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本文系作者原创并在头条独家首发,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抄袭!
前两天重温了一遍《大明风华》,当然啦,主要是前半部分有关“朱家三代”的剧情。
其中,“汉王监国”的桥段我个人是印象比较深刻的:
因为受到朱高煦的挑拨,太子朱高炽被迫赋闲,监国大权落到了汉王朱高煦的手中,他刚一上任就绣了一身的蟒袍穿上,但却政绩平平,朱棣远征回来看到一副烂摊子气不打一处来,和汉王大吵了一架,责骂他监国失责。
看到这里,我其实挺欣赏俞灏明的演技的,但也由此产生了一个疑问:
历史上,朱棣真的有可能让朱高煦监国吗?
1402年,朱棣通过“靖难之役”成功上位,成为明王朝的第三任皇帝,年号永乐。
按照“家天下”的规矩,皇帝上任就得确立好太子的人选,这叫“立国本”。
但朱棣不一样,他对立太子的事情绝口不提。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还没选好?
其实原因很简单——朱棣喜欢朱高煦,不喜欢朱高炽。
按照太子的顺位继承规则,嫡长子是第一人选,只要嫡长子没出大事,他就是未来皇位的接班人。
但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行动不便,一直不受朱棣的喜爱。
而朱高煦就不一样了,他身长七尺,长得也帅,关键是会打仗,在“靖难之役”中屡次救朱棣于危难之中,堪称“精神小伙儿”。
于是,朱棣就陷入了两难之中:
朱高炽形象不好,但偏偏是嫡长子;朱高煦很像自己,但偏偏是二儿子。
因此,朱棣对立太子的事情一直迟疑不决。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因素也让朱棣感到压力很大:
虽说他不喜欢朱高炽,但毕竟是老爹朱元璋亲自册封的世子,连朱元璋都认可他嫡长子的身份,自己这个做父亲的怎么好拒绝呢?
再说,朱高炽虽然形象不怎么好,但也是有功劳的。
当初造反的时候,李景隆率领几十万大军进攻北平,是自己这个儿子死死守住了根据地,才免去了自己的后顾之忧,这份功劳不可不记。
于是,永乐二年,在一众大臣的合力劝进下,朱高炽顺利地成为了永乐一朝的太子。
朱棣的太子可不是那么好做的。
由于对南京作为都城不满意,朱棣从永乐七年开始就频繁地巡狩北平,为迁都做铺垫。
皇帝走了,国家大事自然是要交给太子来处理了——朱高炽就顺理成章地接过了“监国”大任。
据历史记载,永乐朝22年,朱高炽先后6次监国:
永乐七年,监国22个月
永乐十一年,监国21个月
永乐十五年,监国43个月
永乐二十一年,监国7个月
永乐二十二年,监国11个月
前后加起来,朱高炽一共监国104个月,相当于8.6年,占整个永乐朝40%的时间。
由此可以看出,朱棣还是比较认可朱高炽的监国能力的。
那么,朱棣有没有可能让朱高煦监国呢?
历史上貌似并无这个记载,我个人认为也不太可能。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朱高煦基本上都是跟着老爹朱棣混的
监国一般发生在皇帝不在的时候,而朱棣离开京城主要就是为了打仗,打仗自然就得带上老二。
如此看来,朱高煦即便就是想监国,他也没有什么作案时机。
二、朱棣很担心自己的儿子们也搞“靖难之役”
朱棣自己就是造反起家的,他很清楚造反这件事会对国家有多大的损害。
因此,他特别注意提防老二夺嫡。
早在立太子的时候,他就想让老二去云南就藩,但朱高煦一直推脱,因为需要打仗,朱棣也没多说什么。
后来,朱棣在永乐十三年催他就藩,朱高煦甚至还杀死了来催他的官员,激怒了朱棣,朱棣将他好生痛打了一顿,准备废他为庶人,是朱高炽求情才免去罪责。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朱棣从来就没有想过要给老二监国,因此,也就没有动机可寻。
三、朱棣对于皇太孙的喜爱超乎寻常
朱棣很反对自己的老爹偏爱皇孙,但他自己也成为了同样的人。
他之所以会立朱高炽为太子,除了太子本性纯良外,解缙的一句“好圣孙”也是关键!
也就是说,在朱棣的心里,皇位最终是要给朱瞻基的。
既然如此,朱棣又怎么会横生事端,再让朱高煦插手监国的事情呢?
这不摆明了会对太孙不利嘛!
事实上,朱棣早就给过皇太孙监国的机会。
因为自己要北征,和南京方面的联络不方便,于是,他就让太孙朱瞻基留守北平,一来负责北平的防务工作,二来让他做自己和南京方面的联络人。
但朱瞻基的监国权力肯定是要小很多的,只能查一查冤假错案,任免一些低级官员等等。
但也正是这一点,彻底堵死了朱高煦监国的可能性。
总结来看,无论是从政治影响,还是从亲缘关系出发,朱高煦都不太可能成为监国的人选。
对于朱棣来说,他不想看到自己死后儿子们互相残杀的局面,也就不会在生前做一些有政治暧昧的举动。