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后,朝臣们认为大唐会顺着原本规划的路线继续稳步发展,但是武则天的出现,打破了朝臣们的认知,也打断了大唐原有的发展道路。
从后宫到朝廷,武则天完成了以前后宫嫔妃们完全不敢想的事情:从侍奉皇帝到自己成为皇帝,由此足见武则天的雄心壮志。
武则天
继承李世民留下来的盛世后,武则天用自己的方式,对这个庞大的帝国加以改造,无论是革除弊政还是采用新人,武则天都试图继续维持着这个朝代本该有的盛世。
因为她知道,从名义上,自己并不能服众。若想要收获朝中众人的肯定,那就必须做出功绩,以此来向旧朝老臣们证明,她武则天并非篡权恶人,而是力挽狂澜,重振盛世的女皇。
只是,武则天上位后,不仅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并且在朝中任用一大批新人,这些举措在旧朝元老看来,无异于篡权夺位。因此,他们内心怀着对武则天的不满,时刻寻找机会,推翻武周政权。
时间来到武周统治的晚年,武则天与其他皇帝一样,面临着立储君的问题。也就是在此时,武则天身为女皇的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首先,身为李氏的皇后,武则天的儿子终归为李氏,若是将储君之位交给自己的儿子,这便意味着皇权又交还给了李唐。而与武则天血缘关系最近的两个武氏继承人,一个是武三思,另一个则是武承嗣。
明明有这两个选择,为什么武则天不愿意将皇位传给这二人,而是交给了李氏呢?若武承嗣登上皇位,他能坐稳吗?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共同了解武则天这一选择背后的原因。
千古女帝,稳坐皇位
作为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与历史上其他嫔妃是完全不同的。究其原因,大多要源于她自身坎坷的入宫经历了。
出身于开国功臣世家的武则天,原本可以像其他贵族家的大小姐一样,找一个门当户对的人家,与另一个家族显赫的公子成婚,生儿育女安享一生。
武则天
可是,命运往往就是这么有趣。在武则天十二岁时,他父亲武士彟不幸去世,原本平静的家庭突然陷入了争斗之中。武则天的几个堂兄为了争夺利益,多次骚扰武则天一家的正常生活,甚至于对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动手动脚。
杨氏难以忍受他们的无礼行为,于是就带着武则天,从武士彟任职的荆州搬回了长安。
两年后,武则天十四岁。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听说武氏有一个十四岁的女子,体态优美,容貌姣好,便想要召她入宫。武则天得知这一消息后,向自己的母亲汇报。杨氏虽然不舍女儿进宫,但帝命难违,杨氏无奈只能不舍落泪。
但武则天却毫无难过之态,她对自己的母亲说:“能够侍奉陛下,这其实是我的福气,怎么还需要哭哭啼啼呢?”就这样,武则天别过自己的母亲,入朝服侍唐太宗李世民。
尽管武则天是受到李世民钦点才进入后宫的,但她并没有得到李世民的特殊对待,她与其他刚入宫的妃子一样,等待着皇帝有幸看到她的那一天。
李世民
但当时的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后,对另一个妃子宠爱有加,甚至几度想立这个妃子为皇后。只是在众大臣的劝阻下这才作罢,但这位妃子也为李世民生育了一个皇子。
了解到这些的武则天知道,自己想要受到皇帝宠幸,这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于是武则天就开始在宫中韬光养晦,等待时机成熟的那一天。
所以,原先积极寻求机会的武则天,在宫中好像突然变了一个人,从锋芒毕露到不露锋芒。但武则天明白,她必须要寻找一个机会,一个能让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
