和李世民二人,则都认为必须前进。由此可见,二人的战略眼光是差不多的。后来战争真的打起来的时候,李建成作为诱饵引诱宋老生进兵,而李世民则从后方截断宋老生退路,兄弟二人夹击,一举击破宋老生。由此可见,在个人勇武方面,兄弟二人也是旗鼓相当。

窦建德失败后,其部将刘黑闼反叛,李世民进行了第一次征讨,以武力的方式击破刘黑闼,但是付出了大将罗士信的性命;之后刘黑闼再叛,李建成出马,用招抚的方式,还未接战便瓦解了刘黑闼的军心,最后不战而胜。二者对比起来,李建成的政工能力,似乎还要在李世民之上。

之所以后人总会觉得,李世民才是唐初的第一军事指挥员,是因为李建成作为太子,轻易不能出征,这才给了李世民那么多的机会。否则让二人放手去干,最后谁的功劳最大还在两说之间!

人心所向:李建成完胜

李世民无疑是获得将士人心的大师。他对任何一个人都推心置腹,不曾藏私,也不加戒备。受他这种独特的人格魅力感召,秦叔宝、程知节、尉迟敬德等大将对李世民死心塌地,纷纷愿效死力。此外,李世民建立文学馆,招揽世间贤才,手下既有长孙无忌这样的总参谋,也有房玄龄、杜如晦这样的谋士,可谓人才济济。但是,他在人才方面有一个问题,就是他结交的,都是地位低、能力强的人。这样的人在卷入权力斗争的时候,往往无法提供向上的助力。

而李建成则不同。他太子府的参谋人员,其实一点都不比李世民的少。文有魏征、韦挺、王珪,武有罗艺、薛万彻、冯立。这些人,也都是才能冠绝天下的人杰。同时,李建成还有能帮助他提升向上动力的朝廷重臣帮忙,比如说裴寂、封德彝、李元吉。此外,李建成在后宫中的影响力,也远比李世民来得强,比如张婕妤和尹德妃。这些人,不仅仅在二人夺嫡的时候,能帮助李建成影响李渊,更可以在李渊去世后,作为前朝旧臣支持李建成。在这些重臣、嫔妃的影响下,李建成比如会在军事角逐时占得先机!

政治趋势:李建成碾压李世民

公元621年,李世民一举击破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军阀。为了夸耀军功,他在长安来了一次非常高调的凯轩仪式。从此以后,李世民便和父亲、哥哥离心离德了。从这次凯旋仪式中,所有人都看出了李世民又夺嫡的意思。但是为了维护礼法和家庭关系,李渊都不可能让李世民取代李建成。于是从此之后,李渊开始刻意地打压李世民。以至于刘黑闼作乱,他宁可让别人去打败仗,都不让李世民上阵;突厥前来进攻,他宁可迁都都不让李世民上阵。他是真的害怕,李世民再立新功之后,会对李建成更加的不利。

李建成则是在感受到李世民的威胁之后,勾连后宫嫔妃和朝廷重臣,阴谋阳谋的一起向李世民袭来。但是,李渊对他往往是网开一面的。比如说李建成曾经私自让罗艺带外地士兵入驻长安,曾私自招募武士达两千人,曾赠送铠甲给庆州都督杨文干……每一件事,都涉嫌谋反。但是李渊总是训他一顿了事,从来没有实质性的惩罚。

而对李世民,李渊确实经常性地敲打。李渊曾对别人说李世民“非我当年子也”,语气里透着失望。在庆州杨文干谋反案中,李渊对平定叛乱的李世民大加申斥;突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进攻唐朝,李渊派李世民挂帅出征,却让李元吉为副帅牵制他,并且派给他的也都是老弱残兵;玄武门事变之前,更是允许李元吉征调秦王府重将出征!可以看出,除了不杀李世民,李渊已经把打压的力度提到了最高。

那么,我们回到前面的问题,如果李渊自然死亡,那李建成和李世民谁更有优势?恐怕到了那个时候,李世民不被整死,也早就已经是个手中无兵无将的光杆司令了。纵然他再神武英明,又拿什么和李建成斗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

李渊,刘黑,权力,李世民,交接,李元吉,军事,李建成,将士,时候,观点评论,李渊,刘黑闼,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

武陵观察网后续将为您提供丰富、全面的关于李渊,刘黑,权力,李世民,交接,李元吉,军事,李建成,将士,时候,观点评论,李渊,刘黑闼,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内容,让您第一时间了解到关于李渊,刘黑,权力,李世民,交接,李元吉,军事,李建成,将士,时候,观点评论,李渊,刘黑闼,李世民,李元吉,李建成的热门信息。小编将持续从百度新闻、搜狗百科、微博热搜、知乎热门问答以及部分合作站点渠道收集和补充完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