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一个王朝的末代皇帝的谥号或者庙号都不是什么好谥号和庙号,比如隋炀帝的“炀”,这也很好理解,如果是有为之君就不至于亡国,而无道之君自然不会享受到好的评价,但是有一位帝王却似乎很例外,他就是明朝的亡国之君——崇祯皇帝。
隋炀帝
崇祯继承了哥哥天启皇帝的皇位,十七年勤勤恳恳,十分敬业,这一点比他的爷爷万历不知道好多少倍,但是他却挽救不了大明王朝的颓势,大明王朝在他手里被断送,而自己也自尽于煤山之上,但是民间对于崇祯皇帝的评价却不同于一般的亡国之君,很多人认为崇祯非亡国之君,却亡了国。我们看看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为他盖棺定论的?
崇祯皇帝
作为一个皇帝,死后自然是用谥号和庙号来评价。1644年三月十九日,崇祯皇帝驾崩,明朝的残余政权在当年的五月份拥立崇祯皇帝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继位,这就是弘光政权。在六月份,弘光政权就给崇祯皇帝上了谥号和庙号,“上大行皇帝尊谥曰烈皇帝,庙号思宗。”而到了第二年二月,南明朝廷认为给崇祯上的这个庙号有点问题,于是又将庙号改为“毅宗”。
疑似弘光帝画像
除了南明之外,还有清朝也给崇祯皇帝上了谥号和庙号,“谥帝为怀宗端皇帝”,而给崇祯皇帝建议谥号的则是当年曾经力劝崇祯皇帝南迁的明朝旧臣李明睿,所以当时清朝对于崇祯皇帝的官方称呼是“怀宗”,然而这个称呼却不是太好的称呼。
按照谥法“慈仁短折曰怀”,怀字一般都用于寿命比较短的皇帝身上,比如30岁被刘聪毒死的晋怀帝,同时端宗也不是什么好称呼,比如只活了9岁的宋端宗,而李明睿身为明朝旧臣,投降清廷后,受命为崇祯选取谥号,却用了两个亡国之君的谥号和庙号,用这两个字来评价崇祯皇帝未免有点不妥。
宋端宗画像
不过,清廷最终接受了李明睿的建议也很好理解,因为清朝入关之后,击败李自成,到为崇祯议立谥号的时候,清朝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而江南的弘光政权则忙于内斗,虽然有江南半壁,雄兵数十万,但也只不过是个纸糊的老虎罢了。清朝占领天下已是大势所趋,至少多尔衮和清朝政府是这么觉得的。
所以,最为即将胜利的一方,清朝就要取代明朝,所以只能将崇祯塑造成一个末代帝王的形象,所以清廷将崇祯比作晋怀宗和宋端宗也就不难理解了。但是无论清朝怎么掩饰,也掩盖不了崇祯之后明朝还有几位帝王的存在,弘光皇帝、隆武皇帝和永历皇帝都是南明的后继之君,隆武帝胸怀中兴之志,而永历帝则在大西军余部的支持下将明朝延续了17年,这都是清朝无法掩盖的事实。
南明世系表
所以不管清朝为崇祯皇帝上的什么谥号,崇祯皇帝都不是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而关于崇祯的谥号和庙号,你觉得哪个更适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