之后,武则天在宫中默默做了十余年的才人,这十余年间,她一直坚持做的只有两件事:完善自我和另寻出路。正因如此,在宫中其他妃子勾心斗角,地位起起落落之时,武则天仍然只是地位较低的才人。
后来,李世民驾崩,依据宫中规矩,未育有皇子的部分妃子要被迫进入寺庙,削去头发,做一个尼姑。但正是在寺庙中的这段时间,武则天被当时的唐高宗李治看上,两人之间慢慢有了感情。
唐高宗李治
随着两人感情逐渐浓烈,李治的皇后王皇后自然也察觉到了两人关系的密切,但当时的王皇后正与宫中的另一个妃子萧淑妃斗争,于是王皇后提出了将武则天纳入宫中的建议。李治听到后,自然是满心欢喜,很快武则天便再度进宫,成了李治的爱妃。
进宫之后的武则天自然备受宠幸,不仅很快就夺走了皇上对萧淑妃的宠爱,更让原本就不受宠爱的王皇后更受冷落。
说到王皇后,当时的王皇后是被当时的朝中重臣长孙无忌指定与皇帝成婚的。说到底,这桩婚姻的本质还是与政治博弈有关,李治自然不喜欢。正巧碰上武则天入宫,李治就一直在想,能否让武则天取代王皇后,成为新的皇后。
武则天自然也知道李治的想法,于是暗地里挑起了与王皇后的斗争。斗争的结果显而易见,为了表示对武则天的宠爱,王皇后被废,武则天顺理成章当上了皇后。
蛰伏十几年,从小小的武才人变成武皇后,在许多人看来已经是很大的进步,但在武则天看来,这还不够,她的内心,已经开始渴求更大的权力。
一朝天后,终成一代女帝
一个妃子入宫后,能够取代正宫最终成为皇后,这在一般妃子看来已经算是巅峰了,但武则天并不满足。掌管后宫并不是她的理想,或者说,她想要掌管的,不仅仅是后宫。
于是,每当李治宠幸武则天的时候,她都会有意无意地抱怨,名为希望陛下能够给予她更多地宠爱,实则希望能够执掌朝政。李治为了表达他对武则天的宠爱,最终加封她为天后,允许她与自己一起处理朝政。
但李治这么做,也有自己的原因。他害怕以自己的能力,难以与朝中诸多老臣所组成的势力相抗衡,于是他让武则天与他一起执政,表面上是对武则天的赏赐,实际上也是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但武则天并没有察觉到这些,当她手握朝政的那一刻,她的内心兴奋而又不安。
兴奋的是,自己蛰伏了十几年,终于等到了掌握大局的这一天;不安的是,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处理朝政的皇后,她担心大臣以及后世人的评头论足。于是,武则天暗地下了决心,处理好每一件政事,不予后人评头论足的空间。
于是,武则天在后宫内,积极打压以萧淑妃和王皇后为代表的嫔妃,以保证自己地位的稳固,另一方面积极处理朝政,与李治协商后最终将长孙无忌等人贬黜,保证大权在二人手上。
长孙无忌
此时的李治,只是将武则天作为自己在朝廷中的得力助手,所以对武则天也越来越放心,这也给了武则天更多进入朝政的机会。但李治没想到,自己的种种行为,竟会给自己的儿子,乃至整个李唐都带来危险。
在李治二人处理掉朝中老臣的第二年,李治突然发病,病情严重难以处理朝政,于是武则天顺理成章地接过了朝政大权。但在那个时候,武则天对朝政的处理意见尚且还需要李治同意,二人在这一阶段多有分歧,但对于大事的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李治手上。
在处理朝政的过程中,二人分歧越来越多。就在此时,李治突然发现,武则天从原本的沉默少言、温良恭俭逐渐变得作威作福、处事果断。那一刻,李治担心皇帝位置不保。
正逢宰相上官仪上疏谏言请求废除皇后,李治采纳宰相意见,由宰相起草诏书,想要废除武则天的皇后位置。
上官仪
正在二人准备之时,此事忽然传入武则天之耳。得知此事后,她果断来到李治面前哭诉,一字一句表明自己的忠心,李治担心武则天会做出什么出奇的举动,于是哄她道:“我从来没有这么想过,这都是宰相上官仪的主意。”
在这之后,武则天意识到:朝中的官员已经对她有了戒备之心。此时正逢李治病情加重之时,为了保住自己的大权,武则天垂帘听政,对大小朝政都要仔细过问。
几年以后,李治自知命不久矣,想要将皇位禅让给皇后武则天,这一想法自然被当时的许多大臣否决了。武则天听闻此事后,对朝中许多大臣都心怀不满,于是借修书为名,逐渐分割宰相等人的大权。
做完此事之后,武则天自知,此事若成,自己就将成为千古第一女帝,若此事不成,自己便会被安上祸国殃民的骂名,永世不得翻身。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武则天还是决定,既然走上了这条路,那便一条路走到黑吧。
在这之后不久,唐高宗李治驾崩,太子李显即位,是为唐中宗。李治遗诏中还写到,若军国大事不能决断,则由太后武则天负责。虽然诏书如此,但朝中大臣都知道,如今的朝堂早已被武则天一手掌控,她终于成为了至高无上的统治者。
唐中宗李显
现在的武则天,离成为皇帝,事实上就只差了一个名分。
武周十四载,最终重归李唐
没过多久,武则天刻意安排了一系列奇异事件,而其目的十分简单:向全天下证明,我武则天才是顺应天意的天子。于是,在武则天的一手安排下,唐中宗李显“自请”改姓为武,由皇帝变为皇嗣,武则天顺理成章登上皇位,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
成为皇帝之后,武则天的改革更加大刀阔斧,不仅任用新人,并且革除弊政,在诸如科举的许多方面采取了更为合理的政策,整个国家不但没有陷入混乱,反而更好的继承了“贞观之治”以来的盛世。
即便功绩如此,武则天仍担心人们对她的评价。为此,她采取了许多措施:重修明堂、登嵩山封岳、铸九鼎等。在这些措施下,人们对武则天的评价越来越好,许多人都认为她虽然皇位来路不正,但功绩仍然值得肯定。
时过境迁,武则天的晚年面临着一个皇帝们都要面临的问题:立储君。
由于武则天身为女皇,自然不能像其他皇帝一样立皇子,那么她的选择就只有两个,一是自己与李治的儿子,二是自己的两个侄子。若是立李氏,这无异于将辛苦获取的皇位拱手相还,但若是立自己的侄子,二人与其并无过多血缘关系,并且二人的能力不足以承担皇位。
正在武则天为此事烦恼之际,武则天的侄子武承嗣秘密进言道:“自古以来,皇帝之位没有传给异姓后代的道理,武家的皇位自然应该传给武家的后人。”武则天深以为然,决定立武承嗣为太子。
武承嗣
这一消息很快遍布朝中,朝中分为两派,一派决定以兵力要挟,强制武则天将皇位还给李氏,而另一派则积极向武则天进言,希望能够让武则天主动立太子李显。
其中,狄仁杰对武则天上谏道:“李显是您的儿子,如果您立李显为皇帝,他可以将您以母亲的身份供奉在庙堂,但如果您执意要立武承嗣为皇帝,自古以来还没有听说过侄儿给姑姑立牌位的事情。”
《吴郡名贤图传赞》中的狄仁杰画像
武则天听完后,认为此言不虚,再加上她对这两个侄子的能力实在相信不过,最终武则天立诏,封李显为太子,这意味着皇位回到了李氏的手上。
在这之后,武则天不再过问朝政,直到她生命结束的那一刻。
写在最后
后人对武则天的评判与诟病,大多意在抨击其取得皇位的不正当手段,而对于武则天的赞扬,也来自于她在位期间的英明决策。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直到皇帝制度结束,历史上也仅仅只有武则天这一位女皇帝,足可见武则天的能力。
如今的历史学家们对于武周的统治,大多会用一句话来描述:上承“贞观”,下启“开元”,而“贞观”和“开元”分别指两个盛世,将武则天时期的统治与这两个盛世相提并论,也可以品味出后人对于武周统治的赞誉。
尤其是到了暮年,面对如何立储的问题,武则天更多还是从国家大局出发,选择了更有能力的李显,而不是自己家族的武承嗣。若是最后由武承嗣即位,我们无法推算原本的盛世会变成怎么样,但站在后人的角度来看,这绝对不是面对储君问题的最佳答案。
无论武则天是通过了怎样的手段取得了皇位,我们仍应该客观看待武则天的功绩,从而对这位千古第一女帝做出完整而全面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